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帶領學童過馬路,一張典型的60年代的宣傳樣版照片
疑似是彌敦道永星里
疑似是皇后大道中
外幣兌換公司櫃檯
1960年代一個典型的香港小康之家
灣仔莊士敦道
灣仔駱克道
1949年大量難民湧入香港 2
1949年大量難民湧入香港 1
1977年屯門公路仍在興建中
1954年近柯布連道、菲林明道的一段莊士敦道
1960年代的觀塘
1960年代的皇后大道中近中央街市
荔園大門口 3
荔園大門口 2
荔園大門口 1
1948年銅鑼灣山上木屋
木屋區的居民火災後等待救濟
廉租屋與木屋區遙相呼應,可能是蘇屋村保安道和長發街交界的荷花樓. 蘇屋邨位於深水埗區長沙灣保安道,是屋宇建設委員會發展的第三個屋邨。 蘇屋邨的前身是一大片農地以及一處叫做「蘇屋」嘅寮屋區。 蘇屋邨範圍佔地十九英畝,為當時遠東大型的住宅發展計劃之一。 蘇屋邨於1957年初展開地盤平整工程 ,並於1958年4月完成。當中由徙置事務處先遷拆十九間木屋,安置共二百二十二名居民,並於稍後時間清拆另外六十間木屋及安置共八百名居民。 整個蘇屋邨由曾經設計北角邨的甘洺建築師樓(Eric Cumine)負責整體規劃, 而四間建築公司負責不同期數的設計,所以每期的設計風格都截然不同,並順住山勢由南至北而建,使不同期數的樓宇錯落有序地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
前面是長沙灣青山道與興華街交界大牌檔, 最遠建築物是蘇屋村杜娟樓
徙置區風情
長沙灣興華街, 後面是蘇屋村
徙置區與舊樓相輝映
修頓球場, 大明星排排坐
木屋區 3
木屋區 2
木屋區 1
凉茶檔
5,60年代學童要不穿白帆布鞋,要不穿黑皮鞋上學, 有些家庭環境較差的同學, 白飯魚鞋底即使"穿窿"都要照穿返學. 白帆布鞋洗乾淨後要用白油塗白
1979年4月中斷了30年後恢復通車的首班港穗直通車抵港
1960年代灣仔軒尼詩道
1960年代北京道,右面百福找換店旁那紅色建築物,應該是街市 (也曾轉為郵政局),現在是 "北京道一號"; 街道最盡頭那棟應該是 "重慶大廈"
70年代怡和街與紀利佐治街口, 左面因為香港大厦紅寶石酒樓
1953年灣仔軒尼詩道
1953年尖沙咀加拿芬道
1950年代彌敦道
1980年代銅鑼灣邊寧頓街
1968年尖沙咀梳士巴利道
1976年尖沙咀梳士巴利道
1960年代德輔道中
灣仔藍屋
山頂纜車站
1960年代德輔道中
1970年代德輔道中
疑似是上海街
1970年代鳥瞰尖沙咀
1969年一架飛機到扺達啟德機場,乘客甫下機,燃料和餐飲車即就位補給
1960年代的信眾在大嶼山寶蓮寺
1960年代一個典型的香港家庭
1970年代尖沙咀夜景
1870年代中環德輔道中向東望
1880年代中環德輔道中向西望
1880年代中環皇后大道中
車仔麵檔
1960年代尖沙咀的東英大厦. 東英大廈(Tung Ying Building)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彌敦道、加連威老道及加拿分道之間,建於1965年,樓高17層,是當時九龍半島最大的辦公大樓。東英大廈的三層商場以舊店鋪及餐廳為主,亦有很多醫生及牙醫診所。東英大廈由何東家族興建,並以何東及其元配麥秀英命名。東英大廈是1960年代的簡約主義典型建築,這類建築還包括已拆卸重建的香港凱悅酒店。東英大廈由彌敦道沿加連威老道到加拿分道,建築面積超過11,000平方米,由阮達祖設計興建,仿照萬宜大廈的設計,在底層安排三層購物廊,內有拆卸前香港最古老的電動扶梯。商場的地下大堂內放有何東銅像,而大廈入口的招牌則是由國民黨元老張群題字。購物廊上為12層的辦公室,在頂層海景住宅單位。由於大廈與國民黨關係密切,因此於香港主權移交前,每逢元旦及中華民國國慶,外牆都會掛上中華民國國旗。雖然何東的遺囑表明不能出售這座物業,但其後人最後於2003年樓市低潮時以11億港元將其出售給華人置業。華人置業擬斥資10億港元於2006年拆卸重建成一座29層銀座式商場,命名為The ONE, 落成後為全港最高純零售商場。商場於2010年7月對外開放
1970年代尖沙咀漢口道
1950年代中環干諾道中繁忙時間,人們爭相過馬路
1950年代中環皇后大道中
1950年代灣仔莊士敦道
1950年代灣仔軒尼詩道
1960年代銅鑼灣避風塘,可以看到百德新街住宅樓
1950年代中環諾干道中環海濱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