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法國人馬傑爾在《雲南》一書中首次使用“梅里雪山”的稱號,但不是指卡瓦格博雪山(太子雪山)。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國大地測量,當時一支解放軍測繪隊因言語上的溝通誤解將太子雪山標註為梅里雪山,這一錯誤名稱一直延續至今,也為現今旅遊界普通採用。
在此之前德欽縣地名志內寫著這列南北走向的巨大山脈是由北面的梅里雪山和南面相連的太子雪山組成四蟒大雪山。地理上的卡瓦格博並不是梅里雪山的主峰,是太子雪山的主峰。直到現在,藏族人以及以前的老地圖都稱呼卡瓦格博雪峰群為“太子雪山”,而我們游客則把“太子雪山”稱為“梅里雪山”。與當地藏族人溝通,當說到梅里雪山卡瓦格博,中老年的藏族人大多會當聽不到或聽不懂,他們的認知梅里雪山指的是卡瓦格博北面的一座小山脈,山腳有一個稱為梅麗水(或梅里石)的小村莊,其主峰為海拔5229米的“說拉曾歸面布”。
下面的底圖由趙希濤和藏人仁欽都吉所繪,故此可信性比其他地方找到的更高。我把這些名稱重新加入底圖相比,看看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的叫法。
(旅遊界現在的稱呼叫法)
(地理上以前的稱呼叫法)
老地圖地理上的四蟒大雪山包括。
A)太子雪山系列(由南至北)
孜拉年波---農松說根(格絨生)---面茨姆(或念旨姆6054藏語意為大海女神)---傑瓦仁安(或甲娃林按、加亞仁安5470藏語意為五佛之冠)---巴烏八蒙(6000藏語意為英雄兒女)---帕巴乃丁吉(帕巴尼頂九焯5880藏語意為十六尊者,此峰位於五佛冠峰與卡瓦格博之間)---卡瓦格博(6740藏語意為雪山之神)---布穷松吉吾學(布迥松階吾學)---瑪兵扎堆吾學(或稱瑪兵扎堆吾學6379藏語意為無敵降魔戰神)-- 奶日頂卡峰(來日頂卡,海拔6400米,藏語意為聖山頂峰)---粗歸臘卡峰(茨雙臘卡6000/5993,藏語意為圓湖上方的山峰)---尼色拉古---扎堆吾學
B)梅里雪山系列(地理上的梅里雪山只有兩個山峰)
說拉曾歸面布 (或稱洛拉爭歸貢布5229/5295紅臉兇神,為地理意義上的梅里山脈主峰)---的拉叫峰(4987為地理意義上的梅里山脈副峰)
對外地來到當地的旅游人仕來說;梅里雪山就是指太子雪山(卡瓦格博)和其周圍諸峰
梅里雪山(太子雪山) 峰群佔了德欽縣整縣的面積接近35%
總體而言太子十三峰是“三江並流”怒山山脈中段(梅里雪山/太子雪山),逶迤北來,北與西藏阿冬格尼山,南與碧羅雪山相連。在這連綿的幾個雪山山系,5000米以上6000米以下的山峰有二十七座,有人把這幾個山系海拔6000米以上的13座山峰,稱為太子十三峰,但這失去了太子十三峰的原意。其實卡瓦格博和其周圍的包括5000米的諸峰也有十三座。雖稱“十三峰”,梅里雪山按藏語字面講,就是藥山。旅遊界的梅里雪山以“太子十三峰”聞名遐邇,其實這不是準確的十三個雪峰,我們只能把它們試試重新排列。無論網上搜尋,圖書館裡的館藏都無法準確地找到其他各峰實際位置!老一輩的藏族人對時間,數目,距離的觀念與世不同,到今都很難溝通。例如你問大轉經需要多少天?有人答你十幾天,也有人答你個多月;如果你和老一輩的談到公里,時速,和去計算需時多久,他們會回應你這有什麼關系?總之因應你的能力轉一圈就功德完滿了,這是佛學的玄妙。因此我們只能參考百度明永村的註解,太子十三峰只是較多山峰的統稱,是取“十三”這個藏語裏的吉祥數罷了
到飛來寺,上圖是我們所能見到的面茨姆峰、 傑瓦仁安(五冠峰) 、 布炯松吉吾學(十六尊者) 、帕巴乃丁吉、卡瓦格博 和馬兵扎卡拉旺堆 (戰神峰)…其他山峰或是藏在較高的山峰背後,又或者是連峰;例如左邊的女神峰”面茨姆” 背後是孜拉年波和農松說根(格絨生) ,因為比女神峰低矮,和拍攝者的位置成一直線,加上是連峰,所以只能見到前面的面茨姆峰!而地理上的梅里雪山主峰拉曾歸面布和副峰則在此圖右邊之外。
2010年梅里雪山國家公園生態文化走廊完工。德欽縣(升平鎮) 投資八千萬元改造文化走廊,指從香格里拉進入梅里雪山景區的前沿廊道,包括了金沙江第一灣景點,霧濃頂觀景臺,飛來寺觀景臺,和飛來寺明珠啦卡森林公園環繞棧道三個部份。以一個幾千人的城鎮,八千萬是一個天文數字!
飛來寺觀景臺景觀一
飛來寺觀景臺景觀二
霧濃頂觀景臺景觀入口
霧濃頂觀景臺景佛塔
藏區神山可以說沒有數量,中國有五大藏區,教派繁雜,即使小村落都有自已的神山!藏民認為山巒,湖泊、一草一木都有神靈,所以經幡處處,這是對自然景觀的一種的尊敬。據歷史記載在佛法還沒有傳到西藏之前,苯教就已經存在了,所以看藏族文化,不能不從笨教入手,因笨教是藏民古老的原宗教。公元九世紀佛教傳入西藏,來自印度密宗的蓮花生大師收歸了所有笨教的神,一部分人皈依了佛教,另一部分人仍然保持原有的信仰,原笨教山神卡瓦格博自然而言也得皈依,也自然地成為藏傳佛教的護法之神。
藏傳佛教的轉經和轉塔是從左向右,順時針方向轉動,叫做右旋,用符號表示就是卍;藏區古老的原始宗教笨教也有幾乎完全相同的轉經儀式,但轉經和轉塔方式同藏傳佛教剛好相反方向,即從右向左,逆時針方向轉動,叫做左旋,用符號表示就是卐。逆時針方向轉山是苯教徒明顯區別於大部份藏傳佛教的地方。除此之外,前文
說到德國納粹政權的希姆萊(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 包括希特拉派出七支探險隊進入西藏,認為雅利安人的祖先來自青藏高原,因此你應該明白為什麼納粹德國的國徵是用卐符號,也明白德國背後支持西藏獨立並不比美國落後,這是某些老外意型態的取向。因此我說笑納粹德國的國教是笨教!
屬髮羌藏人古老傳說有九大神山、後來有四大神山,八大神山之說…版本各自不同,那一種版本都沒有錯。雲南的梅里雪山、西藏的岡仁波齊、青海的阿瑪尼卿和尕朵覺沃並稱為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外加入珠穆朗瑪峰、念青唐古拉山、墨爾多神山和“蜀山之王”貢嘎山被稱為八大神山。梅里雪山,藏名念青卡瓦格博,藏言念青意指厲害,卡瓦格博是這位厲害神的名字。無論藏言漢言,卡瓦格博現在都代表了梅里(太子) 雪山。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是雲南第一高峰,位居藏區的八大神山之首,比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還神聖。
這個夏季上山逐水牧草,冬季下山歸家的民族,千幾年來心境都是遷移不定,即使空閒下來也是往山上跑,下意識是世世代代都要往遠處的雪山看一看,轉一轉,他們叫轉山,也有人叫轉經。梅里雪山貴為藏傳佛教八大神山之首,是當地群眾眼中的神山,藏民和當地政府都不容許不歡迎任何人攀登卡瓦格博,認為是對他們信仰的一種褻瀆。1991年中日登山隊全軍覆沒之後,當地的藏民火眼金睛盯著每一個可疑外來者,必要時告誠外來者不要登山,暫時還沒有過激的行動,想不到比"收複上水"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小島島民心態白癡更加文明。
轉經不同攀登,轉經是西藏以及川、滇、青、甘藏區的藏傳佛教的一種宗教活動,即圍繞著某一特定路線行走、祈禱。這種特定路線行走,和我們的所謂徙步,宗教和運動性質不同,但活動一樣,不屬攀登。知道十大經典徙步路線的人很多,最出名的十大徙步路線是徙步墨脫、珠峰、長江三峽、崗仁波齊、稻城亞丁、四姑娘山長坪溝翻越畢棚溝、長城、北疆哈納斯、虎跳峽和灕江等等。而藏民繞著梅里雪山走,有兩條路線,分為內轉和外轉。其實外轉之外還有大轉,無論外轉大轉,相比我們所說的十大經典,是經曲中的經典。
梅里雪山外轉已經有七百多年歷史,探險家洛克時代,每年的秋末冬初,遠自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的膜拜者不惜千里迢迢趕來繞著卡瓦格博轉山,那時已經年達兩萬人。今天這條路線依舊那樣荒涼,因為需要經過無人陰暗的森林,寸草不生的荒地,翻過多個三四千,一個近海拔四千五百和一個四千八百米的雪山埡口,睡無好睡,吃無好吃,沒有暖水洗澡,污糟辣撻勁走半個月,很多人就是因為這樣轉呀轉,再沒有轉出來,就是因為它的難走艱辛,就是因為它的與世隔絕,但它的景色卻是超凡的美。
年年都成千上萬的轉經者繞著卡瓦格博轉經頂禮膜拜,梅里雪山(卡瓦格博) 舉世知名,但是除了藏旅以外的徙步者,即使是外國人漢人卻是鳳毛麟角。外轉梅里雪山應是年輕人探險的經歷磨練,或是藏民的精神依歸,看著他們的外轉,畢竟時不與我,只有羨慕的份兒,我們都得服從自已的年紀,體質,只能走走內轉…內轉也得行走超過一百公里和沒有高山反應喲!
那沒有內轉條件的,就只有在瀾滄江(德欽-升平鎮)梅里雪山飛來寺生態走廊這邊遠遠看看罷。看梅里雪山有三處最佳觀賞點,那是國道214白茫雪山下走途中,可以看到整個梅里雪山全景,但灣多路窄,容不了停下來。第二個是霧農頂觀景台,第三個則是飛來寺煨桑燒香觀景臺。上文說到梅里雪山國家公園包含五個片區,也即是這次游記主題”雪山點線面”最後的主打;這個” 面” 是指整篇景區面積包含了明永冰川(景點)、雨崩自然聖境(景區)、飛來寺森林公園(文化走廊)、來來往往都經過和橫過瀾蒼江峽谷。
這只是內轉、內轉山大致來說還算不是非常辛苦,適合一般的驢友,尤其我們這種老友;但遇到下雨或下雪天氣,道路還是會非常泥泞曲折;尤其冰雪天時沿雨崩/尼農峽谷而下瀾滄江卻是十分危險。全程徒步,行程大約4、5天
內轉
這是網上找到的資料,當寫完整個旅程後,根據GPS記錄再行個別修改:
路程
|
單程距離(公里)
|
海拔(米)
|
西當溫泉>雨崩下村
|
18
|
2650/3050
|
西當溫泉>雨崩上村
|
17
|
2650/3200
|
西當溫泉>南宗埡口
|
12
|
2650/3500
|
南宗埡口>雨崩上村
|
5
|
3500/3200
|
雨崩下村>神瀑
|
7
|
3050/3400
|
雨崩下村>神湖
|
20
|
3050/4350
|
雨崩下村>大本營
|
12
|
3050/3500
|
永明停車場>觀景臺
|
8
|
|
我們內轉的點線"面"…雨崩徙步
後記
外轉
外轉沒有我們這種老友的份,但收集到了這是從各個個別溝道找到的資料,由舊向新排列,將來外轉,相信只剩下南北兩線和部份怒江其它都是鄉道,國道,縣道了。外轉約有二百五十公里,記著一旦上路,這裡是零退出的路線,一條過了多克拉埡口,就只有向前。這是三江並流信仰文化的不歸之路。
圖自聖地游戲
2012年之後,怒江那邊起了鄉道
感謝 atcmkt 提供以上資料
atcmkt的網誌 http://atcmkt.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