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聖保羅書院正門
1950年代的聖保羅書院校舍
1919年伍廷芳堂的開幕典禮
1850年代的鐵崗校舍. 聖公會籌辦的聖保羅書院, 目標本是為了培訓本地華人傳教士, 但因為香港商業 不斷發展而吸引畢業生投身有關行業, 令目標成效不 大
聖保羅書院舊校舍, 現香港聖公會會督府 聖保羅書院(St. Paul's College)可謂是香港英文書 院的鼻祖, 號稱成立於1849年, 是香港聖公會創辦的 傳統名校. 聖保羅書院位於香港島西半山般咸道69 號, 於1851年正式收生開課; 但早於1841年, 史丹 頓牧師已開始在英國籌集款項, 並於1849年創立聖 保羅書院. 聖保羅書院舊校舍現為香港聖公會會督府. 1839年英 國海外傳道會之史丹頓牧師抵達澳門學習中文, 同時 負責主持澳門基督教聖堂的崇拜. 1841年史丹頓牧師 經紐約返回英國, 開始為在中國開辦學校籌募款 項. 1843年史丹頓牧師獲英國聖公會委任為香港殖民 地牧師, 於同年6月帶同妻子抵港履新. 史丹頓牧師 除籌建聖約翰座堂及參與港府之教育委員會之工作 外, 同時亦籌建第一間教會學校. 會督府及校舍之建築工 程在1845年展開. 1849年史丹頓牧師在中環己連拿利 會督府創立學校, 開辦時只有9個學生. 1850年史丹 頓牧師因病返英, 臨別前把學校轉交予首任校長的施 美夫主教. 1851年學校正式命名為聖保羅書院, 同年 己連拿利校舍最初期建築物全部竣工. 1872年香港定例局(即立法局)通過《聖保羅書院條 例》, 將聖保羅書院的業權交予坎特伯雷大主教, 准 許其聯合聖保羅書院校長及港府輔政司制定學校的新 章程. 1874年包爾騰主教接任會督, 並於1875年設 立培訓教會神職人員的神學院. 1880年代為歐裔學童而設的Hong Kong Public School借用聖保羅書院校舍上課. 1890年代學校設 立夜學以供有意進修的校友修讀, 設立夜學的傳統延 續至今. 1909年學校慶祝創立60週年, 港督盧吉爵 士出席慶.同年英國海外傳道會取回己連拿利校舍管 理權, 並對學校運作進行大改組, 學校再次回復為英 文學校. 20世紀初校友伍廷芳捐款1萬元予母校興建伍廷芳堂 及聖保羅堂, 於1919年落成開幕. 伍廷芳夫人其後 再於1930年捐款1萬元以興建新建築物, 至1911 年底, 學校共有300名學生, 設有由第一班 (約為今 之中六程度) 至第八班 (約為今之小五程度) 各班 級. 1915年校長史超域牧師之妹嘉芙蓮在堅道創立聖保 羅女書院, 即今聖保羅男女中學前身). 1919年學校 在上亞厘畢道興建一座3層高、可容納90名教師及 學生居住的宿舍, 今稱為「前教堂禮賓樓」(又名「馬 丁樓」). 同年寄宿生在校園開辦夜間義學, 約100人 就讀. 至1925年類似的夜間義學在大坑、中環、油 麻地皆有開辦, 總共近1000人入讀. 1940年代1940年何明華主教知會校方聖公會打算取 回己連拿利一帶土地另作發展, 著校方覓地搬遷, 惟 因涉及多幢由史超域家族及公眾捐款所建之建築物業 權問題, 磋商膠著. 1941年底日軍進攻香港, 學校停 課. 1945年香港重光. 史伊尹校長獲釋, 返英療 傷. 聖保羅書院被聖公會安排與聖保羅女書院合併 成為聖保羅男女中學, 在麥當奴道校舍上課. 己連拿 利校舍則被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用作校舍. 3年 後檢討合併安排, 原聖保羅書院校友對此合併大表不 滿, 並爭取復校. 1947年史伊尹校長傷癒返港, 暫任聖保羅男女中學 副校長, 另外與聖保羅書院同學會大力向英國聖公會 爭取復校. 復校之議獲校董曹善允及聖保羅女書院 創辦人嘉芙蓮之丈夫馬丁法政牧師大力支持. 300名 校友聯署向英國聖公會請願要求在己連拿利原址復 校. 1950年聖公會提出以般含道香港大學對面的原香港 大學聖約翰舍堂之用地另加現金補償以交換己連拿利 校舍之業權. 聖保羅書院遂於1950年在般含道69號 現址復校, 初期沿用原聖約翰舍堂舊建築物作校 舍. 復校時共有約280學生及教師在校, 其中200人 由聖保羅男女中學轉回. 聖保羅男女中學仍維持男女 生同校制度至今. 1951年動工興建黃鳴謙堂, 以主要捐款人校友黃焯 菴之父命名. 另外校長史伊尹上校與校友著名建築 師司徒惠籌劃分階段開展其他新校舍建設工 程. 1958年12月校長史伊尹上校逝世, 史璧琦牧師 接任校長. 1960年增設完整六級制的小學部, 校舍 設於中學部校舍旁, 校友招練俊牧師擔任小學校長. 1962年香港立法局通過《聖保羅書院校董會法團條例》 確立校董會的具體組成, 以聖公會港澳教區會督為校 董會主席. 英國海外會將聖保羅書院土地業權及行政 管轄權轉交校董會持有. 1962年至1968年間,校舍各 幢新建築物先後竣工. 全個校園可容納1380名學生就 讀. 1963年學生會成立, 是香港首個中學的學生會, 當時由總學長兼任會長一職. 1967年校長史璧琦牧師辭職, 獲政府委託創立英基 學校協會(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 並任港島 學校 (Island School) 創校校長. 韋爾思暫代校長 一職. 香港六七暴動期間, 預科生曾德成因在學校派 發由左派工會印製的共產主義及反政府傳單被拘捕並 以煽動罪被判監禁兩年. 1968年由來自拔萃男書院、其父祖皆為聖保羅書院校 友的夏永豪接任校長, 並打破百多年來只有男生就讀 的傳統, 開始在中六班級接納女生入讀. 山道小學部 校舍小學部於1993年遷至位於西環山道70號之新校 舍, 並將於2012年9月遷往薄扶林道及域多利道交 界附近之新址.
威靈頓英文中學招生簡章 2
威靈頓英文中學招生簡章 1
威靈頓英文中學招生廣告
威靈頓英文中學校校徽
威靈頓英文中學位於樓梯街校舍
威靈頓英文中學的尖沙咀分校
1963年的新亞書院 2
1963年的新亞書院 1
1956年的新亞書院
1950年代桂林街與醫局街交界處, 可見新亞書院
網友Chan TK惠賜的舊照片 - 1957年拍攝的新亞書 院, 當時似乎也是剛落成
1961年的東莞同鄉會學校大樓
1960年代的東莞同鄉會學校大樓
東莞同鄉會學校下午校校長與全體教職員1960年2 月攝於土瓜灣農圃道2號校門. 由於學校於2005年 小一收生階段未能達標, 被教統局勒令停辦, 2008年 8月東莞同鄉會學校正式結校, 轉為保良局屬下小學
1963年的鄧鏡波中學
1945年的喇沙書院
1930年代的喇沙書院. 院由喇沙會修士於1932年創 立. 當時校長艾瑪·撒隆修士 (Brother Aimar Sauron) 認為需要在九龍興建一座新的校舍. 1920 年代末, 他以12萬港元投了九龍城一幅十英畝的土 地興建新校舍購置了一塊土地, 作為發展新校舍之 用. 1930年11月5日,港督貝璐爵士 (Sir William Peel) 為新校舍奠基. 1931年末, 校園的設施已經足夠容 納8班共303名學生. 當時學校由聖若瑟書院的五位 修士和漆咸道學舍的四位輔助教師共同管理. 1932年1月6日學校開幕. 其後校方正式取名「喇 沙書院」, 艾瑪修士成為首任校長. 其後7年, 學校 在艾瑪修士的管理下蓬勃發展. 學生在大學入學試 取得優秀的成績; 數個實驗室、四個網球場和一座標 準足球場相繼落成. 校方並於校園內豎立一座聖約 翰·喇沙的塑像(保留至今), 至1939年更超逾1000 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嚴重地影響到學校的運作, 港 英政府徵用了校舍作為軍事監獄, 後來改為醫 院. 1941年聖誕節, 香港淪陷. 日軍接管了校舍, 驅 逐修士, 將校舍變為倉庫. 修士於戰時避居越南, 學校創辦人兼首任校長艾瑪修士於1945年在越南去 世. 1946年戰事結束, 加斯恩修士 (Brother Cassian Brigant) 開始籌劃重開學校, 並很快地錄 取了600多位學生. 港英政府及英軍卻於1949年再 次徵用校舍, 成立第33綜合醫院, 學校唯有遷移到何 文田巴富街的臨時校舍. 1956年菲力士修士 (Brother Felix Sheehan) 接任 校長. 1959年8月他從英軍方面取回校舍. 此後, 學 生人數持續增長, 學校分成中學和小學兩部 分. 1978年校長賴斐爾修士 (Brother Raphael) 認 為舊校舍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要. 由於全面翻新耗 費龐大, 因此修士們決定拆除舊有的校舍, 重建一座 設施現代化的新校舍. 為了籌措重建資金, 校方把一 部分土地賣給了地產發展商長江實業, 建成包括碧華 花園在內的一些私人住宅. 1982年新校舍由港督麥 理浩勳爵主持開幕. 喇沙書院名校友包括曾俊華, 吳榮奎, 羅保爵士, 張 鑑泉, 沙利士, 張有興, 蘇澤光 周文耀, 施祖祥, 鄭 明訓, 蒙民偉, 王冬勝, 陳裕光, 陳祖澤等
協恩中學位於九龍九龍城農圃道1號, 1936年創校, 是香港聖公會轄下的英文津貼女子中學. 協恩中學 的歷史可追溯至1886年, 英國聖公會差會創辦女子 漢文學校—飛利女校. 該校設於般咸道, 其後曾跟聖 士提反女子中學一同遷往巴丙頓道同一校舍, 但兩校 依然獨立運作.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於1924年遷往列 堤頓道, 飛利女校於五年後增建東翼校舍, 並開設中 學部. 1936年飛利女校與維多利亞女校暨孤兒院(創 立於1887年)合併創立新校, 校址在九龍城農圃 道. 1936年, 時任香港總督郝德傑為農圃道的新校 主持奠基禮. 校舍於翌年5月由莫壽增會督主持獻校 禮. 新學校取名為「協恩」- 取「兩校協作以見證神 恩」之意. 1937年飛利女校結束辦學
網友Chan TK惠賜的舊照片 - 1950年拍攝的皇仁書 院舊照. 其時皇仁書院剛落成而仍未使用, 當年環境 車少人少, 和今日相比實在有天淵之別
嶺英中學招生廣告
50年代的嶺英中學信箋, 可以看到當年嶺中學的地址 和電話, 本來它是在利園山上, 50年代移平利園山, 校舍搬了去恩平道28號. 嶺英中學在1938年由洪高 煌博士創辦, 是當年的著名僑校, 設有學生和老師宿 舍, 很多華僑父母把子女送來就讀, 學生家境一般較 爲富裕 . 據說白雪仙和陳寶珠也曾在此就讀. 嶺英 中學重視音樂教育, 由幼稚園到高中全部有音樂課, 著名作曲家林聲翕先生也曾在嶺英教音樂. 嶺英有\\ 唱詩班、聖樂團、合唱團和銅管樂隊. 我記得在70 年代, 有這樣的開玩笑的說法: 〝真光豬, 嶺南牛, 培 正馬騮頭, 培道女子溫柔柔, 培英苦力頭, 嶺英太子 公主遊!〞
80年代的文福道新法書院
60年代的太子道新法書院 2
60年代的太子道新法書院 1 新法書院(New Method College)在香港的私界甚 負盛名, 亦是香港第一間由私立轉為直接資助的中 學. 第一所新法書院於1949年成立, 全盛時期曾經 有四所分校, 分別位於加路連山道、太子道、大坑道 及窩打老道山. 現時新法書院只剩下位於九龍窩打 老道山文福道校舍繼續辦學, 該校舍地皮於1966年 購入, 並於1971年開始運作。不過, 最後一所新法書 院將於2012年停辦, 校方解釋, 停辦是由於校舍地方 不足 , 難以提供優質教育. 惟箇中的深層原因 是; 近年學校中一收生情況欠理想, 加上主要招收 預科生為主, 在新高中學制下, 斷絕預科收生門路, 令學校被逼停辦
1970年代公理書院及校車. 公理書院現已成為中華基 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 校舍位於香港銅鑼灣大坑徑17 號, 於1967年正式啟用. 公理高中書院是屬於中華 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跑馬地聖保祿學校中文部
1868年聖保祿書院(左上)及錫蘭樓. 聖保祿學校 ( St. Paul's Convent School) 創立於1854年, 原名法國傳 道會學校, 1955年易名聖保祿學校. 聖保祿學校現位 於香港銅鑼灣禮頓道, 建築物包括修院和教堂, 在庭 院中建有基督君王小堂, 修院建於1914年. 現在的校 舍於1981年落成, 當時有地產商意圖洽購有關地段興 建酒店, 但為學校的校友反對. 當時有人捐了一大筆 錢, 用以永久購入學校所在的地段, 餘下的錢則用作 翻新校舍, 使校舍從原來的歐陸式建築變成今日的近 現代建築
1950年代位於深水埗桂林街中文大學前身的新亞書院
1930年代灣仔道德貞女子學校
敦梅學校校董會合照
敦梅畢業禮中的學生家長致辭. 敦梅學校為香港早 年著名的中文學校. 1919年創辦時以書塾的形式授 課, 創校校址位於今日的香港島灣仔克街, 3年後於附 近的茂羅街設立分校. 1934年始以「敦梅」命名. 敦 梅學校創辦人莫敦梅是早年的墊師, 書院推崇傳統國 學, 開學拜孔子、買芹蔥(象徵勤力和聰明)、開筆寫 字、唸唐詩古文. 教師多從中國大陸來港授課, 以古 文及儒家思想為主. 香港日治時期, 學校一度停 辦. 戰後學校復課, 並開始向清貧學生提供學費減 免. 不過在免費教育普及下, 書院亦成為歷史. 香港 名人霍英東、利國偉等均曾在敦梅學校讀書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門口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畢業照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創辦於1949年9月, 原名「香港 軒鯉詩道官立漢文小學」, 位於灣仔譚臣道169號, 軒 尼詩道南, 莊士敦道北; 1949年9月15日開學. 著 名的舊生有現任律政司黃仁龍
照片中救世軍施食廠, 很可能是是戰前軒尼詩道官小 的前身. 右邊看到的「白米」二字, 是位於軒尼詩道 226號的「乾昌泰」米鋪 (參照上圖)
1897年的皇仁書院校舍. 皇仁書院的前身是創立於 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 校舍位於中環歌賦街, 當時俗稱「大書院」. 皇仁書 院於1941年底由於日軍入侵被逼停辦, 校舍曾為日 軍總部, 其後完全毀於戰火. 戰事完結後, 皇仁書院 在1947年起於堅尼地道的臨時校舍(今舊英童學校) 重開. 1950年9月2, 皇仁書院位於銅鑼灣鄰近維多 利亞公園的現址的校舍重開, 並由當時港督葛量洪揭 幕. 皇仁書院一名於1894年開始沿用至今
位於駱克道的東華三院第四免費小學
1950年代位於銅鑼灣高士威道、銅鑼灣道交界處的聖 保祿學校
1950年代呂褀官立小學內交通安全表演 2
1950年代呂褀官立小學內交通安全表演 1
呂祺官立小學1969年畢業照
呂祺教育服務中心, 其前身是呂褀官立小學, 呂褀官 立小學的前身為灣仔書院. 灣仔書院位於大道東與 堅尼地街交界處, 灣仔街市對面, 是灣仔區最早的官 立小學. 後來因學生太多, 校舍不敷應用而重建, 重 建後改名呂祺官立小學. 在90年代, 隨著灣仔人口 老化, 呂褀官立小學最終改為教育服務中心
1924年列堤頓道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1941位於灣仔 莊士敦道、譚臣道交界的偉華女書院
1970年代司徒拔道嶺南小學
九龍塘窩打老道瑪利諾女書院, 仍然可以看到鬼樹
1925年 九龍城曾富家塾
1967年大坑徑公理書院
\ 1960年代威靈頓英文中學灣仔分校資料
1964吳松街九龍英文書院
1960年代大同中學分校慶祝國慶牌樓. 大同中學正 校校址在九龍塘, 前身為華南中學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