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午夜巴黎》
去過兩次巴黎咁大把,老實說,自己對巴黎感覺不算很強烈。
但活地阿倫可不同,他拍過紐約,拍過倫敦,拍過巴塞隆拿,但這次拍巴黎卻是不一樣,簡直就像一個小粉絲盲目地看待自己偶像,活地鏡頭下的巴黎,確是風姿綽約──聖母院、蒙馬特、聖心教堂、羅浮宮、塞納河、凡爾賽宮、橘園美術館、亞歷山大三世橋……他把巴黎完全美化了,這個城市幾乎沒有缺點,是Perfect的!我想,全世界也只有文化人和Shopping魔會如此珍視巴黎(證明我兩樣都不是)。
故事是有趣的,作家 Gil(Owen Wilson飾) 和未婚妻一家來到巴黎,竟然在午夜乘車穿越時間,去到二十年代的巴黎,也是他家腦海中的黃金年代,在那裏可以遇到作曲家 Cole Porter、畢卡索、海明威和《大亨小傳》、《夜未央》作者費茲傑羅、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和曼雷,還要為導演布紐爾提供靈感,甚至邂逅畢加索的情婦,的確很好玩(但奇怪的是,海報用梵谷作品作背景,但梵谷卻沒在本片中出現)。不過我有點懷疑,即使是黃金時代,真的那麼容易遇到名人嗎?真的那麼容混入那個圈子,為何我現在又無緣遇上王家衛和金庸?
Gil這角色也有點奇怪,他是完全不美國的人,有自己一套(左傾)的想法,看不過美式文化的庸俗,但竟然還能忍受未婚妻、未來外父外母如此長的時間,不是有點矛盾嗎?
故事最突出的人物,是Gil女友的舊同學,是個「山寨知識分子」(pseudo intellectual),乜都扮識,乜都搭到一兩嘴,知少少扮代表,這種人,大家身邊是不是都有一兩位?片中不知情的Gil女友,卻十分仰慕他,這也印證,無知的女子真的好易呃。(值得一提,片中飾演羅丹美術館導賞的正是法國第一夫人布魯妮)
此外,Gil喜歡20年代的巴黎,並戀上的20年代的Adriana (Marion Cotillard 飾),但Adriana卻愛上18世紀末的巴黎,然而當她們回到18世紀末,卻發現那時的人最嚮往的是文藝復興時期,不正好諷刺大家都盲目愛上Good Old Days嗎?正如不少人都說90年代香港電影業好勁,但其實90年代的人卻說當時電影業不及80年代;又如不少球迷懷念90年代「東方王朝」,其實90年代球圈比80年代衰落了不少,而80年代球圈又懷念50、60年代「南巴大戰」、「南華三條A」,世事都是如此奇怪!
忽發奇想,假如活地阿倫拍香港,又會是怎樣的情節呢?
============================================
感謝 豁出去漫遊 提供以上資料
豁出去漫遊的網誌: http://lamlam093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