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香港沢田Fan答应十月份去日本时买几个元朗荣华饼家嫁女饼带给我。
第一次吃嫁女饼是82年香港的亲戚嫁女回来派饼,此时方知民间习俗嫁女人派饼的,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是禁止一切民间习俗的。因为当年物质贫乏,有点东西吃已不得了的事,更何况制作精良,美味的喜饼。
荣华的嫁女饼令我念念不忘至今,当时就有一个愿望,希望将来自已嫁时也可以派这么美味的喜饼给亲友们吃。90年在荷兰结婚,婆家人居然没有送喜饼到我娘家,这事令我耿耿于怀。
有一次回广州在莲香买了数盒嫁女饼,我奶奶好奇问:买这么多干嘛?这饼有什么好吃?我答:我嫁时我妈没有吃过,现在补买给我妈吃!我奶奶沉默了。
我老公劝我说,这种事是没有得补救,不可能返回头,你何必说些令人难堪的话呢?其实道理我是明白,但我就是不高兴,就是生气,不可以吗?
曾经幻想过再生一个女儿,将来出嫁时要婆家送一解放牌汽车的嫁女饼来当聘礼。我从早食到晚,食食食食。。。。。。
文化大革命时嫁女女家也要收嫁女饼的,但当时搞“移民易俗”运动,男家不敢送嫁女饼去女家,改用一个低调的方法“折现”。例如,女家要一担嫁女饼即一百斤,那么男家就给一百斤粮票,及买饼的钱,这样就没有人知道你派饼,就不算违反规定。
派饼的惯例:给朋友一般四个饼,直系亲属是双倍即八个。按给的数量给所需的粮票及现金。
在82年吃过香港表姐的嫁女饼之后才知道嫁女是派“喜饼”,是实物。一直以来以为嫁女是派粮票、现金。原来粮票、现金是将喜饼折现来派,是应对“移民易俗”的方法,这就是当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最佳表达手法。
我刚才想起也大笑起来,当年我妈帮我表姐派嫁女饼时我跟着去,看到我妈妈一两一两粮票的数给亲友们。其实真系好肉酸架,一个饼一两粮票一毛钱。派四个派的就给四两粮票四毛钱。
感謝 mooimeisje 提供以上資料
mooimeisje的網誌: http://blog.xuite.net/mooimeisje/hk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