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港旅客高峰期間,市民日常生活受到影響,有點怨聲載道。
香港政府於2013年完成《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評估口岸、旅遊設施、酒店、鐵路系統及公共交通網絡的承載力,結論是香港是一個自由港及外向型的經濟體系,不應為旅客人數設定上限,並估計2017年有超過七千萬名旅客訪港,香港大致上可應付訪港旅客的需求。
近期訪港旅客人數放緩,香港承受旅客的情況是否相改善呢?如果以尖沙咀東部來看,答案是否定的。該區酒店林立,有很多旅遊巴接載遊客,但路面顯然不足。例如在幸福中心旁的一段加連威老道,旅遊巴貼近花槽停泊,遊客要走在馬路行車線,繞過車頭,再側身從左方車門與花槽的夾縫間上車,導遊更只能站在花槽上。遊客要在夾縫間活動,香港承受旅客的能力,可見一斑。
香
港承受旅客能力,亦可從另一例子反映。香港科學館旁邊一段加連威老道,經常泊滿旅遊巴,令同一方向駛經的其他車輛,無法通過,被迫越過路中心,逆線行車,險象橫生。還有,當行人利用行人輔助線,從科學館橫過馬路到東海商業中心時,按照路面白箭咀指示,是要向右望,但橫過馬路時,如果有逆線行車從左方駛至,行人一下子很難察覺及閃避的。遊客區的車輛被迫「逆流而上」,其實是香港承受旅客能力的一大諷刺。
如果只強求提高香港承受旅客的能力,忽略一些客觀因素的局限,例如地理條件的限制,引致遊客及居民的安全受到影響,最終只會做成反效果。
感謝 新月人 提供以上資料
新月人的網誌: http://notsomoon.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