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個小小地標的消失

西環的黃金歲月 於 2015-05-24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1608

分類:


1945年皇后大道東及軒尼詩道交界處的碉堡

上世紀初位於大佛口的大佛洋行(DAIBUTSU)

未拉直彎角前的電車路未正轉入軍器廠街的路口

40年代的灣仔大佛口

40年代的灣仔大佛口, 右上角可見到佛嘜

1941年的灣仔大佛, 白色的是機槍堡, 對面馬路是防空洞

1950年的灣仔軒尼詩道近軍器廠街(大佛口).圖右為麗的呼聲大厦所在,右邊滿佈廣告的樓宇於1960年代拆卸,建成先施保險大廈.電車背後的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於1994年拆卸重建

熙信樓的前身麗的呼聲大厦

50年代的灣仔大佛口

50年代從軒尼詩道望向大佛口一帶 

60年代從軒尼詩道望向大佛口一帶 

70年代大佛口一帶

6,70年代從大佛口望向金鐘

60年代初的大佛口

70年代從金鐘道回望看大佛口

70年代末的大佛口, 可見拉直了的軒尼詩道電車路

70年代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

80年代從熙信樓望向循道衛理聯合教堂

灣仔在塡海以便興建灣仔碼頭

1968年的先施保險大廈

先施保險大廈1 

先施保險大廈 2

先施保險大廈 3

2008年的先施保險大廈  1

2008年的先施保險大廈 2

2008年的先施保險大廈 3

2008年的先施保險大廈 4

2015年先施保險大廈已重建為Genarli Tower 1

2015年先施保險大廈已重建為Genarli Tower 2

2015年先施保險大廈已重建為Genarli Tower 3

2015年先施保險大廈已重建為Genarli Tower 4

位於Genarli Tower 前的矮花槽 1

位於Genarli Tower 前的矮花槽 2

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早已被填封 1

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早已被填封 2

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早已被填封 3

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早已被填封 4

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早已被填封 5 前幾天走過俗稱三角仔的軒尼詩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處的路口,赫然發覺以前那個小休憩處不見了(記憶中那里有個長年流水的石雕板水池和兩張長櫈), 另建了個矮花槽, 附送幾個凸凹槽位供人坐下來休息.   更有甚者, 從前位於三角仔後面的先施保險大廈已然被拆卸, 取而代之的又是一座毫無性格的玻璃幕牆大樓.   這些演變近年來看得太多, 本來不足為怪, 但讓我感到有點依依不捨/不慣的是從前先施保險大廈對著金鐘那幅牆是個熱門的户外廣告點, 牆外經常掛上/漆上幾層高的廣告, 毎次坐車經過都會留意到, 而今大廈逝去, 玻璃幕牆式的辦公大樓當然不可以掛廣告條幅, 幾十年來”見慣見熟” 的地標忽爾消失, 心中竟泛起一絲不捨漣漪. 三角仔面積雖小, 但也不是毫無歷史的, 它位處大佛囗,  可謂是扼守著灣仔的要塞, 加上鄰近金鐘軍營, 二戰前英軍曾在此築建了個機槍堡, 又在對面馬路 (皇后大道東) 挖了幾個防空洞, 可見英軍視此處為戰略重地.  另外由於地點適中, 七, 八十年代不少電視劇都曾在此取景, 貪其夠潮夠方便.  俱往矣,  三角仔的大變身其實只是香港去舊換新的一個必然過程, 連觀塘裕民坊這末大面積的舊區也得翻身改建, 區區三角仔只能算是歷史洪流中的一顆微塵. 同場加映: 上文提到大佛囗, 可能很多年青朋友對這個名字/地位不甚了了, 我且在此略述一下大佛囗的歷史: 大佛口指港島近灣仔西與金鐘東之間的地方,即金鐘道與皇后大道東的岔路口、先施保險大廈 (現已重建為Genarli Tower) 一帶。  大佛口只是坊間的的俗稱,惟其名字的來源則眾說紛紜, 第一個說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有間名為「大佛洋行」(DAIBUTSU)  的日資公司在莊士敦道口經營出入口貿易業務,店鋪的外牆懸有佛像,街坊們因此習慣稱此處為大佛口。  第二個說法是戰後韋氏家族在此地開設二天堂中藥行.  藥行以佛像為商標,並在大廈的外牆高懸佛像以作廣告,未聽過知大佛洋行的街坊便誤以為二天堂佛嘜是大佛口的起源。  嗣後二天堂藥廠的家族發言人韋基舜在報章上呈清 : 「大佛口名字源自戰前東洋佛,並非戰後二天堂佛嘜。」, 這才將「大佛口」名字的來源確定下來。 大佛口其實泛指軍器廠街、皇后大道東與軒尼詩道的三角地帶。  軍器廠街最初位於皇后大道東與軒尼詩道之間,即先施保險大厦,  1930年灣仔填海竣工後,軍器廠街才遷往現時位置。  先施保險大厦原址在開埠初期是東區街市,於上世紀初改建爲大佛洋行。  連接大佛洋行有多座樓宇,包括水手會館,這列樓房使電車經皇后大道東時被逼沿「Z」路綫,經過舊軍器廠街才轉入軒尼詩道。  1938年,當局拆卸這一列的數座樓宇,拉直彎角,電車才可由皇后大道東(現金鐘道)直接駛入軒尼詩道。  軍器廠街現時為警察總部,其東鄰曾經是「麗的呼聲」大厦,後改建為熙信樓, 熙信樓已然被拆卸, 地盤現正在重建中。 灣仔填海前軒尼詩道是海邊,有木商在此處堆置木材售賣。  大佛洋行的背後曾建有海軍食堂,名為「藍屋」。  法國教會在皇后大道東的附近建有不少設施,其後遷往銅鑼灣後,並將有關地段售予置地公司,置地在此開闢的兩條街道; 晏頓和蘭杜,即以兩位大班的姓氏命名。  大佛洋行旁俟近皇后大道東的山崗被俗稱為 「大佛山」,英軍於1940 年曾在此挖了幾個防空洞,以便日機轟炸時可藏身保命。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771852

全部攻略 495

全部回應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