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觸「樓上舖」,應該是中學時代到旺角二樓的「田園書屋」。當時「樓上舖」不多,零售業以「地舖」為主。十年前,再聽到一間叫「樓上燕窩」出現。到了今天,樓上舖大行其市。
因為地舖租金高昂,零售商捱不起貴租,逼上梁山做「樓上舖」。租金較便宜才能維持收支平衡。除了「樓上書店」外,最明顯出現了:「樓上cafe」、「樓上時裝店」、「樓上美甲」、「樓上髮型屋」、「樓上足浴」和「樓上私房菜」等等。貴租趕他們上樓。客人不介意行多層樓梯,享用更便宜的服務和貨物。
什麼零售業仍能堅守在地舖呢?就是做「自由行」生意的鏈鎖大集團:化妝品、珠寶鐘錶金飾、蔘茸藥材、個人護理、奶粉藥房、名牌時裝、名牌手袋、電話電器、人民幣對換、波鞋等等。大條水喉射著才能得以留在地面。
以前行街的經驗,就算在商業旺區,多類型的店舖種類都找到。現在的商業貴區變得單一化,都是那些供自由行購物的千篇一律店舖。
業主瘋狂加租,勢將更多店舖被迫上樓。魚蛋燒賣台式奶茶變成樓上舖。到時7-11上埋樓,它還能叫「便利店」嗎?
「樓上舖」都有好處,我壞心腸講句:上環那些海味舖,滂沱大雨後,發生水浸,海味店內的蔘茸海味,浸到血本無歸。如果能夠搬上樓營業,必可減低天災損失。不過就苦了那些年紀大又關節有問題的老顧客。
點解我會寫以上幾百字呢?我對城市規劃又一竅不通,為何突然有感而發呢?
皆因我光顧的那間健身室,由地下搬上商業中心十幾樓,以前我行一層樓,已經可以到更衣室,更衣後立即可以做運動。現在等lift都要等好耐,繁忙時間更大把人跟你爭lift。尖沙咀和中環分店已搬了上樓,我擔心陸續有來呢。
你會問我:「人人都係咁等,唔通你啲時間特別寶貴呀?」
咦?又係喎,咁我無嘢講啦。
死死地氣繼續等lift,嘮騷呻完。
係咁先!
二少爺說:我唔想交稅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