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粵語」過癮盞鬼。
不妨再搬幾則。
(六)吊吊揈
那年,唐公子不知是否「飲大咗」,在立會上爆出一句「嗰班友吊吊揈喺街度……」,形容遇酒店倒閉而流落街頭之旅客。
唐公子言論,翌日成為一些報章的頭條。
「吊吊揈」一炮而紅,「東施效顰」者絡繹不絕焉。
「吊吊揈」(diu4 diu2 fing6,另寫為「吊吊捹」),常被寫作「條條Fing」。
「吊吊揈」,本作「物件懸空晃盪」,意喻「不着地」。
故此, 「吊吊揈」的歇後語,即「無着落」也。
「吊吊揈」作動詞用,可解作懸吊時搖擺的狀態(多指條狀物)。
「Fing」,在廣東口音裡解作搖擺,或向外丟出去的意思。
如「Fing 來 Fing 去」(搖來擺去)。
又如「將啲錢亂咁 Fing」(把錢亂花)。
「Fing頭丸」的「Fing」,也是「揈」。
「吊吊揈」有時又作形容詞用,解作「吊兒郎當」:
你睇你成日吊吊揈咁款,正經搵份嘢做啦!
(看你常常吊兒郎當的樣子,好好的找份工作吧!)
此外,「揈」也可讀「墳」音,「以拳擊打」也。
打架時,兜心口「墳」埋去,正是此「揈」也。
(七)掹衫尾
《簡明香港方言詞典》(吳開斌,花城出版社1991年)頁188有「掹衫尾」條目,釋義為:
「曾與某人苟合而後入門的女人。」
這是相當「古老」而且過時的解釋也。
「掹」乃廣東方言,解作:拉,拽。
如:掹掹扯扯。
佢掹甩咗我隻衫鈕(他拽掉了我一個衣服扣子)。
「掹」又可以解「拔」,如:掹草。
鴨尾啲毛仲味掹乾淨(鴨屁股上的毛還沒有拔乾淨)。
但「掹」又不能完全取代「拔」。
一毛不拔,不可說成一毛不「掹」。
1960年代,香港的戲院,小孩大多無需購票。
一些想看戲的小孩,就會拉住成人的衫尾,冒充其子女混進場。
於是,掹衫尾又有「借別人之名聲、地位而達到目的」之意。
某報娛樂版說到歌星周柏豪作為代言人為運動品牌拍廣告時,周柏豪說:
「中國區代言人除了我還有Angelababy,我們跟其他地區如日本、美國及俄羅斯等七個地區的代言人一起拍,我算僅僅拉到別人衫尾衝出亞洲發展。」
新聞標題是:
周柏豪掹衫尾衝出亞洲。
意思便是,新晉歌手周柏豪乃借已有知名度之藝人名聲而得以拍成廣告也。
↑《簡明香港方言詞典》(吳開斌,花城出版社1991年)頁188有「掹衫尾」條目。
(八)打柴,拉柴
報章標題:「郵政服務機 數日即打柴」。
「打柴」,而今少用,年輕人恐怕「一頭霧水」也。
粵語「打柴」,是個動賓詞組。
用法上,可指人,亦可指物。
指人的時候,是說那人死了。
例:佢打咗柴好耐。
意即:他已去世很久。
這裡,「打柴」,等同於「拉柴」。
指物的時候,「打柴」就是故障,「玩完」。
報章標題說郵政服務機「打柴」,就是說「出了故障」,不能再用也。
「柴」之組合詞,除了「打柴」、「拉柴」,尚有「抝柴」、「三柴」等。
留待下回分解。
﹙九﹚三柴,沙展
「三柴」,警長的俗稱,又稱「沙展」(sergeant)。
這是香港警務處警銜制度中其中一個職銜。
其「職級」位於高級警員之上,警署警長之下。
因襯衣上的肩章有三個V形的勾,故俗稱為「三柴」。
同樣,因高級警員的肩章有一個勾,所以俗稱為「一柴」。
由於普通警員服務警隊若干年後就會贈一條「柴」,所以坊間又戲稱這些未能立功升為警長、督察的「一柴」為「安慰柴」。
﹙十﹚拉柴、割草
「拉柴」,死人也。
此語來自清朝洪門之黑話。
據《黑話大成》(「水銀生」著,1953年)有如下出處:
洪門中人,以柴、草二字乃指清朝之官兵而言,如擒獲清廷之官,則曰:「拉柴」,凡有擒獲回來,必處以死刑者,後人以死曰拉柴者,義乃本此。
又說:
若殺得一個清廷之兵,則曰「割草」。後來各地草莽英雄,以「拉柴」、「割草」為擄人之黑話者,亦起源於洪門之隱語。
由於處決之前,必然「打餐死」(狂揍)。
故「拉柴」之前,便是「打柴」也。
感謝 懷舊堂主 提供以上資料
懷舊堂主 的網誌: http://kfwong2013.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