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胡德夫寄語香港年輕人 (傳媒人 賈荃)

羊狼二世 於 2014-11-13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260

分類:

「台灣民歌之父」、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受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之邀,來香港參加台灣月的活動。這天是他64歲的第一天,演唱了感人肺腑的《匆匆》、《美麗島》、《太平洋的風》等代表作。現場的聽眾,有人聽得淚流滿面。

胡德夫的身上有卑南族和排灣族的血統,他也是台灣樂壇傳奇人物。早在1970年代,他在台灣著名的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館駐場,慕名前去聽歌的據說就有後來皆成為大家的蔣勳、林懷民、張艾嘉等人。胡德夫之名一早就如雷貫耳,但是他卻直到2004年才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箇中原因,是因為他為原住民維權抗爭,以及參與黨外運動,而被戒嚴時期的台灣新聞部門封殺。
1970年代,是台灣從老蔣時代向小蔣時代過渡的重要時期。政治上,與美國斷交、退出聯合國,可謂風雨蕭條;經濟上,卻開始了亞洲四小龍的起飛。胡德夫說,在沒有外勞的年代,最苦最累的工作都是原住民做的,台灣的每一條鋼筋,都有原住民的汗水。然而到1980年代,台灣已經步入中等發達社會,原住民的境遇卻沒有得到改善。低下階層的工作,仍然是原住民去做,他們得不到公平的社會上升途徑。貧苦年代,原住民的境遇不好,然而卻沒有相對的剝削感。竟然因為貧富懸殊,原住民成為台灣島上的「二等公民」。台大外文系畢業的胡德夫當仁不讓,於1980年創立了「原住民權利促進會」。1984年,台灣發生海山煤礦爆炸事件,參與救援的胡德夫被滿目瘡痍深深刺激,決心投身為同胞抗爭的事業。為甚麼「天之驕子」般的台大畢業生,不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悶聲發大財,而要肩負起時代的十字架?胡德夫說:「如果僅僅是做一個知識分子,我想我可以背轉身去不看他們,但身為一個歌手就不行了,我不是一個謀略家,不是一個好的運動組織者,我只是一個山上的孩子,我只能用歌說話。」
轉眼20多年便過去,人們幾乎快要忘記歌壇曾經有個胡德夫。只看見,原住民的地位在台灣漸漸不再弱勢。而實際上,胡德夫從來不曾停止歌唱。他不擅長用語言論述,他是天生的歌者。或許,他的《匆匆》已經足以描述前半生的事業:「種樹為後人乘涼,要學我們老祖宗……我們都是趕路人,珍惜光陰莫放鬆……莫等到了盡頭,枉嘆此行成空。」這種「成功不必在我」的精神,是講求效率的香港人不易體會的。以至於今日的年輕人,竟無父輩庇蔭。
胡德夫在演唱時,反覆提及自己的母親。他說,在他為原住民抗命的歲月裏,一天,有關部門拿了500萬新台幣(當時可是筆巨大的數目)來找胡母,請胡母勸兒子不要再搞原住民運動。胡母並不為所動,只是告訴來人:「我的兒子是用地瓜餵大的,我不懂用錢餵他。」來人見利誘不成,改以威脅,說如果不勸,就把胡德夫抓起來關到綠島。胡母說:「自從他離開故鄉,我好久都見不到他一面,綠島從我家窗口就可以看見,如果他去綠島,那我天天都能看見他。」胡德夫一提及母親,心中滿是感恩。當演唱關於母親的歌曲時,更忍不住拭淚。
當年原住民在台灣的地位,是今天不敢想像的。小學教科書介紹原住民,還說他們會砍人頭。要打破這種妖魔化的論述,靠的是胡德夫一代人,將論述主體搶奪回來,要自己發聲,而不是等待別人來描述自己。他說,母親曾告訴他:「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你可以不知道,但你一定要知道你是誰。」
所以,胡德夫對這代香港年輕人或許是惺惺相惜的,因為彼此共同的心願是互通的,那便是:爭取自由。音樂分享會的最後,胡德夫特意演唱了美國百老匯的經典曲目《The Impossible Dream》。這首歌以唐吉訶德的故事為藍本,稱頌的正是「異想天開」的抗爭,開篇即唱道"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to fight the unbeatable foe, to bear with unbearable sorrow, to run where the brave dare not go."演唱前,胡德夫特意說道:「我知道,年輕人需要年紀大的人的鼓舞。」——彷彿是寄語就在不遠處的雨傘運動。
而無論是否獲得鼓舞,相信年輕人定會戰勝歸來
賈荃
傳媒人 


============================================

感謝 羊狼二世 提供以上資料

羊狼二世的網誌: http://contact_ching.mysinablog.com/index.php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見習探險員
簡介:

累積瀏覽 1403428

全部攻略 6258

全部回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