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昔日的報章廣告(2)

西環的黃金歲月 於 2012-09-05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287

分類:
以下的廣告來自1958-1960年的幾份華僑日報。 網友諸君們可以看到,相對於物質甚為匱缺的1945年,五十年代末的香港,可以說是處於 “準經濟起飛” 的較豐盛年代。 報章上的廣告也較諸40年代五花八門得多; 計有各式各樣的辦公室文儀設備,相機,甚至是航空公司(那年頭旅行社/旅行團還未流行,去旅行多是“自由行”,是有錢佬一族的玩意)。  另一個可堪注意的現像是戲院廣告亦甚為蓬勃,而且多是港產片。那段時期的電影紅星主要是 “做粵劇而優則演” 的大佬倌們,如新馬師曾,何非凡,麥炳榮,芳豔芬等(陳寶珠,蕭芳芳等六十年代的玉女仍未登場),這較諸我們早期看到1945年的循環日報中的戲院廣告,一律只是外語片多姿多采得多了。想想其實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1945年末香港才重光了3,4個月,百廢待興,電影人剛陸續從內地返港,哪能這麼快便可恢復拍電影?  加上香港剛受到戰爭的蹂躪,一般華人連衣食住行都成問題,哪有餘錢去看戲,找娛樂?我想當時有資格買票入戲院看電影的,大多是西人,以及當時駐港的英軍罷。先簡介一下華僑日報的歷史。《華僑日報》創刊於1925年6月5日,前身為旅港華商總會同人所辦,專以傳遞商務消息的《華商總會報》,而《華商總會報》的前身則是香港出版的首張中文報紙《中外新報》,後因旅港華商總會無意續辦,由岑維休、陳楷等承購,易名為《華僑日報》 。《華僑日報》最初的總編輯是李大醒(他亦為《香港華商總會報》總編輯),其後由胡惠民擔任,同時報館地址亦由乍甸街遷到荷李活道。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大量鉛字工人曠工,不少報紙被逼停刊,然而由於岑維休曾辦石印公司,是故《華僑日報》仍能繼續出版,只是排版有所改變,字體較大。二戰後《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和《星島日報》成為當時香港最主要的報紙。1991年《華僑日報》被《南華早報》收購,1994年初由香樹輝接手,1995年1月12日因虧損多時宣佈停刊.  《華僑日報》共發行近70年,如果將其前身一一計入(可追溯至1857年創刊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則有138年歷史之久。《華僑日報》也是香港首份星期日出版的報紙。《華僑日報》的一大特色是設有「讀者論壇」,「讀者論壇」是公眾或機構致函《華僑日報》的報章版位,通常刊登於第二版第一頁或另外標示。  無論市民、以至大型機構(例︰中華巴士、東華三院、以至麗的電視)都會利用「讀者論壇」向公眾發表看法、詢問機構一些事宜或與讀者交流。在1970年代,每到公開考試季節都會有大批考生在「讀者論壇」詢問考試舉辦單位各樣 漏資料、疑似試題外泄等擔憂.《華僑日報》亦設有多份子報; 計有 (1)《華僑晚報》:創刊於1945年9月1日,每日發行兩次,分別在中午12時正和下午3時出版。1988年4月1日停刊。  (2) 《華僑報》:1937年,趙斑斕和雷渭靈往澳門辦報。 《華僑報》最初隸屬《華僑日報》,到1967年被趙收購,現為澳門第二大報。較諸於循環日報, 港人對華僑日報的記憶相對猶深。  我記得有一段時期父親喜歡在收工時順道買一份 “華僑晚報” 回家刨, 由此之故我亦自動成了華僑晚報的讀者。  父親幹的是漁欄的工作,習慣了早了出晚歸,早上根本沒有時間看報紙,直至下午收工喝下午茶的時候才有機會“買份報紙嘆”.  然而三,四點鐘的時候日報已然過氣,要看最新的新聞當然是看晚報。父親看了幾年華僑晚報後,嫌它排版的方法呆板,內容也不夠生動活潑,轉而投向 “星島晚報” 的懷抱.  嗣後他退休,不必局限於看晚報,我們也 “戒掉” 了看/買晚報的習慣。 其實晚報在資訊日漸發展,電視日趨流行的八十年代已然式微,香港最後的一份晚報《新晚報》在1997年7月27日停刊後,便再無晚報出版了(巧合的是,《新晚報》在2個星期前復刊,但已經變成一份免費報紙了)。我對華僑報刊的記憶不止於看它的報紙,八十年代末我開始在中,上環上班,下班時偶爾會在蘭桂坊一帶 “HAPPY HOUR”,散BAND後若時間鬆動我喜歡循著荷李活道慢慢的踱回家,如此我便會走過華僑日報的報社。  即便是八十年代,我已覺得此幢建築物 “舊得甚為有型”。有幾次我甚至探頭入內觀望,只見裏面的間格仍保持著5,60年代的風格,家俬,櫃檯,以至工作人員都予人以時光倒流的感覺.  那時候我已在想,如此保守及落後的經營模式,如何追得上不斷變化的潮流?  果不然,華僑日報在1995年停刊,而華僑日報大廈亦逃不過拆卸的命運. 華僑日報報社其實早於1992年已遷往糖廠街南華早報大樓(現太古坊林肯大廈),與南華早報在同一大廈辦公至停刊為止。荷李活道舊報館則於稍後被拆卸,土地由恆基兆業購入,重建為住宅「聚賢居」  , 底層有一間為"The Press Room"的餐廳。 在此多加一筆:八,九十年代由李碧華小說改編成電影,張國榮,梅豔芳主演的 “胭脂扣”,其中部份場景(敍述已成女鬼的梅豔芳往報社登廣告找尋張國榮),其報社的場景即在華僑報社內拍攝,由此可見華僑報社大廈是如何 “古色古香”了。說起華僑日報,不得不稱頌一下它為社會關注的努力和成績。  華僑日報率先開啟將社會議題分門別類的先河,以突出其重要性以及便於作專題報導。  我記得其分類版包括教育版,新界版,僑胞版,社團版等。  更有甚至華僑日報於1958年創立濟貧助學獎金,獎勵那些家境清貧而品學兼優的學生 (現時南華早報仍以華僑日報的名義開設大專學生貸款基金)。  我有些朋友在念書的年代曾千山萬水的往華僑報社領取幾十塊錢的 “獎學金”。  在那個沒有綜援,沒有9年免費教育的年代,幾十塊錢已是一筆不少的資金,資助了不少貧困學生買書,買文具,也鼓勵了他們,激發他們的鬥志和向上心。   時至今天我和他們說起來,不少仍是心存感激,暖意滿溢.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99)

(98)

(97)

(96)

(95)

(94)

(93)

(92)

(91)

(90)

(89)

(88)

(87)

(86)

(85)

(84)

(83)

(82)

(81)

(80)

(79)

(78)

(77)

(76)

(75)

(74)

(73)

(72)

(71)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761053

全部攻略 495

全部回應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