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年頭,藝術家進佔工業區已不再是什麼新聞,在工廠大廈內弄一個藝術節般的活動亦算不上什麼新奇之事,但要數伙炭的不同,便在於今年已是伙炭的第五個年頭,以其名連結夥炭人一起有組織的開放工作室了。
進
火炭,藝術家成為伙炭人,名字沿用數年後的今天變成了一種身份象徵。離開火炭,伙炭人沒有變回藝術家(因為他們由此至終都是藝術家),他們失去的不過是一
個身份認同。然而,有人愛失而復得,在火炭進進出出,有人卻一去不返,亦有人對此一見鍾情,要在此落地生根,買下單位,與伙炭共度餘生。兩間工作室的搬
離,十個新面孔的進駐 (如被逼裸體工作室、Blue Lotus Gallery、一壺檸七、李展輝工作室等等),引證了伙炭的生存模式。
伙
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2008
有別於過往,將設置資訊中心以便參觀者查詢;開辦導賞團讓市民以至學生們參與;延長開放時間由下午2時開放至晚上8時,我們還特別印製「點線成網」小冊子
和地圖,不但帶你上山落山走遍火炭,亦意指伙炭人 / 參與眾人是自由個體,遊走伙炭之餘,同時也是聯結一個伙炭社群網絡的絲線。
感謝 hkavmode 提供以上資料
hkavmode 的網誌: http://hkavmode.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