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音樂人生》
這齣紀錄片今年電影節廣受好評,我在電影節錯過了,後來百老匯電影中心播映特別場,場場爆到瀉,始終沒機會看。幸好此片在金馬獎拿了三個獎,才得以在港上正場,第一天(12月10日)觀眾頗多,相信也有七成滿,前面有位女士說:「我好想睇,邊個唔肯同我睇,只好自己一個來。」
別以為紀錄片一定悶,此片其實看得頗開心,個半小時轉眼就過;也別以紀錄片一定要拍到像米高摩亞那樣,有晒立場,本片只是以第三者角度看黃家正(KJ)的生活而已,手法平實。
本片其實集中在黃家正的兩個階段,包括11歲時到捷克表演、17歲至18歲期間的經歷,以剪接方式接合在一起,當中以黃氏身邊的人物來分段,包括音樂老師(羅乃新)、其兄妹、同學及父親等。
黃家正在音樂領域上不算甚麼大人物,不過他很特別,他自小已有自己一套的想法,也很懂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位DBS的男生有天分,自視很高,但不懂與人相處(雖然他自以為是好領袖),也不太合群,而且愛挑戰傳統,甚至故意粗俗(例如他經常爆粗,又講屎尿屁),故意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透過鏡頭,大家看到一個天才陰沉的一面。
電影雖以音樂為題,但重點是人生,正如主角所說,要做一個出色的音樂家,先要學懂做一個Human Being。本片是不錯的通識題目,也令我有不少想法,第一,似乎天才總是很難與人合作、溝通的,主角帶領學校樂團,團員表現未如理想,他便不斷批評,結果引致部分團員不滿。
第二,香港學生是否太偏重音樂比賽和考試,像主角後來所說,玩音樂不是為了贏冠軍,而是為了音樂本身,於是他故意挑一首超時的樂曲。又有問他,鋼琴考到幾多級,他說:「我從來不考這些。」好型!
第三,香港不少家表逼子女學音樂,但有否好好跟子女溝通?就像主角那樣,父親只跟他有兩個話題,足球和音樂,雖然家境富裕(父親是醫生),但這是否這就是一個愉快的家庭?
一齣電影,能夠引發這麼多思考,就是一齣好看的電影。
看完電影,回來上網看資料,導演張經緯說KJ去了美國印第安納州留學,但正休學一年,思考一些問題,看來這名天才正走入死胡同,可惜沒人可以幫助他,只有他自己。
一路看此片,一路想起史提芬,她很喜歡音樂,不知她看此片,會有何感想?
============================================
感謝 豁出去漫遊 提供以上資料
豁出去漫遊的網誌: http://lamlam093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