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日期:2014-10-26
今天特別想介紹一個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公園 — 牛池灣公園。牛池灣公園於2009年8月落成啟用,公園的特色除了綠化水平高,種有多個品種的樹木與植物供觀賞外,另一大特色是公園前身原是垃圾堆填區,停用後經修復工程後建成公園。2010年牛池灣公園更獲由聯合國人居署亞太區辦事處、亞洲人居環境協會、日本福岡亞洲都市研究所、亞洲景觀設計學會聯合主辦的「2010亞洲都市景觀獎」,揚威亞洲。
歷史
牛池灣原是山谷地區,位於飛鵝山山腳以西、斧山以東,由南向北伸延的谷地。明朝末年,來自廣東省的客家人遷到牛池灣定居,建立村莊。村莊的西北有一大水池,形狀彷如臥在水中的牛,村民遂稱之為「牛池」,而這個位處牛頭角海灣之北的客家村莊亦因此稱為「牛池灣村」。
牛池灣村的村民最初以種禾為生,後有改種蔬菜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村民陸續遷移到水上生活,改以捕魚或當水手為生。上世紀六十年代牛池灣山谷仍然滿佈耕地,但至七十年代中期,村民多已棄耕轉業,山谷一帶的耕地亦已荒廢。
當牛池灣山谷的農耕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式微後,當時的香港政府在牛池灣設立堆填區,處理都市固體廢物。早年設置的堆填區並沒有安裝妥善的堆填氣體和滲濾污水管理系統,牛池灣堆填區關閉後由環境保護署負責修復工程,以減低堆填區對四周環境的影響。修復工程於2000年完成後,牛池灣堆填區逐漸回復自然環境。2008年堆填區原址移交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用作興建公園,工程耗資2億港元,2009年落成。
交通
牛池灣公園位於山谷的高地,還要是分割成四個部份,位置偏僻,所以交通是比較困難的。前往牛池灣公園並無集體運輸系統連接,公共交通工具只有數條巴士經過,但都是下了巴士後步行約十五分鐘才到達,而最方便及最接近的交通工具只有三條小巴路線。至於我,首先乘地鐵去彩虹站,之後從彩虹站A2出口行過去,自然會見到16A、16B、16S小巴站,其實三條小巴路線都可以去牛池灣公園,最後見到16A小巴就上車了,在豐盛街紀律部隊宿舍下車,在後面的牛池灣公園的入口行過去就是了。
設施
牛池灣公園位於九龍黃大仙牛池灣豐盛街71號,原址為牛池灣堆填區。公園佔地約四公頃,由四個平台組成,一個位於豐盛街東面,另外三個(高、中、低)位於該條街道的西面。位於東面的平台提供體育設施,包括射箭場和籃球場;而位於西面的三個平台則提供休憩設施,包括緩跑徑、 太極園、 長者健身角、 兒童遊樂場、健身站、卵石步行徑、迷宮花園、中央草坪、水牛雕塑水池等。
西面的低平台
牛池灣公園位於豐盛街西面的低平台,頗具東南亞熱帶風情。公園低平台部份的園圃場地,面積不大,是理想的休憩地方。
低平台部份設有的室外展覽區,介紹公園及牛池灣掌故。
長者健身角
兒童遊樂場
卵石步行徑
涼亭
西面的中平台
健身站
兒童遊樂場
卵石步行徑
太極園
緩跑徑
中平台的水牛雕塑水池,暗喻「牛池灣」;水牛一家五口意喻家庭和諧。
可以當休憩,也可以當捉棋,甚至可以當聊天,做什麼都可以了。
西面的高平台
設於高平台的迷宮花園,只是一堆灌木籬笆陣,名過於實。
位於公園高平台部分的中央草坪,環境寧靜舒適,適宜沉思或遐想。
兒童遊樂場
東面平台
籃球場
射箭場
最後說說植物,公園內種有不少樹木和植物,綠化水平很高,而且品種不少。大自然生態以多元化為最好,在市區的深處,而且是一個以廢物為地基的堆填區中能有這麼多品種的植物,不止美化周圍的居住環境,同時有改善生態資源的效果。
給大家一個小小溫馨的提示,其實四個平台都是要行樓梯,不過這是相當很好的有氧運動,因為多行樓梯對身體有益,強健體魄,又能燃燒脂肪,有助控制體重。
牛池灣公園
G-fit
完善公園
大埔海濱公園
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甕缸群島)
荃灣沙咀道遊樂場
沙田公園
APEC主題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