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香港工業的黃金年代 - 紡織業

西環的黃金歲月 於 2011-04-10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2074

分類:
 香港紡織業的發展可源溯自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期那時候中國大陸的政權剛易手, 令國內的人材和資源大量南移至香港,  當中很多是擁有大量資金和深厚經驗的企業家, 這群人中很多是黯熟紡織行業的技術人材, 香港的紡織遂因而開始建立起來.  早期的香港紡織業主要是掌握在外省人的手中, 而潮洲人實際上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只不過他們所經營的工廠規模較小而已.  至於香港的本地人在紡織業上反而是無足輕重.香港工業化的過程其實絕不平坦, 早期的企業家都擁有無比堅強的創業意志.  安子介回憶自己在1950年在九龍青山道創辦 ”華南染廠” 時說, 那時香港經常斷水, 而染廠恰好需要大量用水, 他們只好到跑上山上去泵水, 可以想像環境即使如何惡劣, 早期的企業家們亦嘗試一切方法去克服, 這正好體現香港人開拓進取和敬業的精神.香港工業的起飛,  新移民起著關鍵作用.  來自上海、江浙一帶的企業家和技術、管理人員及技術工人使紡織業在香港蓬勃發展.  上海是中國的輕工業中心和貿易中心; 抗戰前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實質高於香港, 而經濟地位也高於香港.  抗戰勝利後, 上海及江浙地區的企業家準備重新大展拳腳, 紛紛向美、英和其他西方國家訂購了大批紡紗、漂染、織布、針織和其他輕工機器設備, 旋踵中國爆發了內戰, 部份企業家就將這批機器設備運來香港, 他們的人抵港後立即積極籌備並迅速開業生產, 並且聘用了不少原在上海及江浙的技術、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 成為香港製造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令香港的紡織業極速的發展起來.香港紡織業的發展與當時的國際政治形勢也息息相關.  1951年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 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 當然也得跟隨宗主國斷絕和中國的貿易來往.  香港戰後剛剛恢復和發展起來的轉口貿易因此一落千丈, 香港經濟被迫轉型.  中國內地資金、勞動力和技術的湧進, 同時借助香港與世界市場有廣泛聯繫的優勢, 紡織廠商家大量進口棉花, 加工製成品及半製成品, 轉銷到美國、英國、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 使本港的紡織業迅速發展.其實早於四十年代中期便有國內的資本家來港投資建廠.  1947年第一間紡織廠在香港建立, 其後紡織業在香港便發展得十分迅速; 翌年工廠的數量已上升至一千家, 而工人則有五萬二千人;而十年後的1957年, 工廠的數量已飈升至三千三百家, 工人有十五萬;發展至高峯期的1967年, 工廠的數量已達到一萬一千家, 工人有四十三萬人.  在這二十年間, 工廠和工人的數量以幾何級數攀升, 這些數字反映香港工業增長強勁, 不愧亞洲紡織王國稱號.而香港的毛紡織業也是在戰後才發展起來的, 但在香港也算是一個古老的工業行業.  港製毛紗主要供給本地毛織廠使用.  香港第一家毛紡織廠設於1948年, 當時主要生產毛線, 銷往南朝鮮廠地區. 1948年底至1949年春, 即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前夕, 上海、無錫等地部分工商界人士眼見政局不穩, 經濟混亂, 工廠停產, 所以這此企業家從自己經辦的企業中抽調資金携款赴香港創辦工廠、經營商貿.  有的人借助香港的有利條件, 為開拓企業向外發展, 也來到香港.  無錫人財力雄厚, 商貿經驗豐富, 更具有先見之明, 相繼赴港的人數也較多, 他們在香港大多數投資紡織業, 打做了這個香港工業的支柱.  如中國近代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資本集團 - 榮氏家族中的榮鴻元、榮鴻三、榮鴻慶、榮爾仁、榮研仁等人先後來到香港後, 他們和王雲程(實業家王堯臣次子, 曾任申新一廠、申新八廠經理, 1949年4月29日離滬赴港)等人創辦了大元紗廠、南洋紗廠, 並任香港紡織委員會委員6年.  實業家陸輔仁與親戚吳昆生合資開設惠綸紗廠, 李驥曜昆仲創辦九龍紗廠.  無錫慶豐紡織廠創辦人唐保謙之子唐星海在1948年底抵港後創辦了南海紗廠, 產品倾銷到歐美等國家.  在四十年代未期來港發展的其他資本家還有查濟民、安子介、唐翔千、陳廷驊, 田元灝等.  其後他們的子女亦繼成了其業務, 如唐翔千之子唐英年、田元灝之子田北俊和田北辰等.  下面畧述一下幾位著名企業家的生平:查濟民 - 查濟民是浙江海寧人, 1927年考入第三中山大學附設工業學校染織科學習, 於1931年畢業, 曾在常州、重慶、上海等地的紡織染廠當過工程師、廠長、經理.  1949年查濟民决定南下香港創業, 成立“中國染廠”.   其時香港在英國人的管治下, 並不像人們想像般那末繁華, 特别是查濟民選為中國染廠廠址的荃湾山麓, 更是不毛之地, 其廠房是一片低矮破舊的樓房, 斑駁飄搖地撒落在荃灣山麓, 但能在香港這塊土地上創建染廠委實已不簡單 . “中國染廠”以經營紡織印染工業為主, 曾經是香港最大的印染廠.   查濟民站穩腳步後, 便隨即邁出第二步、第三步.   他克服了重重困難, 從印染業走向更大的天地, 並於1959年創辦新界紗廠, 以後陸續再開辦百老匯製衣廠、香港興業有限公司 , 走紡紗、製衣和銷售“一條龍”之路, 從而逐步積累了巨大的資本. 1964年起, 查濟民的紡織、印染業邁向國際, 先後在西非的尼日利亞、加納 、多哥、英、美等國建立多間紡織和印染廠, 聘用華籍和當地員工兩萬餘人.  1977年起查濟民任香港興業公司董事長, 並於1988年分別將名力集團、香港興業及中國印染上市, 查濟民麾下在香港擁有三家公司,  身家超逾百億, 成為本港有名的富豪之一.  安子介 - 1948年安子介與周文軒、周忠繼和唐翔千等人離開上海來到香港, 共同創建了香港的紡織業.  到1969年, 以安子介為主席的南華實業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 成為香港和東南亞紡織、印染、制衣和毛紡針織聯合企業中的龍頭老大.  集團下屬擁有20多家工廠, 產品銷售全世界.  安子介在1948年到港開廠, 在當時建廠箇然是件十分艱苦的工程.  他的華南染廠位於九龍青山道, 上文提及那時香港經常制水, 而染廠正需要大量用水, 他們只好到山上去泵水使用, 其困難情况可想而知.  安子介是在動亂中成長, 他畢生卻在追求知識.  他憶述說當他開始經營紡織業時, 對紡織行業僅知皮毛, 但他在工作中不斷學習, 逐漸成為內行;  譬如說織一匹布要用多少棉紗, 尤其不同支數的紗, 俱是有規可循的; 一經一緯是平布, 經細緯粗是府綢, 三經一緯是斜紋, 四經一緯是緞子.  這些”知識”內行人是不肯隨便教人的, 全都要靠自學去弄清楚.安子介與其他企業家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在辦企業之餘亦醉心於語言文字學.  1979年至1995年期間, 他利用工餘的間隙共撰寫了21本漢字學專著, “解開漢字之謎“, “劈文切字集“,”安子介現代千字文“,  “漢字易學“等.  此外他更發明了“安子介漢字六位數計算機編碼法“ 和“安子介寫字機“.  ”安子介寫字機“具有編輯, 修改, 儲存, 傳遞及書寫十國文字的功能, 得到中,美,英,日與新加坡5國專利.  寫字機以發明者姓氏命名,這在中國專利史上尚屬首次.

位於荃灣地鐵站旁的南豐中心於1982年落成, 前身是南豐染廠.  此廣告是當年南豐中心開售時所刊登, 呎價五百多元. 現時南豐中心的呎價已逼近七千元

陳廷驊於1954創立南豐紡織有限公司. 並在荃灣開設南豐紗廠.  南豐於七十年代末已月產六百四十萬磅棉紗, 誠為香港紡織業龍頭

 六十年代陳廷驊(右一)是香港棉紡同業公會會員, 與當時同為公會會員的唐驥千(左一)、榮鴻慶(左二)、安子介(左三)等人到港督府與當時港督柏立基(前排中者)會面陳廷驊 - 陳廷驊有「紡紗大王」稱譽.  他靠紡織起家, 其後以發展地產躋身超級富豪行列.  大陸政權易手前, 陳廷驊帶着30萬元積蓄到港打天下.  初抵香港, 陳廷驊人生地不熟,  只得在中環租了一個辦事處做買賣布匹的生意.  1950年代初的香港, 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工業.  陳廷驊發現由於朝鮮戰爭, 美國對中國內地採取封鎖政策, 上海無法繼續發揮它在紡織業方面的優勢, 因此決心在香港創辦紡織廠.  1954年陳廷驊投資60萬港元在荃灣開辦了南豐紗廠有限公司, 紗廠營運後, 每月生產棉紗四百包.  ,為了打開國際市場, 他設計了一種四至六支的粗棉紗, 這種粗棉紗可用以製造各種毛巾產品, 深受國際市場歡迎, 不僅使南豐紗廠闖出名號. 香港的紡織業也開始在國際上小有名氣.   1960年代初, 南豐紗廠已擁有五萬餘個紡錠, 資本額擴增至六百萬元.  六十年代是香港紡織業欣欣向榮, 躍升至香港當時三大工業支柱之首.  陳廷驊決心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1969年他將南豐紗廠改組成為南豐紡織聯合公司, 翌年四月上市. 向公眾集資達二千八百五十萬元.  70年代初., 紡織業出現一種嶄新的工藝技術 - 空氣紡錠織布技術, 該技術不僅比傳統的紡錠快了好幾倍. 且質量也大大提高.  陳廷驊拍板大舉購進新型紡機, 淘汰舊機器. 並大量購買土地以擴建工廠.  在陳廷驊悉心經營下, 南豐的業務高速發展.  以1979年為例, 該公司每月生產的棉紗達一萬六千包, 比創廠之初的四百包高出四十倍.  南豐因而成為香港紡織業的龍頭, 陳廷驊也崩羸得“棉紗大王”的稱號.陳廷驊在大力發展紡織業務的同時, 亦留意新的投資機會.  香港經濟在六,七十年代開始起飛, 市民對居住條件的改善日益重視, 陳廷驊決心向地產業進軍.  現在看來, 這個決定對於陳廷驊和他的南豐公司至關重要, 不如此陳廷驊便不能成為今日香港的超級富豪.  1976年香港太古集團改組, 為套取營運資金, 將英皇道的一塊土地以四千餘萬港元出售給“南豐”及李嘉誠的“長實”, “長實”將其所擁有的股權折價售給“南豐”,  陳廷驊在這塊土地上興建了南豐新村, 打贏了投資地產的第一仗.  南豐新村於當年開始預售, 每平方英尺售價二百餘元.  兩年後, 售價即已升至四百元,升值達一倍.  陳廷驊在“南豐新村”的項目上先羸一仗, 令他初嚐到從事地產業的甜頭.  1980年代初紡織業不景氣時, 陳廷驊利用過去賺來的利潤, 大舉投資於地產及股票, 乙種換地權益書, 航運等方面.  這些投資中, 除投資航運後來出現虧損外, 其餘均收益不淺.  所以儘管八十年代初期南豐紗廠和香港其它紡織廠一樣出現虧本, 但地產和股票上的收益卻令南豐公司獲得豐厚盈利.  他看準了港府的發展政策, 搶先在屯門一帶大舉買地.  1980年代中期後, 屯門地區因人口不斷增加, 樓價也節節上升, 陳廷驊自然賺得盤滿缽滿.  1989年香港股市及房地產市道大跌, 陳廷驊認為香港的前景仍是一片光明,眼前的低潮只是暫時現象.  於是他抓住股市下跌的時機, 果斷地提出將上市的南豐公司私有化的建議, 以每股十一元五角的價格購回南豐的股票.  此外他更以私人名義, 在市場大量吸納藍籌股.  不久香港股市回升, 陳廷驊當然大賺一筆.  此外陳廷驊更善於以“低價”試探投資者的購房意願, 剌激樓市.  1989年六月後,  樓市一片低沉, 許多大地產商均不敢開盤, 陳廷驊率先以每英尺七百餘元的低價推出屯門豐景園, 不料此舉引起投資者重大反應, 買樓者通宵達旦守候, 引發了購房熱潮.  之後陳廷驊又乘勢推出幾個樓盤, 售價雖然提高了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 但仍銷售一空, 他除了是“棉紗大王”外, 亦可謂 ”地產大王”了.  唐氏家族 - 新中國誕生後, 仍有無錫人陸續赴港從事工商業.  原籍江蘇 無錫的唐翔千即為其中的表表者.  唐氏家族二百多年前已在家鄉經營綢緞莊, 其後創辦麗新染織廠.  唐翔千的父親唐君遠創辦了協新毛紡織廠, 以生產「不蛀呢絨」知名, 其影響力不下於榮毅仁家族.  1949年後, 唐家產業被充公.  唐翔千於1950年來港重新發展家族的老本行生意 - 紡織業.  他找了幾個股東支持, 辦起了一家紡織廠.  誰料經營剛上軌道, 幾個大股東卻強行收購了他的股份.  不過唐翔千並不灰心, 不久後, 他便從上海購進九十台佈機, 創辦了中南紡織廠.  中南紡織廠成立後, 唐翔千又和安子介,周文軒等合作, 形成漂染, 織布, 紡紗, 針織, 製衣, 貿易一條龍的局面, 使彼此的實力大增.  1968年唐翔千又在長沙灣開設了半島針織廠, 製造高價的針織毛衣.  1969年唐翔千和安子介等合作, 成立了南聯實業有限公司, 成為香港最大的紡織集團.  同年十一月, 南聯公司上市.  為辦好南聯公司, 唐翔千將主要時間用於拓展南聯的業務方面, 他自己私人擁有的半島針織廠則僱人負責經營.  1970年代初期, 唐翔千組織了“文革”以來首個訪問內地的香港棉紡同業公會代表團, 與內地經貿部門商量貿易事宜.  當時香港棉紡業幾乎全部使用美國棉花, 唐翔千看到內地有很多棉花, 便想幫助國家將棉花出口換匯, 與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商談進口內地棉花事宜.  其時內地棉花的長度, 色度都不錯, 只是不夠乾淨, 唐翔千自行作品質管制, 從湖北, 陝西等地進口了大批的棉花, 在自己的工廠裡使用, 成為香港紡織業使用內地棉花的第一人. 早在1970年代中期, 唐翔千就策劃回內地投資建廠事宜.  當時香港經濟已起飛, 地價節節上升, 工資也日見高升.  唐翔千想到近內地人多地廣, 工資和地價均十分低廉, 正是投資的理想之地.  1978年 “文革” 剛結束, 唐翔千在深圳開辦了一家擁有數百台織布機的紡織廠, 成為首位在內地開辦合資企業的港商.  1980年初, 唐翔千決心在新疆投資設廠, 用當地原料, 生產高價的羊毛衫.  他先投資了一千萬美元, 在新疆建立 ”天山毛紡織品有限公司”.  公司於1981年投產, 其營業額在八十年代已突破了億元, 累計出口創匯上億美元. 除了深圳, 新疆.,唐翔千也在上海創造了第一家合資企業的記錄.  1981年唐翔千投資數百萬美元成立了上海首家滬港合資企業”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  由於產品質量不穩, 加上成本高, 公司開張第一年就賠了八十萬.  唐翔千發現主要原因是從外貿部門購進的兔毛原料價高且質量不穩, 於是決定自行建立原料基地, 從國外引進優種長毛兔, 和上海川沙,浙江永康,江西上饒等地合作,建立起養殖基地; 不久, 聯合毛紡織公司紡可生產出高比例兔毛紗, 為國際市場接受.  唐翔千將公司大部分利潤投入擴大再生產,相繼成立了十家毛紡,製衣企業.  。一九八七年,“聯毛”公司成為上海首家合資企業集團.  目前, 唐翔千僅投資在內地工業項目上的資金即達數億港元, 此外, 唐氏家族亦投資上海地產業, 並在南京西路靜安寺興建“環球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唐翔千曾有恣意交棒與兒子唐英年, 1976年唐英年返港協助父親處理半島針織集團業務, 並成為半島紡織集團董事總經理, 惟自1991年被委為立法局議員以後, 其事業即轉向政治方面發展,  目前是下屆香港將特首的熱門人選.  這裏順帶談談香港的製衣業.   1950年香港只有41間製衣廠, 僱用1,944名工人,約佔本港工廠總數2.8%及佔本港製造業僱員總數2.4%.   製衣業在六, 七十年代繼續蓬勃發展.  六十年代中期, 製衣業超越紡織業成為香港出口收益最大的工業, 也是製造業中僱員最多的工業.  由於製衣業涉及較為勞工密集的工序, 製衣工業蓬勃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那幾年間本港有大量廉價勞工供應.  但香港的工資自八十年代開始己大幅提高, 而工資低廉的亞洲競爭對手也發展了製衣業, 廉價勞工這個優點便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逐漸消失.  出口數量受到限制, 加上生產成本相當高昂, 促使製衣業提高產品質量, 增加出口項目的價值及發展新產品, 其中包括用各種混合纖維製造的高檔時裝.八十年代製衣業因應市場對高質素及時髦服裝的需求, 繼續發展, 所生產的服裝,由高級時裝至簡單的衣服配件, 應有盡有.  在出口市場上, 製衣業面對激烈的競爭, 因此越來越明白到自動化生產的重要性.  很多製造針織衣物的廠商裝置了電腦輔助設計儀器, 以及自動化電腦輔助針織機器.  在其他成衣製造方面, 較大的工廠也通常設有電腦輔助紙樣放碼及排嘜機器, 繪圖機以及自動裁剪機.  


客戶訂貨

客戶洽談業務

設計師

紡織廠廠長洽談業務

紡織廠女工 6

紡織廠女工 5

紡織廠女工 4

紡織廠女工 3

紡織廠女工 2

紡織廠女工 1

最後整理 5

最後整理 4

最後整理 3

最後整理 2

最後整理 1

質量控制和細節 6

質量控制和細節 5

質量控制和細節 4

質量控制和細節 3

質量控制和細節 2

質量控制和細節 1

刺繡 5

刺繡 4

刺繡 3

刺繡 2

刺繡 1

裁剪縫製 5

裁剪縫製 4

裁剪縫製 3

裁剪縫製 2

裁剪縫製 1

染線 2

染線 1

線軸 2

線軸 1

紡織廠內望 4

紡織廠內望 3

紡織廠內望 2

紡織廠內望 1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733153

全部攻略 495

全部回應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