續前篇︰《藍屋建築群與附近特色建築》
不知不覺已差不多到約定時間,是Hito致電給我才醒覺。
為了不要遲到,我便乘搭巴士到金鐘。
吃下午茶前,我和Hito到位於金鐘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參觀。
前身是域多利軍營軍火庫,現稱為香港賽馬會復修軍火庫。
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很喜歡這些青翠綠色的林蔭,為冷冰冰、深灰色的石牆添上生氣。
早前在工作天的午飯時間途經此地,期後到網上尋找資料後,已想入內參觀。
直至昨天才實行。
這便是此活化建築物最有名的「康本橋」了。
根據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行政總監孟淑娟女士在2013年11月出版的《
藝行@香港》雜誌內的解說,此建築群分上層及下層平台。
從上層平台前往軍火儲存庫有一呈臂彎形的行人天橋,便是這條「康本橋」。
下層同一位置有另一行人天橋名為「果蝠橋」。
其實從平台到軍火儲存庫的直線距離並不遠。
但沿途種植的樹木是果蝠的棲息地。
為免影響生態環境,復修時特別把天橋設計成臂彎形,以繞過林木。
雖然建築成本增加,但可保育大自然,值得讚賞!
由於時間關係,我和Hito只走過康本橋和參觀上層平台的歷史建築。
希望日後再有機會到此全面參觀。
(幸好參觀建築物是免費的。)
這是由康本橋通往軍火工場舊址的樓梯。
軍火工場建於1863年至1868年間,是混合炸藥的工場。
軍火工場外有火藥軌,建於十九世紀晚期。
連接著裝配及檢查彈藥的軍火工場,以及貯藏彈藥及火藥桶的軍火庫A及B。
彈藥會被運上長四呎的卡車內,卡車由域多利軍營的吊重機拉動,沿軌道往返。
軍火工場的長廊,突顯英式風格。
我覺得與赤柱的美利樓有點相似。
軍火工場旁有四塊海軍界石。
是用作軍事地段標記的花崗岩石碑。
這些石碑原放置在周邊不同位置,標明了域多利軍營的邊界及所有權。
界石上所刻的船錨標誌及「1910」數字,顯示在1910年英軍將該土地的所有權轉交皇家海軍。
而船錨上的數字應該是登記號碼。
繞過軍火工場,會看到人工護堤。
軍火庫設有兩座人工護堤,分隔軍火工場、軍火庫A及軍火庫B,以防止軍火庫爆炸波及其他設施。
這兩支大炮是在復修期間發現,現展示在護堤A的一端。
還有另外兩支安放在另一端。
這便是昔日的軍火庫了。
軍火庫旁的火藥軌。
軍火庫外有棵樹,樹上長滿了特別的白色花朵。
全部向下垂的。
不知道是甚麼花……
繼續往前走會看到軍火庫B。
建於1905年至1907年間,為磚牆建築,曾用作儲存火藥用途。
現改為麥禮賢劇場,可容納100名觀眾。
不過,我們沒有到劇場參觀,其實也沒有查探怎樣進入劇場……
由第一道門進入軍火庫內,是名為「照明廊」的走廊。
天花呈圓拱型。
由白色石磚砌成。
現為表演者前往更衣室及前台的專用通道。
牆的頂端有呈中國銅錢形狀的通風口。
牆上有三個洞口,內放置著古式油燈。
原以為是與前一盞相同的款式,卻是三盞不同款式的油燈!
像尋寶般。
從軍火庫B的照明廊走出來,往前走便來到護堤B旁的流水池。
這便是護堤B了。
護堤B的另一邊是軍火庫A的後方,連接著改建為亞洲協會藝術館的灰色建築物。
亞洲協會藝術館現舉行《徐冰 變形記》的展覽活動。
覺得只入內參觀建築物有點不好意思,所以我們也付費($30)參觀此展覽。
天花同樣是呈圓拱型的白色石磚砌成。
還保留了石牆。
開始時,我們隨意在展覽館內參觀展品。
我們都不認識徐冰這位藝術家。
也沒有在事前了解其創作意念。
因此,對展品並沒有太大的興趣。
不過,職員邀請我們參加一個即將開始的英語導賞團。
經過導賞團職員的講解,才明白展品的由來。
亦對它們感到興趣。
只可惜,相約吃下午茶的時間已到,不能再細心欣賞展品……
認識徐冰的創作後,才了解到這些藝術家對周邊的一切事物,即使是我們會忽略的微細事物,會有他獨特的感受,從而激發起創作靈感。
日後參觀展覽時,若對該名藝術家或其作品不熟悉,參加導賞團是很好的捷徑。
徐冰的展覽作品不在此簡介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8月31日或以前到展覽館參觀。
另外,也可到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網頁瀏覽《
徐冰 變形記》的展覽資料。
亞洲協會藝術館外的樹形藝術品。
續後篇︰《【罅隙中尋素食系列2014.4】於Cafe O悠閒的山中茶聚》
轉載自「V. Cristo 素阿圖的和素天下」(http://cristowong.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