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RuinsofSt.Paul)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蹟,為1637年竣工的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
單是大三巴牌坊的造價,300年前已高達3萬兩白銀,可謂珍貴至極,在當時享譽東南亞。
後於1835年慘遭大火焚毀,僅遺教堂前的68級石階及花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國牌坊得名..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
原本是澳門聖保碌大教堂火災前的前壁。聖保碌教 堂歷史悠久,三百多年前,由葡萄牙耶穌會的教仕來澳傳教時興建,是天主教在東方傳教的一個重要中心,觀看大三巴的景觀,就可以想像到當時聖保碌教堂的輝煌面貌,整座聖保碌教 堂的建築,集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長期以來受到中外建築,文物,藝術界人仕的重視...
大三巴牌坊同時留下中葡交往的歷史見證,也成為澳門的一個重要標誌。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
聖保祿教堂屬聖保祿學院。天主教的耶穌會士早在1565年已在聖安多尼堂側建立起第一間會院,後又在大三巴山上修建新會院,並附設教堂和供講授教理之用的學校。至1594年,該學校升格為學院(當時的大學),成為遠東地區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這就是著名的聖保祿學院。
大三巴牌坊- 建築特點
大三巴牌坊的建築由花崗石建成,寬23米,高25.5米,上下可分為五層,自第三層起往上逐步收分至頂部則是一底邊寬為8.5米之三角形山花,整個牆壁是巴洛克式,但一些設計或雕刻,卻具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如中文或像徵日本傳統的菊花圓形等圖案,這座中西合壁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
圖:大三巴牌坊後面..
與聖保祿學院毗連的聖保祿教堂,創建於1580 年,於1595 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教堂焚毀。1602年開始第三次重建,現在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整個建築工程直至1637-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所見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後落成的部分。1835 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份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之後,這里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
1990~1996年間,澳門政府對聖保祿教堂遺址進行考古、修復及再利用工程,由葡國建築師負責策劃和設計,多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博物館學家參加工作,耗資二千多萬元,經5年考古、勘察及營造,並建成一博物館,於1996年10月間落成,大三巴牌坊因而得到完善的保存。
2005年,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大三巴牌坊- 藝術特色
牌坊高約27米,寬23.5米,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 “奇形珍珠”式建築物,共分五層,頂端豎有“十”字架,其下嵌有像徵聖靈的銅鴿;銅鴿像的旁邊圍著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銅鴿之下為一聖嬰雕像,其左上是“永恆之火”的雕像,右側則是“生命之樹”的石刻;第三層的正中刻著一個童貞聖母像,旁邊以牡丹和菊花環繞,前者代表中國,後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還刻有“永恆之眾”。一艘“葡式帆船”及一個“面目猙獰的魔鬼”;第四層分別供奉耶穌四名聖徒的雕像;第三層與第四層的左右兩側,雕刻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象徵動物-獅子;底層為三面門戶,正門的楣額上用葡文刻著“MATERDEL”意即“天主聖母”,兩側的門上刻有耶穌的記號“HIS”。大三巴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既保留傳統,更有創新;既展現了歐陸建築風格,又繼承了東方文化傳統,體現著中西文化結合的特色,堪稱“立體的聖經”,是遠東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築。
我的seewide網頁,歡迎到訪..
http://www.seewide.com/yuetyauc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