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那些年, 我們一起考過會考

西環的黃金歲月 於 2012-03-26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1896

分類:


一張1971年香港英文中學會考證書

第一屆會考准考證

1930年代的中學畢業會考證書

1978年的會考生資料

1980年代的英語會考聆聽試使用卡式錄音帶

1970年代沒計數機,考生只可帶四位數表入場考數學科

1967的剪報,  可見當年1967年威靈頓英文中學的會考合格人數排列全港榜首, 遠勝任何名校2011年是香港中學會考的最後一屆; 自2012年開始,   中學會考即被中學文憑試取代。  這裏先敘述一下香  港中學會考的歷史; 香港中學會考於1935年正式開  始,由當年的教育司署負責統籌,至1978年由香港考  試及評核局接辦。  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統計,1978  年至2011年共約有439.9萬名考生曾報考香港中學會  考。  中學會考足足陪伴港人共渡逾70載歲月,如今  正式劃上句號,無可置疑, 它是港人一個不可或缺的  回憶.   香港中學會考是香港政府殖民地年代訂下來的最重要  教育制度,會考對考生可說是成王敗寇,考試的成績足  以影響他的一生; 包括日後的學科選擇, 升讀大學、工  作際遇、生活質素等。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以『考試  成績唔係一切,盡左力就得啦!』來安慰成績差的子女,    然而,實情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 7,80年代中學畢業生的出路頗窄 會考成績差  意味著人生的未來道路將甚為崎嶇,會考5分不能唸  預科、甚至不能進銀行當櫃員。  社會制度便是這樣,  小學開始便要分班、到中學、預科也要分班;然後是  文憑、高級文憑、大學學位、碩士學位;踏進社會工  作亦被劃分為中產、低收入、富豪等不同的階層.   社  會總得有個區分社會角色的機制。  不想被淘汰,只  好拚命向前衝.  香港人就是這樣長大,辛苦? 當然是,   但這也是鼓動我們往上爬的原動力.  中學會考既已  成為歷史,且讓我借這個博客,與網友諸君們緬懷一  下當年考會考的甜酸苦辣的各種滋味罷。    升上中四伊始,會考的無形壓力便如潮水般從四方八  面洶湧而來。  中四開學的第一天,班主任即開宗明  義的訓導說:“從今天起, 你們已是會考班的學生,  此後你們上的每一堂課都是為考會考做準備”。  聽  了這話,心頭不覺一澟,感到會考這個“大限”已經  離我們不遠了。    備戰會考首要當然是“咪書”, 但在此之前原來先要  “選科”。  你可能覺得奇怪,不是已經選讀了理科  班嗎,幹嘛還要“選科”?  原來儘管已經被編入理  科班,但仍然要上頗多非主科的課堂,其中除了體育,  音樂等綜藝課程外,還需上地理,聖經等課堂, 當然  同學們若有興趣亦可選考這些課目。  然而這些課目  大都較為冷門,故此並不太受歡迎,選考的同學寥寥 可數。    升上中五後, 由於需要全力催谷會考,故此不選考  這些科目的同學可以不必上課(綜藝科卻仍要強制性  的“被上課”)。  最莫名其妙的是,我們讀的雖是理  科,學校卻強迫我們必需報考剛新設不久的“中國文  學”科。  消息甫宣佈即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哄動,  我們理科生對中文和文學的興趣不大,為何要強迫我  們考中學文學?  另外此科剛成了會考科目不久,沒  有多少的“歷屆試題”可作參考,溫習起來特別辛  苦,也麻煩得要命。  但學校壓下來也無從反抗,只  得“死死地氣”去應考。  幸好我對中文的興趣頗  濃,最終亦不至於鎩羽而回。    準備考試最重要的是找到長期溫書的"竇"。  這些  “咪書聖地”現在回想起來可說是集體回憶了。  七  十年代西環仍舊是個頗“山旮旯”的地區, 文娛設備  甚為匱缺,更遑論專門為學生們設溫習室。  那年代  堅尼地城唯一供學生們溫習的自修室位於蒲飛路的明  愛聖若望廿三世社區中心(今日已改名為“明愛莫張  勤瑞社區中心”), 其時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仍是  牛欄,明愛中心是我們那一輩年青人課餘活動的勝地;   那裏備有圖書館,課室以及自修室等設施。  由於方  圓數里內只有這個自修室,故此顯得彌足珍貴,也特  別搶手.  那時候使用自修室只按著先到先得的原  則,故此每逢星期六,日,我便一早捧著大疊書殺上  自修室溫習。  可能是“近水樓臺”的關係,我十有  八九都能霸佔到位置.  為什麼說“霸佔”?  原因  是每次把筆記攤開,連“凳都未坐暖“,已有熟悉的  同學,朋友陸續扺達,開始的時候本來只是來點喁  喁細語,但為了不妨礙別人,只好到外面走廊傾,之  後是越說越興高采烈, 加上近中午,肚子開始感到有  點餓,於是聯羣結隊的操往“美寶”,“高士打”“環  球”等餐廳醫肚。  吃完午餐後只要老闆不“下逐客  令”,我們竟可一坐便整個下午(當然偶爾也會被逼  在侍應們厭惡的眼光下轉移陣地)。  總之整個下午便  在嘻哈笑語中溜走,直至日近黃昏時才打道回自修室  收拾書本返家。  現在回想起來心中不覺有點慚愧 –   自已既然不溫書,卻又霸佔了自修室的位子,但其實  這也沒什麼,我這樣說不是為自己開脫; 自修室爆滿  大可以在樓梯間溫習,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其  實更喜歡坐在溫習室外的樓梯讀書,覺得那裏較自由  自在,高興的時候與朋友“吹吹水”也不會騷擾到別  人,有時候你甚至可以看到自修室仍有空位,但外面  樓梯卻坐滿人的奇景。    除了“明愛聖若望廿三世社區中心”外,我的另一個  溫書勝地是華富邨圖書館。   為什麼要遠征至華富  邨?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有很多同學都是住在香港仔  華富邨一帶,跟他們見面,華富邨是最佳聚腳點,老  實說去華富邨自修室溫習的效果和去蒲飛路明愛中心  差不多,只是玩樂的範圍卻大得多了。  6,70年代  堅尼地城是漁市場的附屬衛星城市,沒有什麼康樂設  施的規劃,華富邨可不同,它是60年代大型公共屋邨  的典範,康樂和休閒的設施甚為完備,我們放下書本  後,可先往附近的華富酒樓歎茶,填飽肚子後可沿著  海邊走往瀑布灣,那天瘋起來甚至會跳入水裏游泳。    另外華富邨亦設有乒乓球枱,籃球場等體育設施,以  供我們這些不甘被困自修室的懶散學生玩。總之擾擾  攘攘,一整天很快便過去,然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    有幾次我老媽以很懷疑的口吻問我:“為何溫書會讓  你如此疲憊?”    在此兩個咪書大本營以外,我還去過不少溫書勝地 ”  嚐新”,其中包括位於中環動植物公園隔壁的明愛總  部的圖書館,山頂旋轉餐廳,大會堂圖書館,以及啓  德機場等。  其實不用我說你都猜得到,去這麼遠根  本就是“懶人之意不在溫書”,我只是慕名參觀,試  試新地方而已, 眾多溫書勝地中最有意思的是山頂餐  廳.  中五時有同學說山頂淩霄閣有間旋轉餐廳,風景  甚為優美,可作360度旋轉,既可飽覽維港景色,亦  可靜靜的坐在那裏刨書。  如此這般我們幾個同學便  經常浩浩蕩蕩的慕名上山頂讀書。  (哈哈!你或許  會奇怪為什麼我們竟會如此“富貴”,理由甚是簡  單,因為我們大都有經營副業;補習是也), 然而面  對如此美景,哪有辦法集中精神咪書?  結果是坐下  來掀不到幾頁書,又在天南地北的“吹水”。  你若  問我現在回想起來是否浪費了青春和時間?我的答案  只能說是見仁見智,是的,如此這般的溫習確實只是  “掛溫書之名,享吹水之實”,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  來,這些片段充實了我少年的經驗和回憶,現在每當  我走過這些溫書的地方,腦海裏都不期然的浮現出當  年與友輩在這裏嘻戲,玩樂,甚而指點人生的日子。    這些溫書勝地現在大部分都已被拆卸, 重建成新建築  物, 或另作其他用途,但不打緊,昔日的歡笑和胡鬧  都已深深的烙在腦海內,永不磨減。    早於七,八十年代,雞精補習已然開始盛行,我當年  自己亦上過數目龐大的會考補習班,地點在薄扶林道  第三街交界的聖類斯中學內。  那年頭仍未有什麼如  英皇/遵理等名牌補習學校,但已有人早著先鞭,搞一  些大型補習班,以分析考題為賣點,吸引不少准會考  生報讀.  我不知道今天的金牌亞SIR/MISS的墟陷情  況,然而當年的場面也頗為噝嚇人!  甫踏進課室   (其實是會堂)已見有二,三百人坐在那裏,我因為  不懂門路,只能坐在後面,以致即使那位亞SIR用麥  克風授課,我也只能勉強聽得見,更不要說看得清楚  黑板的字了。  去了幾次後,我逐漸摸清竅門,每次  都早半小時抵達課室,然而不管我如何早到,總有大  批人比我更早,其效果只是不用坐“超等”而已.  若  問我補習的效果如何?我想其實會考生補習只是買得  安心而已,說穿了那是“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的心  態,因為同學們都去補習,若然只有我一個人不去恐  怕會蝕底。  我的會考成績最終只是“亞駝行路 - 中  中地”,當然這要怪我並沒有怎樣盡全力去溫書(損  友太多之故,一笑),而中五下半年補了幾個月的課,  亦不見得對我的成績有何裨益,故此補習之於我只能  算是個經驗罷。    我反而對會考的過程沒有很深刻的記憶,反正便是按  著時間表往不同的學校應考而已。  說起來由於要往  別的學校考試, 如此即讓我有機會一窺別家學校的模  樣,不知是否7,80年代的制度使然, 我被安排赴試  的學校均為名校,計有英華女書院,華仁書院等,口  試則是九龍瑪利諾書院。  我中學的母校是座單幢大  樓,所有設施,課室都在同一個大樓內,久而久之習慣  之後並不覺得怎麼樣,但往赴別的學校應考,眼界豁  然而開,才知道何謂校園(學校內竟有寬裕空間闢  作花園),何謂禮堂。  當然我沒有因此而少看了母  校,我們是依馬路而建,患著先天不足的缺陷,不能  和名校們相比; 它們擁有悠久的歷史,享有大片土地  資源當“校產”, 可按情況需要而發展的優勢。    會考過後我享受了一個頗為悠閒的暑假,我的暑假活  動計有:做了整整一個月的送汽水工人,以及放榜前  一個星期和一大班同學往大嶼山露營。  之所以如此  多采多姿,除了燃燒青春外,也是因為想藉著忙碌的  節目,去掩蓋忐忑不安的心情,但“醜婦終需要見家  翁”,放榜日終於來臨.  那天我是懷著臨刑的心情返  學校拿成績表的; 老實說我自覺應該考得不差,但來  自各方面的壓力使我不敢在未取得成績表前抱太大希  望,故此預先將期望降低,以免“希望越大,失望越  大“。  我還記得從班主任手中取過成績單後,要屏  著呼吸,按著差點兒要跳出來的心,才敢打開成績單。    如前所述,我考得的成績雖算不上“標青”,但也夠  分唸預科,與同學們交待幾句後,便匆匆上路找學較。    我中學畢業那一年,母校仍未開辦預科,因此我便得  拿著成績表頻撲於各設有預科的中學之間去“搶學  位”(我想絕大部分中學畢業生都有過如此痛苦的經  驗罷)。  在那個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提電話,甚至  沒有“聯招中心”的年代,找學校都得靠自己的雙腿  去跑, 幸好前一晚老媽已給我塞了幾百塊錢, 讓我可  以坐的士穿梭於學校之間。  七,八十年代設有預科  的中學為數不多,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競爭甚為激  烈。  我報過名的學校有“鄧鏡波中學”,“筲箕灣  官立中學”,“聖類斯中學”,“聖保羅男校”以至  “聖嘉肋書院”; 其中以“鄧鏡波書院”那位校務主  任最為幽默,當我甫放下成績表,他劈頭便問:“讀  Engine定讀 Bio?”我回答說“讀 Engine ”,他頭  也不抬地說:“讀 Engine呀?只能做工程師,做不  了醫生,你諗清楚未?”  那時候我心中一愣,不知  如何回答他,之後定過神來,才覺得這位仁兄過份抬  舉了,做工程師抑或醫生?我連能不能進預科,考不  考得上大學仍有太多未知之數,你今天已經為我策劃  未來的職業前景,是否有點宏圖遠慮了?    不管如何我最終仍是進了位於大坑道的一間中學念預  科,然而因為學制,學科和教學的方法與中學截然不  同,我根本無法適應,加上新學校的環境讓我難以投  入,在此間“HEA”了兩年後考大學的成績並不理想,  輾轉之間去了外國唸書;但那已是另一個故事,我的  人生亦轉換至另一段軌跡了。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761311

全部攻略 495

全部回應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