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蘇東坡《孫莘老求墨妙亭詩》
是日又貼幾張「練習」。
還是喜歡「乜都試下」。
正好應了東坡居士之名言也。
↑龍師。
↑ 以顏字寫「千字文」。
最近臨帖,偏愛顏字。
喜其「珠圓玉潤」,頗合唐女「以胖為美」之審美觀。
唐人審視女性「以肥胖為美」的說法,相沿已久,流傳至廣。
有專家在經過一番考證之後,斷言唐朝人審美的確是以肥胖為美的,並指出唐人以胖為美的若干原因:
一、唐朝經濟繁榮,人們有條件吃飽穿暖,保持健康豐滿的體格;
二、唐朝文化開放,兼容並包,心寬體胖;
三、唐朝皇族身上的鮮卑血統,使他們天生喜愛健碩體魄的女性……
頭頭是道,言之鑿鑿。
實際上,這種說法不一定對。
↑火帝。
↑冬藏。
人們之所以認為唐朝女人以胖為美,主要依據楊貴妃的體態,以及唐代宮廷繪畫和仕女畫中的女子形象。
其實,只要仔細看一下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便不難發現:畫中的宮女、仕女,根本說不上肥胖。
《步輦圖》中的九個宮女,簇擁著李世民緩緩而行,有抬輦子的,有打傘蓋的,有舉扇子的。
看起來都有一把子力氣,絕非弱不禁風的病態美女。
但是,看她們的身材,都是相當纖瘦的。
《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大約是身份較為高貴、年齡稍大一些的緣故,身形略顯豐滿。
但站立姿態無不娉婷裊娜,輕盈如春風拂柳。
毫無疑問,她們的身材,完全可以用「苗條」形容。
↑ 以顏字寫「千字文」。
↑雲騰。
至於楊貴妃,文獻中有體胖懼熱的記載。
例如,《開元天寶遺事》說她「素有肉體,至夏苦熱」。
但是,楊貴妃的「素有肉體」,絕非今人所說的「擁腫」。
頂多是有點肌肉而已。
也就是《楊太真外傳》上所說的「微有肌也」。
一個擅長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常肯定少不了肢體運動,有點肌肉是很正常的。
楊貴妃的懼熱,其實不是因為她肥胖,而是因為她體質如此。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熱」,常於凌晨獨自去後花園吮吸花露,滋潤咽喉。
為了潤肺,楊貴妃夏日常在口中含一塊清涼的玉魚。
↑為霜。
↑ 以顏字寫「千字文」。
沒有歷史文獻記載可以表明,楊貴妃受到唐明皇的寵愛,是因為她的肥胖或者說豐滿。
實際情況是,唐明皇對楊貴妃身上的肌肉並不欣賞。
《楊太真外傳》上說,有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漢成帝內傳》,楊貴妃看見後,問他看什麼書。
唐明皇笑著說:「不要問。知道了你會心裡難受的。」
楊貴妃搶過書,看到書上寫著:
「漢成帝獲飛燕,身輕欲不勝風。恐其飄翥,帝為造水晶盤,令宮人掌之而歌舞……」
這時唐明皇就開她玩笑,說:
「你就比她禁得起風吹。」
楊貴妃不服,十分自信地表示,她的《霓裳羽衣舞》超過趙飛燕。
↑劍號。
↑ 以顏字寫「千字文」。
李白供奉翰林期間,奉旨所寫的《清平調詞》三首,歌詠楊貴妃的美麗和當時宮廷生活。
其中第二首專寫楊貴妃之美,詩曰: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詩中將楊貴妃比作牡丹,比作趙飛燕。
如果楊貴妃真的是肥胖之人,跟趙飛燕可以構成肥瘦兩極鮮明的對照,那麼,這種比擬就是嘲諷,就是忤逆了。
很可能,楊貴妃本人也是欣賞趙飛燕,並且願意別人把自己比作趙飛燕的。
楊貴妃外號「肥婢」,似是嫉妒者如梅妃等人對她的咒罵。
總而言之,唐人並不以肥胖為美。
↑鱗潛。
↑ 以顏字寫「千字文」。
「環肥燕瘦」的說法,始於宋代文豪蘇東坡。
蘇東坡《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有這樣兩句:
「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蘇東坡之所以把楊貴妃與趙飛燕當作肥瘦美的典型,有三種可能的原因:
一、東坡先生自己體胖,欣賞一切肥胖的東西,包括書法、身材,拉出楊貴妃作為友軍,以壯門面;
二、東坡先生傚法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誤把楊妃作胖妞;
三、東坡先生故意開玩笑,篡改典故,考進士的時候,上古聖賢的話他都敢杜撰,冤枉一下楊貴妃自然不在話下。
因為蘇東坡文名顯赫,影響深遠,「環肥燕瘦」遂成家喻戶曉的「歷史知識」也。
↑靜水流深。
可以肯定,唐朝人的美女標準中,也是有苗條一項的。
《次柳氏舊聞》、《唐語林》等文獻記載,唐明皇的兒子肅宗李亨還是太子的時候,被李林甫構陷,處境危險,愁得他鬚髮皆白,遠離一切聲色娛樂,日子過得十分淒惶。
唐明皇得知後,讓高力士派京兆尹(首都長安市長),「選人間女子細長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
可見,玄宗時代選美標準,也跟今天一樣:身形苗條,身材高挑,皮膚白皙。
↑虛和靜穆。
詩僧貫休的兩句詩,也可以證明唐人不以肥胖為美:
為人無貴賤,莫學雞狗肥(《白雪歌》)。
意思就是:人無論貴賤,都不應該養成肥胖的樣子。
換言之,唐朝人的榮恥觀念中,有「以苗條細瘦為榮,以肥胖碩大為恥」一條。
可見,唐朝人並不以肥胖為美。
說唐朝人不以肥胖為美,還可以從唐詩中「細腰」、「窈窕」等詞語的使用情況,得到有力的印證。
唐詩中,「細腰」、「窈窕」都是用來形容美女的。
↑慎獨。
「慎獨」指的是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讀作「波惹」。
唐朝時代,「般若波羅蜜多」的讀音是「巴尼亞巴拉咪達」。
此音譯跟梵文的原音吻合。
懂得梵文的人,般若,念「巴尼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如是。
↑心經: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菩薩。
菩薩,即菩提薩埵(巴利文:bodhisatta;梵文:bodhisattva)之略稱。
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o或sattva意為「有情」。
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覺悟的有情眾生。
菩薩可分三類:
一、果地菩薩。已經證得佛果,為了引度眾生,應化為菩薩身者;如觀世音、地藏王、彌勒。
二、因地菩薩。因地菩薩者,依修行而得菩薩果位者。
三、願地菩薩。願地菩薩者,謂發願願行菩薩道者。
感謝 懷舊堂主 提供以上資料
懷舊堂主 的網誌: http://kfwong2013.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