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澳門遊覽, 會想看什麼?
娛樂場? 渡假村? 古蹟建築? 旅遊塔?
抬頭四處看之餘, 有無留意下地上的碎石圖案, 有人說這是地上的寶藏
葡式碎石路, 是在葡萄牙地區及前葡萄牙帝國殖民地, 如巴西及澳門,
最常用來鋪砌行人路路面的傳統方式。這鋪砌方法亦常見於廣場及行人專用區。
據說路面鋪砌作為手工藝相信源自於美索不達米亞,當地以石料作為建築物內部及外部的建材, 後來把技術傳到古希臘及古羅馬。羅馬人以於附近找到的材料鋪砌羅馬街道接通帝國, 部份技術後來應用到碎石路上, 尤其用於路基及鋪面上。在伊比利半島的阿拉伯人亦遺下鋪砌藝術的痕跡。
據說澳葡政府曾重金在葡萄牙請來技師, 在議事亭前地至板樟堂前地鋪砌黑白相間的波浪形路面, 使之成為行人專用區, 為澳門首次採用葡式碎石路。後來範圍不斷擴大, 包括媽閣廟前地、崗頂前地、澳督府前地及部份公園等都鋪上碎石。
除了波浪形, 其中一種出色的圖案是海洋生物
好開心發現這個
惟後期特別是回歸後鋪設的碎石造工及技術不佳,且圖案造型粗糙, 空隙也較為明顯,
且易絆倒行人, 這種藝術再難發展, 漸以水泥及麻石取代
這個更難, 在渠位開合處仍應用此種鋪法, 厲害!
這工藝曾經流行於葡萄牙的各城市及村莊,但現在逐漸只用於歷史或重要的建築物上。材料的不足、懂得這工藝的技師越來越少、以及認為鋪砌得過濫的批評,逼使市政機構考慮其他鋪砌路面的方式。
以這種方法來鋪砌路面成本甚高, 隨著時代步伐加速, 很少技師享受這艱鉅的勞力工作,因為要花很長時間煞費苦心地把碎石安放在特定的位置。工資水平低亦難以吸引學徒。
還有組合?! 厲害!
這工藝曾經流行於葡萄牙的各城市及村莊,但現在逐漸只用於歷史或重要的建築物上。材料的不足、懂得這工藝的技師越來越少、以及認為鋪砌得過濫的批評,逼使市政機構考慮其他鋪砌路面的方式。
這裡只包括部份圖案, 其他的留待大家去發掘!
(媽閣廟前)
回歸前鋪砌的地方:
議事亭前地, 板樟堂前地, 媽閣廟前地, 崗頂前地, 澳督府前地,文化中心廣場, 新馬路(由大西洋銀行至市政廳大樓一段), 峰景酒店, 融和門, 宋玉生廣場,何賢公園, 藝園
回歸後鋪砌的地方:
大堂前地, 望德堂坊, 塔石廣場, 加思欄花園, 南灣大馬路, 殷皇子大馬路, 白馬行, 亞馬喇圓形地, 西灣湖廣場, 水塘休憩區 (網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