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時代大家追求打印的速度,忽略了印刷其實也是一種藝術設計。
現在的印刷流程,大家都用電腦把設計做到最好,點擊一下,傳送打印機立刻就看到成果,或者交給印刷公司可以一兩天之內大量印製,一切變得垂手可得。全賴科技的進步,現今世代能夠享受廉價速印的美好,應該想不到幾十年前,這個世界還是依賴傳統的「活字印刷」,那時候想做出最佳的印刷成品,需要花上不用心機和技術,那個年代,印刷是一門要用心學的手藝。
不過,傳統印刷往往追不上新時代對速度的要求,印刷機器勞苦了半個世紀也要退休了,改變身份,變成歷史展覽品活現於大眾眼前,讓新生代認識活字印刷的源由。
所謂活字所刷,就是利用可移動的木刻字、金屬字塊做印刷方法,比傳統的抄寫或無法重複使用的雕版印刷,已經是新階段的進步,但是數碼印刷時代的來臨,活字印刷也走進了傳統印刷類別,而整個印・藝・廊就是盡量原汁原味,在新展場重現舊式印刷館的面貌。
這裡展出的有服務半個世紀的印刷機、鉛字粒、字櫃等等,不能復見的珍貴印刷器具。
就連印刷館的小門牌全部從中環移師到柴灣,好好保存,給大眾認識昔日活字印刷輝煌的時光。
凸字機、切紙機、手搖印刷機、鉛片閘⋯⋯
盡忠職守,終身奉獻於「偉志印務」這家小小的印館。
「偉志印務」是李澤裕先生創立,李伯於1940年代來到香港,先在印刷廠學師。兩年後,於中環唐樓的二樓單位,自設商店替書局做間線、釘裝等簡單工序,後來在華賢坊西開設偉志印務,廿多年後遷至永利街1號舖位,經營超過三十年,見證印刷行業在香港的興衰。
說起「永利街」,大家想起的可能是電影《歲月神偷》
永利街幸而保留了下來,但印刷館逃不了結業的命運
可喜的是這些珍貴的見證沒有被運送到堆填區
活古董印證一段香港的歷史
海德堡印刷機:海德堡是當年最著名的印刷機品牌,這是1960年代出產的第一代西德活版印刷機。
班駁的風霜,見證歲月的痕跡,這座印刷機又有別名叫「風喉六度」
「六度」是因為機器最印刷最大的紙張是38厘米x52厘米(六度)
「風喉」意指噴咀部分能夠產生風力,把紙張吸進機器裡印刷,入紙過程不需經人手,自動進行。
李伯的工作室也完整活現起來
因為他的堅持,他的不捨,他的珍視,我們才能看到這些寶藏
細看每顆字粒,大小字型不一,各有各的美態,特別是中文字粒,懂得欣賞就是一種藝術。
字粒退出印刷業的舞台,卻能夠搖身一變,以藝術的角色重新登場。李伯不時會開班教授活字畫Word Jamming,讓大眾體驗用字粒沾上顏料,創作自己的字藝作品。
其實這些字粒對李伯來說彌足珍貴,因為傳統印刷行業式微,早在80年代不少本地印刷廠已經把字粒當作破銅爛鐵變賣,鑄字廠也隨之結業,缺乏新的字粒補充,被棄丟就會賣少見少,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是極具價值的歷史物品。
李伯說,七十年代是印刷館景氣最好的日子,那時候很多人要學英語,上夜校的或上補習班的都有,於是很多學校訂製印刷英語會話書。
中文一行,英文一行,執完字粒,印刷過後,仍然要麻煩執字粒師傅做校對。佩服的不僅是執字粒的快、狠、準,還有師傅的語文學識,李伯說有些師傅厲害的程度,是一份合約只錯幾個字,我們平時在電腦打合約也錯字連連吧!
擺放英文字粒的叫「字櫃」,一種放全大楷的,一種同時放置大小楷的字粒;至於擺放中文字粒的叫「字盤」,而且分為「出俗」和「入俗」兩類別,「出俗」是放常用字,字粒有固定位置不依部首排列,其餘字粒放在「入俗」,根據部首擺放。
隔著玻璃看工作室,玻璃空間內存在的是另一個時空
相片、書桌、摺椅、算盤、文件、政府發放的牌照、舊款式的收音機⋯⋯
每一件勾起很多人的回憶
原來有些事情在我們沒在意之下消失了
那活字印刷的手藝呢?有甚麼方法能夠傳承下去,讓新生代了解印刷方式的演變,珍惜字印手藝的價值呢?
印・藝・廊@青年廣場
地址:香港柴灣道238號青年廣場5樓展覽區
策展藝術家:又一山人
青年廣場官方網站:
http://www.youthsquare.hk/eng/home/
印・藝・廊官方簡介:
http://www.youthsquare.hk/chi/hot-news/4/
============================================
感謝 竹仔Bamboo 提供以上資料
竹仔Bamboo的網誌: http://everydaymarkyourlife.blogspot.hk/
============================================
柴灣青年廣場
釜山水族館
Thormork 冰島高地
六義園(東京)
中環街市
珠璣巷
6月27日 樂富培訓就業日
數碼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