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又再風起雲湧。通識風雲初起,才只是4年前剛推行之時。本來,通識科課程的目的,是聯繫中、英、數、和各選修科的知識,跨越科目之間的鴻溝,令文中有理,理中有文,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維。但對中學生來說,通識科的陳義未免過高,他們仍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階段,能否一下子把不同科目融會貫通呢?更令人擔心的,是通識科的考試範圍會否變成無邊無界,老師怎樣施教呢?學生怎樣應試呢?
可能是為了減低通識科推行的阻力,早在2010年10月的一個通識科研討會上,「考評局」解釋通識科的公開考試評核,是以社會議題為本,以社會議題作探究,答題的要求之一,是留意時事,切題作答。會上的「教育局」代表更指出學生無須倚賴教科書,應該參考不同的資訊,如報章雜誌書刊、電視或網上資訊等。他說通識科初見的成效,是學生對時事感興趣,有信心在課堂上表達意見。這些「高開低收」的落實方式,令通識科變得更像時事科,好處是較「街坊」,大家容易受落,而通識風雲,亦暫告平息。
如今,眼見學生積極參與最近的「佔領行動」,有政客認為是因為受到學校通識科教育的影響,建議減少內容,甚至將通識由必修變為選修,令通識風雲再起。如通識科變成選修,恐怕會影響近4千名通識科教師的飯碗,開拓通識教科書的書商更是血本無歸。最近的發展,是教育當局建議維持現時3個學習範圍和 6個單元,但刪去部份內容,包括在「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刪除「青年參與社區事務」的部份,但此舉是否有政治動機仍有爭議。
感謝 新月人 提供以上資料
新月人的網誌: http://notsomoon.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