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家攻略  >  藝術  >  書評  >  童年的想像
0

童年的想像

亞熱帶 於 2011-08-07 09:21:00 發表  |  累積瀏覽 290

分類:書評

重看《小王子》,據說是一部寫給大人(grown-ups)看的童話,因此不應該是寫給我看的。如果我是大人,我大抵會做多一些大人才會做的事,例如看股票行情、計劃何時置業、和嚴肅地討論為何香港不應該給外傭居港權,而不是花時間看童話書。不做正經事(serious matters),而去胡思亂想無關痛癢的兒童書,應該是「廢青」(或者是Kidult)才會做的事。

大人和小孩、成人和童年的區分,看似天經地義,然則細心分析,如斯精細的分層,實際上是現代社會才有的事。在中世紀,當嬰兒能走能跳能說話,大抵就是一個具體而微、「袖珍版」的成人了,哪會把他當成掌上明珠看待,又要上興趣班又要愉快學習,早就下田做工去了。把不同年齡的人劃分成童年和成年(以致是更精細的少年、青年、老年),又有一套整全的意識形態及社會制度加以區分兩者,應該是十七世紀後印刷術逐漸流行,書本廣泛流傳,識字的技能變得不可或缺之後才發生的事。

資本主義不斷發展,書本流傳得更快更廣,社會逐漸肯定識字的重要性。文化人(literate men)這概念的出現,使得「童年」和「成年」漸次分明。其中一個斷定一個人是否成為「成人」的標準,就是他是否受過教育,是否因此能夠貢獻社會,成為受教育、受社教化的勞動者。由「兒童」轉變為「成人」,教育是一個必需的過程,因為這才能使得「缺乏生產力」的人,在恰當的訓練下,變成一個「有生產力」,可供資本家勞役與剝削的「成年」勞動者。

在這種「改造」的過程中,「童年」固有的特質,正如《小王子》中所揭示的,一種尋根究柢的好奇心,就必須棄如敝屣,否則如何在殘酷的社會中生存?然而,假如「童年」這概念的出現只是歷史的偶然,我們是否可以為「成長」,下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定義?

感謝 亞熱帶 提供以上資料
亞熱帶 的網誌: http://loong5.wordpress.com/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32958

全部攻略 87

全部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