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大清楚現今的小朋友的每月大概有多少零用錢。 在我當小孩子的年代,我們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零用錢的(起碼在中學以前的情況便是如此),然而在那個事事講求自強自存和靈活變通的日子,只要動點腦筋,“收入”仍是不成問題的。
童年時代家庭經濟不怎麼樣好,父親一份人工要養活一家6口,情況雖然不算捉襟見肘,但絕對算不上寬裕,末流所及零用錢此等“可慳則慳”的開支便上不了母親家庭預算之內;當然偶然興之所至的“私人醒”則不在此列, 但卻遠遠不夠用。 尤其是年紀逐漸長大,各式各樣的引誘接踵而來,面對各種娛樂和玩意, 除了偶爾咬緊牙根“豪一次”外,絕大部分情况都只能望之而興歎。 幸好那時候的社會仍較純樸簡單,引誘不算大, 若放諸今日,到處都是消費誘惑,拿著少得可憐的零用錢,真不知道“何以為生”了。
說“零用錢”的來源; 我記得自三年級開始,父親
便會每個月給我們五至六元的零用錢,這是基本“月薪”,但已包括我們整個月的所有開支(如:出街睇電視,看電影,以及買零食等), 在我們來說這個金額當然不夠,我記得我們還為爭取零用錢起過革命.
我弟比較鬼靈精,在我們私下商議過後,他拿了張白紙,上書 ”百物騰貴,要求加零用錢”,然後貼在雞毛撣上在房內“遊行”(我估計那是受了67年暴動的啟示罷)。 父親看到被惹得大笑了一頓,最終還是加了我們的零用錢。
除了基本“月薪”外,我們還有其他途徑賺取外快.小時候每隔三幾個星期, 母親便會帶我們去探親戚,而每當我們起身告辭時, 長輩們都會塞一些錢給我們,在一番推讓後母親都會勉為其難地准許我們收下。 說也奇怪, 回家後母親很少會向我們索回這些“賞錢”,如此我們的口袋便平白多十元八塊。 此外在有來有往的原則下,父輩的親戚朋友也會來訪(這類活動在大時大節如中秋,端午更趨頻繁,因為舊式家庭喜歡在大節時送禮), 如此我們即多了個額外收入的機會。 當然你要 ”恰好“ 在親戚到訪時在家才成;因為“俾錢細路買嘢食”是建基在“見者才有份”的不成文的規矩上。
另外我們還有以“下欄”的方式賺取額外的零用錢。父親的工作性質是早出晚歸,晚上偶爾會晚一點睡,興之所至他會差遣我們落街為他買煙仔,或者雲吞面之類的東西。 一般來說買東西找贖下來的零頭都會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們的“下欄”,可以袋袋平安,因此每當有此等優差,我和弟弟會“義不容辭”的搶著去做,只是我反應較慢,每次都讓弟弟佔了先機。
若問我零用錢都花到哪里去了,這便要分階段,看年紀來說。 三、四年級以前,零用錢大都用來去涼茶鋪看電視,買零食,偶然往金陵,太平看場電影. 升上五、六年級之後,年紀漸長,活動的範圍亦隨之而廣闊起來. 除了上述的開支外,我還需要為課餘活動的額外費用而煩惱(請勿誤會, 這些課餘活動與今天的“指定學習課程”不同,對升中學也毫無裨助);譬如說我喜歡打乒乓球,那球拍,球網,乒乓球都得自置. 另外有一段時間我迷上了踏單車,那時候西環和西營盤都滿佈單車鋪,租金大概是一至兩塊錢一個鐘(視單車的款式而定)。 每逢假日我都會租上一、兩個鐘,來回西營盤和香港仔(我的最高記錄是一小時來回西營盤、華富邨). 雖說一、兩塊錢在那時候已
不算是大數目,但“小數怕長計”,每個星期都要負擔如此固定的支出,不可謂不吃力。
我已忘記自己是如何渡過這段資金緊絀的日子,但依稀記得除了父親和親戚的贈外,我也有做點散工賺錢的。 對,你沒有看錯,我在小學時已懂得打工掙外快; 事緣我有個同學,其家庭生意是在摩星嶺生產蝦片和豬腸粉,放學後我偶爾會跟他回家玩,也順道幫他曬蝦片,蒸腸粉。 腸粉和蝦片製成後便要按客戶的需求(即訂單)送貨,最初我是自告奮勇幫他們送貨,久而久之同學的家裏覺得不好意思,便按送貨的次數和距離酌量給我一點報酬。 這在我來說是 ”既有得玩,又有錢收“,何樂而不為? 這個情況持續了差不多大半個學期,至六年級下學期, 因為要準備考試才結束。
我相信每個年代的小朋友都需要零用錢,老實說那個小朋友沒有心頭好,或者不想可以隨心所欲的買玩具。 我想每個家長都有其一套按家庭環境,個人意見的零用錢哲學. 我個人則傾向小朋友應作某種程度的付出才可以得到零用錢。 外國很多小朋友要派報紙,剪草或者做保姆之類的工作賺取零用錢,他們的父母當然不是缺這丁點的錢,他們的想法是希望小朋友通過工作,瞭解賺錢辛苦,從而珍惜零用錢,不會亂加揮霍. 我雖然主張小朋友應 ”工作” 才可以得到零用錢, 但這個做法在香港卻未必行得通,主要的原因是小朋友們大都太忙了,忙於上學,下課後又忙於做功課,補習以及各項指定的課外學習,哪來時間去賺零用錢? 另外我也明白以香港目前的經濟狀況,小朋友要找份散工卻是談何容易,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 以自己一雙手賺回來零用錢,那種自豪和滿足感,父輩平白給予的零用錢是怎樣都及不上的。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