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寫了個關於“戲院的氣味”的網誌,想不到同輩友人看得甚為興奮,大家都很雀躍地你一言,我一語地憶述自己童年時睇戲的經驗和心情。 我想睇戲是我輩成長於6,70年代香港人的重要集體回憶,你只要跟他們談起這個題目,他們都有滿肚子的故事。 聊著聊著,我竟驚覺那年代睇戲(我不想用“看電影”這個詞語,太隔閡了,睇戲才能觸動我那根軟肋骨)跟今天去戲院看電影可說是完全兩碼子的事了。 今天社會的娛樂範疇比當年多元化,也更個人化得多。 此外睇戲已非當年般被看成是天大的事情, 你甚至可以不需往戲院,只要捧著智能手機便可看到首輪電影。 還有一點, 今日戲院的硬,軟件跟6,70年代可謂“差天共地”,不可同日而語,除了環境更舒適外, 更有3,4D任君選擇, 觀眾可以說被寵壞了. 儘管如此, 我想今日的小朋友們已沒有睇戲情意結了。 睇戲對我來說仍是個非常重要的童年回憶,於此,我挖空記憶,把尚留在我腦海內的“舊時睇戲”的種種傾瀉於此和你分享,不知道你對舊時戲院的點滴又記得多少?
(1) 走飛
走飛最廣泛的意思是入場睇戲的人數比所買的戲票數量多。 走飛其實是6,70年代睇戲的潛規則,我想沒有哪家戲院可以完全杜絕“走飛”的情況, 問題只是程度是否嚴重而已。 最名正言順的走飛是一家大小,七、八口入場,但最多只買四至五張戲票,其理由是“小孩子不用買票”。 那年頭戲院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即一個小童可以跟隨一個大人不用買票便可入場, 但究竟幾歲才算小童則沒有明確的標準. 5、60年代沒有家計會, 一家大小隨時可以是七,八個人,小朋友一級一級的可以從兩三歲到十五六歲不等,父母爲了省錢,一般只為年紀最大的一兩個小孩子買票,然後趁最擁擠的時候入場,把手中的票一股腦兒塞向收票員的手便蜂擁而入,待收票員回過神來要點算有多少人憑票入場, 已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其實“走飛”的技量又豈止於此; 那時候較多人用的招數計有:
l 小孩子在入場時大喊“爸媽等埋呀”, 使收票員誤以為那沒票的小孩子的父母已進場,便放那小孩子入戲院。 小朋友入到戲院後便隨便找個座位坐下, 得其所哉.
l 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方法是:兩人先持票入座,跟著其中一人袋著兩張票尾外出,告訴守閘員要出外買零食(當年戲院不一定設有食物部,即便有亦很少設在入場範圍內). 那人出閘後便將其中一張票尾交予第三個人, 如此第三個人(本來無票者)便可施施然入場。 此方法適用於成年觀眾(因成年人不能以跟在後面大喊“爸媽”的拉衫尾方式竄入場),但卻不適用於全院滿座的情況,不然第三人即便能入場亦找不到座位(成年人不可以像小童般兩個人坐一個位,因為這樣很容易引起帶位員的注意而查票)。
l 除上述招數外還有一個較“轉折”的方法,那便是一人先入場,然後將票尾從廁所的氣窗口遞出去給“共犯”。 這個方法其實殊不簡單; 因為你需預先考察地形,了解戲院廁所氣窗口的位置所在,而且每間戲院的結構不同,此“橋”不一定每間戲院都可行。
(2) 座位的級別
6、70年代的戲院都是巨無霸,動輒都設有五、六百個座位,而逾千座位的亦比比皆是,因此戲院的座位大都分有等級,如前、中、後座等. 那些有二樓的戲院兼且設有超等特等的貴價級別. 不僅如此,部份可上演大戲的戲院(如利舞臺,太平等)因為是老式戲院的設計,故此樓高三層,並將第三層的座位名為高座(真可謂名副其實)。 我沒有試過利舞臺,但卻親身坐過太平的高座,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固然甚為“過癮”,但從三樓近四、五十尺高空向下望去,不由你不覺得有點心寒。 由於有超等的關係,我還記得以前睇戲有個說法,便是儘量不要坐在對正超等下面的那一排座位,原因是坐在第一排超等的觀眾很喜歡將汽水,爆穀等東西放在前面的欄杆上,碰上那天他們看戲看得興奮忘形,可能會把零食和汽水等東西推了下去,那麼坐在超等正下方的觀眾便很容易中頭獎。 我自己未試過如此“好彩”,但確實聽過有人中招,然而戲院內漆黑一片,加上“兇手” 身處樓上,如何追究?只得徒呼奈何。
另外由於這些戲院所設的座位分類太多,加上要預售多天的戲票,所以大型戲院都會將廉價座位(如前中座)和較貴價的座位(如後座,超等)的售價處分開,以便戲院大堂不會因太多人買票而擁擠得水泄不通 (不要忘記還有等入場的觀眾)。 一般而言,廉價票的售票處設在街外(如太平的前中座售票處便設在皇后大道西,而利舞臺則設在波斯富街),而較高價的售票處則設在戲院大堂內。 我想這個安排也頗合理; 戲院大堂地狹人多(除了買票的觀眾外,夏天時烈日炎炎,很多人喜歡躲進戲院大堂涼冷氣,自然也順道逛逛,瀏覽一下下期上映電影的劇照), 太多人擠在大堂不僅會影響生意,也可能會產生危險。 當然那時候的院方不一定想得這麼周到,只是認為既可將買票人群分流,何樂而不為而已。
太平戲院內部模型
未改建前的太平戲院
利舞台戲院內貌
(3)中場斷片
6,70年代睇戲最讓人氣憤的是看戲看到半路中途畫面突然空白一片,幸運的在回過神來之前電影已繼續放映,不幸的可能要枯坐十幾分鐘電影仍未恢復放映。 斷片的最大可能性是“續卷菲林”未到。 那時候電影業蓬勃,戲院數目眾多,電影發行公司爲了節省成本, 一般都不會沖印足夠拷貝(即比如有十家戲院放映同一部電影,發行商不會印製十個拷貝(Copy),而只沖印六、七個)。 電影上映時便有一班“走片員”待命,即甲戲院放映完一套電影的第一卷菲林時, 走片員便會以最快速度將菲林送往乙戲院放映(相傳影視大亨邵逸夫當年也做過“走片員”,因此他的英文名字叫“Run Run”)。 問題是這中間可能發生的不可預知情況太多(如甲戲院可能延遲開場,又或者交通堵塞等)致使那捲菲林未能及時送往乙戲院播放), 故此中場斷片的情況時有發生。 不管如何,這種“八個煲蓋十個煲”的情況在當年代甚為盛行(甚至可以說是行規),但末流所及卻經常導致斷片的情況出現。 睇戲遇上斷片當然甚為激氣,斯文的便坐在座位上報以噓聲,粗暴的甚至以硬物毀壞座椅洩憤。 事實上那時候你若去一些位於“環頭環尾”的戲院看戲經常會坐到貼有膠布的“受傷”座位。 其實斷片的原因不僅限於“續卷菲林”未到,箇中還有其他技術性的理由,我記得的包括:
l 戲院因為走飛和走位(即買前座票偷坐後座)的情況太嚴重,以致院方不惜在電影放映中途突然開燈查票。 碰上這個情況觀眾們便雞飛狗走,有乖乖的返回前座,也有人先“匿入”廁所, 等風頭火勢過後又“重返故地”。 以我觀察此舉只能收一時阻嚇之效,根本沒有長期的作用。
l 另一個中途斷片的原因則與政府有關。 原來政府在50年代開始徵收娛樂稅, 戲院需要為每張已售出的戲票繳付相關額度的稅收。 然而部份戲院爲了逃稅,刻意將入場觀眾數目(即已售出戲票的數量)報低,故此稅局會進行突襲,在電影放映的中途停片,然後現場點算觀眾(甚至要求他們出示所持戲票),再與戲院所報的數目核對,看看是否有
“報細數”的情況出現。 此舉當然甚為擾民,因為每次“核查”都要擾攘十幾二十分鐘,讓人覺得很枯燥無聊。這種情況在70年代中期已甚為少見。
l 另一種中間斷片是由於某些影片的播映時間太長 (如SOUND OF MUSIC, THE LONGEST DAY 等), 戲院會安排一個十分鐘的中場休息, 其間會有一個職員揹著一個食物籃站在銀幕前, 裏面盛滿如香口膠, 話梅, 齋燒鵝等零食以補充觀衆開餐的需要.
戲院因走畫未到而中場斷片的啟事 (戲院播放預先準備好的啟事, 可見中場斷片是家常便飯)
觀眾因中場斷片而鼓噪
(4) 戲橋
戲橋,又叫“本事”,其實是一張A5大小的油印單張,一般是放在入場後的小桌子上,任君領取。 本事(我喜歡稱之為“本事”多於“戲橋“,因為它的作用與“橋”無關)上面主要印有該套電影的內容大綱,主角名字等, 遇上西片甚至可能會中英對照。 此外本事亦有下期放映的電影預告,偶爾甚至刊有廣告以補貼印刷費。 我想那時候的戲院也算體貼,唯恐觀眾入場後等開場覺得悶,故此印刷“本事”好讓觀眾可在等電影放映時解悶, 另外也好讓觀眾事前對電影的內容有個初步的印象,如此看起來便更投入(此舉對一些理解能力較弱的觀眾又或者故事較曲折複雜的電影來說可謂一大德政)。 年來其實我都儲有不少“本事”,可惜在歷次搬家中散逸。
說起本事,不知道你還記得不記得當年很多戲院設有廉價的早場和公餘場,放映一些二輪電影。 以嚮觀眾? 有些戲院會在月初編印一份該月份的早場/公餘場節目表,詳列這個月內每天所放映的早場/公餘場的戲名,以供觀眾選擇。 一如本事,我亦曾經儲有幾張太平戲院的公餘場節目表,但卻流失在歲月的遷徙中。
本事 1
本事 2
本事 3
本事 4
本事 5
本事 6
本事 7
(5) 戲院門前大笪地
前文提及過,5,60年代的戲院都是龐然巨物,動輒幾百以至上千個座位。 那時候絕大部份的戲院都是單棟式建築物 (不像今天所有戲院都是依附在大商場內, 挺沒個性. 一個題外話, 那時候的戲院因為地方寬裕, 加上風氣使然, 所以大都修飾得富麗堂皇,有大堂、水池、天花鑲有雕飾,有些戲院銀幕的兩旁還貼有對聯, 真箇讓人嚮往),故此大多數戲院的大堂外都有其 ”專屬”的大空地,這個空地法理上是公共空間,但由於它猶如戲院的另一扇大門,故此很多商業活動都依賴著戲院的人流而生。戲院門前最多的當然是小食檔; 隨手數來的有鹵味檔,魚蛋豬皮蘿蔔檔,碗仔翅/生菜魚肉檔,煨魷魚檔, 牛什檔,糖蔥餅檔, 還有一大車的咸酸涼果(乾濕俱備), 賣蔗的 (冬天還有熱蔗),炒栗子/鹽焗蛋,五香花生的,雪糕單車(賣蓮花杯,雪條,雪木瓜), 夏天還有已切開的西瓜/菠蘿的小販, 現在說起來都好像聞到各式各樣的香味。 然而除了吃以外,戲院大堂前的空地也吸引了很多其他商販營生,絕對不限於販賣小食的。 我記得的“戲院大笪地”有:
l 太平戲院有魚蝦蟹賭檔
l 金陵戲院有租公仔書檔
l 新世界/恒星(上環)門口有人賣麵粉公仔和鐵線迷宮圈
l 普慶戲院(九龍彌敦道)門口長期有殘局棋檔,每局三至五元不等。
l 我甚至在珠江戲院門口見過有人以賣武形式推銷鐵打丸散,但我相信戲院門口應該不是長駐的表演場地罷。
戲院門前 1
戲院門前 2
戲院門前 3
(6) 戲院的場數
6,70年代戲院放映電影的場數比較“規範”,正場一般是兩點半、七點半、九點半,而十二點半和五點半則被劃爲早場和公餘場(週末會加開十點半特別早場),以較低廉的票價招徠觀眾,但放映的都是二輪或者是十多廿年前的舊片。 那時候香港經濟尚未起飛,沒那末多超級商場, 夏天沒甚麼地方會提供冷氣,很多人看早場/公餘場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躲在戲院裡享受一兩個鐘頭涼透心的冷氣而已,所以公餘場一般是夏日炎炎時較多人入座。
另外從70年代末開始香港戲院開始增設午夜場和子夜場。 午夜場的開映時間是午夜十二點,而子夜場則是凌晨一點半。 午夜場和子夜場雖然都是在深夜放映電影,但性質卻截然不同。 子夜場是院商在大時大節如聖誕,農曆新年檔期中的“特別場”, 院商們的如意算盤是:節日里很多年輕人都在外面玩得很晚,反正院租人工都是固定開銷,多開一場等於平白增加一整場的收入,甚為“和味”, 何樂而不為? 當然要吸引人如此“捱更抵夜”去睇戲,戲碼必需甚具吸引力才成。 我記得我唯一一次看子夜場便是在維園逛完年宵後“過馬路”往百樂戲院看“回到未來”。雖說是子夜場,我還是只能買到第一行的座位,你說誇張否?
至於午夜場則是另一種風景,午夜場不限時節,多是電影在正式上畫前先上映午夜場以測量觀眾的反應,再訂定上映策略(如院線,上映日期等)。 爲什麽要用午夜場“試水溫”?原因是午夜場的觀眾一般比較市井和街坊,他們看電影的反應既直接又真實,可謂對電影的“全民公投”。 江湖傳聞說很多電影的老闆和導演都會“靜雞雞”的坐在超等的偏僻角落去觀察觀眾的反應,電影受歡迎固然開心,即使觀眾不受落噓聲四起,以致高聲喊打,問候父母,電影負責人亦可悄悄的從後門溜走。 事實上亦有很多電影因為午夜場反應不理想而需要重拍/補拍,甚至無法上正場的例子。
(7)黃牛黨
昔日睇戲是港人的重要娛樂,遇上大片上畫,即使有多間戲院聯合放映亦經常全院滿座。 山長水遠的跑到戲院才發覺買不到票確實很“冇癮”, 所以很多人會忍痛多付一點錢去買“黃牛飛”。黃牛票並非已絕跡的事物,今天很多當紅歌星的演唱會都會經常提早爆滿,向隅者都只能轉而向黃牛黨買票,分別只是當年的黃牛黨是活生生的站在戲院門外,而今天的黃牛黨則躲在網絡後面而已。 回說當年的黃牛黨,其實他們能手持大量戲票,不是因為“起得早,排得前”,而是一早與售票員“打龍通”,在熱門電影上映前先將大量戲票留下,再在開場前站在“全院滿座”的告示牌下大聲叫賣“前中後座飛都有,每張加XX”。 在那個沒有廉政公署,貪污/走後門橫行的年代,觀眾都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其實買黃牛票也有技巧,你若沉得著氣,可以等觀眾已全部入場,電影亦已開始放映時才找黃牛黨買票,那時候他們會急於將手上的戲票脫手,說不定會以戲票的原價,甚至打個折頭賣給你。 當然這中間有個風險,若他能及時將手上的黃牛票沽清,那你便只能望戲院而興歎了。
戲院全院滿座, 黃牛黨揾食良機
(8) 其他
以下與睇戲有關的現象/情況我想早已面目全非了:
l 不知道以前的戲院是否“多用途”的關係(即既可用作做大戲,真人登臺,又可放映電影),因此一般都有兩重幕,外幕以波浪形向上升起,而裡面那塊幕則多是一幅向左右拉開的黑布。 今天的戲院很可能連“內幕”都沒有,電影放映前觀眾只能呆望著一塊白布(銀幕)。 我記得以前太平戲院在開場前還會用放映機把一些圖案投射在外幕上,同時播放一些音樂,使觀眾等開場時不會感到太枯燥無聊。
l 以前睇戲在放映正片前,除了會播放下期預告外,還會播放硬片(即一塊廣告牌)和軟片(即活動短片)廣告。 硬片廣告多是附近的餐廳,其意是希望觀眾散座後“就腳”前往幫襯。 60年代電視仍未流行,戲院甚至會加插播映一些以譚炳文旁述的政府新聞短片,如“東江之水越山來”、“公屋入伙”等,加深市民對社會最新現狀的認識。
l 6,70年代手機,傳呼機仍未面世,所以偶爾間在睇戲途中觀眾會看到銀幕下方有條小字幕謂“某君請外出大堂,有人找你”,原因是某君朋友知道他在此間看電影又不便/不能進場找他,因此央求戲院加插此段小字幕,讓某君看到後自行走出大堂相聚。
l 大部份戲院的大堂都設有一個供人磅體重的磅. 5,60年代每次磅重大約收費1至2毫. 入錢後, 磅會吐出一張公仔紙大小的硬卡, 上面印有你的體重. 硬卡的背後通常會印有明星的大頭照片, 又或者是一句中英對照的諺語.
~ THE END (再會) ~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