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富隆酒樓, 後面的建築物仍然維持當年大寨的風格
香海花場 – 當年的黃色雜誌
灣仔三板街/春園街的大巴姑妓寨
塘西大寨外觀 3
塘西大寨外觀 2
塘西大寨外觀 1
陶園賬單, 包括:唱腳, 弦索, 京戲(響局), 麻雀(牌局), 公煙(鴉片煙局)
召妓之花紙/票局
花影恨的 ”香塚”
花影恨自殺的報導
花影恨自殺的報導
花影恨出殯的報導
花影恨義唱奪冠的報導
名妓花影恨, 原名朱秀珍
塘西阿姑巧笑倩兮的造型 2
塘西阿姑巧笑倩兮的造型 1
30年代塘西最紅的美麗紅, 美麗麗
塘西賽花寨妓女惠文
石塘咀阿姑叫石花, 油麻地的稱麻花. 圖為油麻地妓女麻花銀嬌
塘西阿姑留倩影 4
塘西阿姑留倩影 3
塘西阿姑留倩影 2
塘西阿姑留倩影 1
差不多在同一地段同一時間所拍攝的另一幀照片
石塘咀段的皇后大道西, 由卑路乍街向東望, 約攝於1910年. 圖右煤氣燈處即為和合街, 自1906年起, 這一帶便成為塘西風月的外圍
石塘咀段的皇后大道西, 由和合街向東望, 約攝於1910年, 這一帶酒樓妓寨林立, 端的是煙花之地
由皇后大道西望向山道, 約攝於1910年. 圖右是酒家和妓寨, 圖左是石塘咀菜市場, 菜市場後是位於當時遇安台的聯陞酒店, 亦為有名的秦樓楚館
早年的茶樓酒家, 有歌姬駐場演奏娛賓
金陵酒家菜單
金陵酒家廣告
金陵酒家, 即後來的廣州酒家
1919年的石塘咀山道, 由皇后大道西望向海旁. 圖左是金陵酒家(1930年代金陵他遷後改為廣州酒家). 圖右迄至德輔道西的一列建築物都是妓寨. 第一二間妓寨是“賽花“和“詠得“. 兩輛電車後面是著名的陶園酒家, 1950年代改為“香港人造花廠“. 金陵酒家後遷往大道西與山道間的共和酒家原址. 1950年代初美國副總統尼克遜訪港時, 當局曾在金陵酒家設宴款待
由德輔道西望向山道及聯陞酒店, 約攝於1925年. 從燦爛的燈光可以想像當年塘夜夜笙歌的繁華情景
1926年雲咸街, 在照片的後面可以看到比照電影院及南華早報
擺花街, 外藉妓女集中地
皇后大道西水坑口, 昔日有很多妓寨酒樓
1905年水坑口街, 右邊是兩個印藉綠衣(警察) 娼妓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而香港的娼妓發展史有著悠久的歷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開埠的初期. 現在很多人以為塘西是香港娼妓業的發韌地, 相信是被電影電視劇誤導. 其實香港娼妓的發源地應該是水坑口 ( 有個說法是香港最早的妓院出現在太平山區普慶坊附近, 後來一場大火把這些妓院都燒毁, 才搬到水坑口來). 水坑口主要是華藉妓女的 ”勢力範圍”; 外藉妓女在19世紀中葉開始即聚集在擺花街和附近的區域, 如吉士笠街等地謀生. 吉士笠街俗稱紅毛嬌街, 本來是紀念精通漢語的吉士笠 (又稱郭士立/郭實臘) 牧師. 吉士笠街早期是造鞋店及補鞋店的集中地, 後來當地西洋妓院林立, 因此街坊們戲稱吉士笠街為紅毛嬌街. 在紀念牧師的街道上興建妓院,可以說是一大諷刺. 另外也有妓女選擇在灣仔三板街/春園街高舉艷旌, 開設妓寨. 由於這些妓寨的門口都掛有大門牌, 故此港人稱之為大冧巴, 或大巴姑妓寨. 值得注意的是那時華洋嫖客分得甚為清楚, 華人嫖客只會去水坑口, 而洋人嫖客則只會去擺花街或春園街.水坑口作為香港娼妓最早出的 ”作業地”, 比石塘咀還要早二三十年. 水坑口原名大坑口, 位於在今日荷李活道和皇后大道中交界處, 未填海前原是海濱. 水坑口亦是英軍最早登陸香港之處, 由於有山水從太平山流下, 很多漁民在此上岸洗衣沖身, 水坑口之名亦由此得來.英國佔領香港後, 中上環急劇發展. 到十九世紀末, 該區成為華人經商, 居住和娛樂的集中地, 而國內和歐洲的商旅亦紛紛在此落腳, 使中上環更為蓬勃, 適逢滿清政府政權不穩, 很多內地和廣東移民湧到香港, 部份女性無任何求生技能, 唯當娼營生. 水坑口是香港當時華人集居之地, 故此順理成章地成為風月之地; 不多時此地已是妓院林立, 可謂萬紫千紅, 樓臺金碧.據資料顯示, 水坑口的妓寨的數目在全盛時期超逾三十間, 大寨有 錦繡, 歡得, 奇花, 新賽花, 統稱為四大天王 ( 部份後來遷住石塘咀繼續以原名重舉艷幟), 水坑口的四大天王中以錦繡為首, 其規模之宏大, 裝修之堂皇, 其他對手皆望塵莫及. 錦繡門前一副對聯也寫得極為妥貼得體: "錦帳迎高士, 繡閣貯佳人".有妓院當然有酒樓, 正所謂酒色財氣, 互為關連. 水坑口的附近當時開設了十多家酒樓, 最大的計有探花樓, 宴瓊林, 聚馨樓, 杏花樓等. 其中宴瓊林因名字取得高雅別緻, 很受文人雅士歡迎. 那時還有科舉, 後多廣東舉人到港轉乘大船到北京應考, 都喜歡在此處宴客, 冀求取個好意頭. 這間酒樓也是花酌館的始祖 (即非純飲宴的酒樓, 客人可召妓女陪酒); 飲讌者只需揮箋招妓, 便可有美陪坐. 其時大寨亞姑一定要懂得猜飲彈唱, 以娛賓客. 此外當時亦有個不成文的習俗; 很多二世祖喜在此地揀選妾侍, 傳聞說有個姓蔡的富商即席以一仟元為一位妓女贖身, 此則艷聞曾轟動香港. 然而時移世易, 相比起後來塘西那種紙醉金迷, 一擲千金的駭人聽聞, 這位富商的豪氣可謂相形見絀了.進入二十世紀初, 石塘咀一帶的石礦已然開採迨盡, 而填海亦宣告完成; 但石塘咀地處偏西, 且荒無人烟, 無人願意投資開發, 政府遂提議利用娼妓業帶旺此區. (箇中其實還有個 ”難言之隱”: 相對之下水坑口地理上接近中環, 作為烟花之地有辱這個香港的政經中心), 加上地方狹窄, 不能容納妓院數量日增等因素, 於是政府一聲令下, 凡妓院續牌必須搬到石塘咀. 不要以為當時沒有反對聲音, 花業中人認為石塘咀一片荒蕪, 遷往此地無法營生, 因此全行聯合上書反對, 然而政府無動於衷. 其時上環水坑口最老的妓寨錦繡堂更聘大律師向英倫上訴, 最後仍是以亦失敗告終, 從此香港的鶯鶯燕燕便西移到石塘咀. 值得一提的是, 當時香港仍然沿用大清律例, 娼妓在光緒年間已經合法. 1879年港府頒發了「徵收妓院及妓女牌照稅案」, 准許妓女妓寨領牌營業, 妓寨只要向政府交稅便可掛正招牌開營業. 從1903年開始, 政府飭令妓院要續牌則必須搬到石塘咀, 妓院即大舉遷至石塘咀. 當時石塘咀的範圍, 東邊以屈地街為界, 西邊界線是卑路乍街, 因此皇后大道西至卑路乍街口為止, 德輔道西亦以堅尼地城海傍道口為止, 這小小的兩三條街就是政府容許妓寨經營的地域, 誰會想到這區區彈丸之地日後竟成為香港上世紀初最繁華的 ”特區”. 任何事業在開荒時期當然困難重重, 水坑口和石塘咀不論在地理環境和條件都有著一大段距離, 酒樓妓院為了留住熟客, 都有專車(黃包車) 接送. 如此辛苦經了四到五年時間, 水坑口所有妓院全部落在石塘咀一帶落户, 而塘西風月亦從此拉開幔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石塘花事的轉捩點; 戰爭下人心虛怯, 今朝有酒今朝醉, 哪管石塘咀有多遠﹗於是塘西開始燦爛; 戰爭令港商走私易貨牟取了暴利, 不少商賈幾夕之間成為鉅富, 而香港地處偏安, 大量出入口商人索興在香港落户生根, 石塘咀娼妓業遂繁花綻放. 傳統上商人喜歡在秦樓楚舘談生意, 而當時最好的酒樓, 最高級的娛樂場所盡在塘西. 一時間酒樓妓院數目劇增, 石塘咀成為香港的 ”新娛樂中心” . 其時在塘西光是酒樓有十五間之多, 箇中以金陵酒家最是豪華 (酒樓稱為酒家也是由金陵始創, 大抵取意於古人 “夜泊秦准近酒家” 之句). 金陵之最還有它懸掛在大廳中, 出自當時中國國民政府著名外交家伍廷芳手筆的一副對聯, 分嵌 “金陵” 二字: “金粉兩行花勸酒, 陵巒一角月窺樓". 當年你若乘電車或黃包車往屈地街, 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兩間位於海傍的大酒樓「陶園酒家」及「金陵酒家」. 轉入山道, 左邊是四間天王大寨, 夾在「香江酒家」及「太湖酒家」之間, 右邊「金陵酒家」, 旁邊是「洞天酒家」. 轉入皇后大道西. 右邊有「洞庭酒家」, 左邊是「共和酒家」, 向和合街便有「洞天酒家」. 轉入南里, 可見到大型的旅館酒樓「聯陞酒家」. 其他較小型的酒家還有「太原酒家」、「中國酒家」、「頤和酒家」、「南京酒家」、「澄天酒家」等, 全都是圍繞妓寨而建的花酌酒樓. 這些酒樓大多專營花筵, 終宵燈火通明. 其時香港經濟仍末起飛, 許多人家連電燈也未有, 塘西卻展現著畸型的繁榮, 那歡觴之聲相對於尋常百姓家, 絕對是兩個世界. 至1920年, 塘西大小妓寨近一百間, 當時有統計謂從事與妓院有關的人員的數目竟近三萬之數. 一百年前香港人口約三十萬; 此即說十個香港人竟有一個從事與塘西花事之工作, 不可謂不驚人. 今日西環山道正是昔日塘西四大名寨所在, 四大之首 的 “賽花 “ 位於一幢樓高三層大洋房內, 大門掛著楹聯: “賽春公子鞭先墜 , 花月佳人鬢影香”, 平添了一份嬌艷的盎趣. 大寨指高級妓院, 除「歡得」、「賽花」、「詠樂」、「倚紅」等被稱為「四大天王」的四間最豪華高貴的妓寨外, 還有天一, 長樂, 倚翠, 宜香, 奇花, 萃花, 翠花, 燕花等名寨近二十間, 大寨擁有妓女六十名, 而小寨則至少應有妓三十名, 全盛時期約有八十間. 以此計算整個塘西單是娼妓便接近四千; 此外還有雜役, 樂師, 酒樓從業員, 車夫等, 可以想像到當年花事繁茂, 飛觴醉月的盛况. 那年頭山道可說是夜夜笙歌金粉地, 由於四寨相連, 不少富商為了擺濶, 包起四間大寨打通廳宴客, 極盡奢華之能事. 發展至後期山道已不敷應用, 以至與山道相連的南里及遇安台都變成興建新妓寨的地方. 大寨通常按古老大宅裝飾, 四大天王寨, 詠樂, 倚紅, 賽花, 歡得等, 格局各有特色, 亦別有洞天. 妓寨通常樓高四層, 門前懸著招牌, 兩邊有對聯, 多由風流名士親筆. 地下一層是神廳, 後面是大廚房, 為寨廳的飲宴烹調佳餚. 二樓三樓都是亞姑們的房間, 四樓則是寨廳. 二樓三樓加起來勉强可以最多只可以容納四十多個房間, 而當時大寨的妓女, 合計不下六七十人之譜, 亦即說一個房間往往要住上三幾個妓女, 能夠獨佔一個房間的, 當然只有是一等一的紅牌阿姑. .妓院和酒樓是互相倚靠; 其時妓寨遷往塘西, 依附妓院而生的酒樓亦西遷. 開始時, 酒樓妓寨紛紛在報刊登啟事發傳單﹕「本樓設有手車六輛, 於每日下午五點鐘至晚上一點鐘, 常在水坑口接載貴客往來石塘咀」. 20世紀初還沒有汽車, 除了電車, 便只有靠人力車往來塘西. 塘西的酒樓無早茶, 亦不做午市. 每日由下午五點營業至深夜一點, 主要做花筵生意. 客人要開花筵召妓, 首先得向酒樓訂位 (因為大酒樓晚上多坐無虛席) , 然後要寫張 “票局 ” , 亦稱 “ 花紙 “, “ 花箋 “, 上書自己大名. 通常只寫姓氏和稱謂, 如陳老闆, 張十一少, 李三爺, 何四哥等, 然後在箋中寫上妓女名稱, 交予 “ 豆粉水 ” 傳遞 (豆粉仔即酒樓雜役, 靠撈些少打賞油水維生, 故名豆粉仔). 這些花紙是酒樓專用, 上面印有酒樓名稱, 有些甚至訂明是某某廳, 免得妓女摸錯門口. 按妓院規矩, 妓女必須接到花紙才可出外應召, 名為 “ 出局 ” . 這種手續大抵是為了顧全雙方的體面. 每張出局票為一元. 妓女和客人初次見面, 叫做 “ 掛号 ”. 紅牌阿姑一晚往往要出局多次, 她們應約出局, 只需稍坐一會, 淺酌一杯便抽身回寨, 有些妓女則會坐在客人後邊代為斟酒, 另外又有所謂挾魚翅費, 以及出手巾費, 都是打賞小費的名目. 客人想妓女下次再赴宴便得不吝於打賞; 少則十元, 多則幾十元, 有時動輒上百元, 這個數目在那年代可謂天文數字 (其時舖頭掌櫃月入亦不過四,五十元). 當時一席花筵大約三十到四十元, 足夠宴請八到十人. 那個年代要求妓女們猜、飲、唱、貌俱佳, 而妓女之所以能惹來名人雅士、風流才子、商賈政要的傾慕, 當然有其本身的優厚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代往塘西 ”飲花酒”不一定為了宣洩情慾, 很多尋芳客往妓寨旨在與妓女把酒言歡, 聽聽她們鶯歌燕語, 調笑取樂, 打情罵俏一番, 這對他們來說才是塘西風月的魅力所在﹗事實上塘西的風情月之所以引人入勝, 是因為客人高雅, 妓女亦別有一番風情, 雙方的往來 ”有規有矩”, 絕不似今天的猥瑣急色. 昔日的石塘咀紅牌阿姑, 出入媲美今天的明星, 身旁有「寮口嫂」簇擁奉承, 裙下之臣即使奉上金銀鑽戒阿姑們都不作一回事. 富商不惜傾家蕩產只為博紅顏一笑, 而他們往往散盡千金也未必能作入幕之賓, 這不是今天我們身處這個 ”即食麵”年代的現代人所能瞭解的. 回頭說開花筵的情况, 幾位尋芳客在酒樓竹戰完畢, 抽罷大烟, 開席前才匆匆遣豆粉仔飛箋傳妓, 以點綴筵席的氣氛. 紅牌阿姑何許人馬, 那會隨傳隨到? 一眾尋芳客邊吃邊等, 阿姑大約要一個小時後才施然而至. 妓女們手持局票, 上面寫有叫局客人的名字, 然後對名入座. 阿姑們先為恩客倒酒, 然後遞上毛巾, 餵食鮑魚, 魚翅, 席間恍籌交錯, 紅袖添香(酒), 正當各人開始興高采列之際, 幾位阿姑突然說另有票局要先行告退, 恩客們即需 “識做” (掏腰包付鈔打賞). 若為時尚早, 各人意猶未盡, 即再找豆粉仔飛箋往另一家妓寨, 補請幾位亞姑赴宴. 如是者一連幾晚, 最後若某個尋芳客看中其中一位亞姑, 按照當時塘西的規則, 客人單靠開票召局是很難再進一步. 恩客要 ”達至目標”, 首先要到亞姑所屬的妓寨 “ 擺寨廳” , 這個行動是表示恩客對這位亞姑 “有意思” . 每座大寨都設有廳堂, 當客人經過幾次飛箋傳妓之後, 對個別傾心的亞姑展開追求, 便得依例在廳堂擺寨廳, 在此大洒銀子, 送上寫上妓女名字的花牌, 以示捧場. 擺廳的排場甚為 ”墟冚”; 恩客呼朋喚友, 前呼後擁. 入門之際, 寨內打雜, 侍應, 打手們都大聲呼叫 “乜乜爺/ 乜乜少駕到”. 如此每層妓女都隨聲傳呼, 可謂威風八面. 攞廳也有規矩, 請一席, 需呼召該寨妓女三十二名, 兩席則六十四名, 如此類推. 廳堂設有響局 (即樂師伴奏助興), 一般先奏 “六國大封相”, 取其熱鬧意頭. 那種富麗堂皇, 風流旑旎, 此情此景我們今天只能閉目憑空想像; 試想幾十名妓女, 花枝招展, 燕瘦環肥, 螓首娥眉, 在席間穿梭往來, 此情此景有如一幅幅人肉屏風, 著實蔚為奇觀. 經過幾次擺廳之後, 客人才有資格被邀進入妓女的房間小坐, 此稱之為 '打水圍' 或 '打茶圍'. 不要以為客人進房便可以為所欲為, 這個階段恩客與妓女只可以談談心, 調侃一番而已. 廣東話有句俗話叫 “打水圍”, 意思為 “揾著數又唔俾錢” , 即源出於此處.如是者恩客多番反覆捧場, 阿姑 “攞盡彩頭”後, 妓女認為客人為她花過巨資, 有感於客人對她的真誠, 便應允接受恩客成為入幕之賓. “入幕”之前, 恩客要大排筵席, 其情况恍如結婚擺酒. 此外亦要為妓女房內重新添置傢俬, 最重要當然是那張床, 因為從今之後只有這個恩客才可以睡 (在電影 “胭脂扣 ” 中張國榮成為梅艷芳的 ”温心老契”, 張國榮即為梅艷芳房間內換大床).在塘西全盛期間, 大寨妓女雖多至近百人, 闊佬擺廳有時候仍會出現 “身後蕭條 ”的情况. 何謂身後蕭條? 原來按妓寨規矩, 飲宴客人圍席而坐, 妓女卻不可並排而坐, 而必需坐在客人身後. 如果妓寨不夠妓女供應, 坐在後排者只有寥寥三數人, 場面冷落, 客人們都覺極之 ”冇面”, 而身邊的傍友一見此等 ”蕭條” 景况, 一定向妓寨投訴, 為保招牌, 大寨必備有 “後補阿姑 '”充數. 這些後補阿姑原來是寨內龜爪(打手), 鴇母, 侍應等人之遠親近鄰的女兒, 有意在青樓謀出路, 但因未夠年齡, 發育未全, 暫時末能向政府領取老舉牌 (公娼執照), 惟有暫時寄居妓寨 (其實當時也算犯法), 她們平日不能露面, 但每當執廳缺人, 便需粉墨登場, 充撑場面.大寨的人事管理其實甚為有規有矩, 寨內每個人都各司其職. 事頭婆, 即妓院持牌人, 負責向政府申領牌照, 並需證明寨內阿姑都健康良好, 妓寨無迫良為娼. 事頭婆出身當然殊不簡單, 黑白兩道都必需吃得開. 鴇母(龜婆), 即大寨媽媽生, 則受聘於事頭婆, 負責發掘, 監管, 訓練妓女. 對於抗命者會用很多毒招虐待她們; 例如扯開妓女的褲襠, 放隻小貓進去, 然後隔着褲打貓, 可以想像受虐妓女的疼痛. 她們以此手法虐待妓女, 是萬一被告上法庭, 都可以用 “打貓唔係打人” 來辯解. 師爺, 即大寨文書, 負責代妓女寫情信予客人, 其中加插一些哀艷情詩, 客人收到情信, 以為得妓女們既多情, 又好才學, 最終是死心塌地的被妓女迷倒. 下面且舉一首由妓寨師爺代阿姑所寫的情詩, 讓腦友們感受那種纏綿悱惻的境界: “徘佪別後意惶惶, 淚染紅銷暗自傷, 對影方知形漸瘦, 離魂偏覺夢初長, 滿胸憔悴歸南滿, 燈下幾回愁寂寂, 一枕相思寄異鄉, 多情最會斷人腸”. 哈哈, 認真 ”殺死人”. 此外, 妓寨內亦設有多個低級職位, 如廳躉, 即大寨公關, 專門負責聯絡拉攏生意, 他們必須對客人喜好習慣瞭如指掌. 四粒佬, 即樓面侍應. 樓面收取客人小費後需與妓寨四六分賬, 每收取客人一元小費侍應佔四毫, 妓寨佔六毫. 其時一毫叫 “一粒, 或一粒神”, 故稱樓面為四粒佬. 寮口嫂, 即妓院女雜役, 服侍恩客在妓女房間打水圍, 倒茶送菜等. 因客人在妓女面前要表現闊綽, 故此寮口嫂得到的打賞也最多. 俗語謂 “牡丹花下死, 做鬼也風流”. 為了一夕銷魂,連命都可以不要, 何况是錢? 在塘西流連多是腰纏萬貫之輩, 有富家子弟, 軍政權貴等, 他們為了一己之慾, 那會吝嗇腰間錢? 大寨的妓女一般可分為老舉和琵琶仔兩類, 老舉是已破身的妓女, 而琵琶仔則未經人道的少女, 自小即由妓院中從外面買回來, 經過專人訓練, 待價而沽. 琵琶仔的初夜往住由妓寨半公開地由嫖客出價競逐, 一般價錢由三千到五千不等, 視乎這名琵琶仔的姿色而定.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恩客競燒銀紙的故事, 其中最流行的版本的女主角是塘西名妓楚雲. 身為紅牌亞姑, 裙下自然不乏揮金如土的追求者, 經過一輪競逐淘汰, 最後只剩下兩人; 王大少, 星加坡富商之子, 以及香港富商何大爺. 何大爺本欲帶楚雲埋街飲井水, 但半路殺出個王大少, 當然恨在心頭. 楚雲是個典型見錢開眼的亞姑, 提出 “你哋不如鬥多銀紙, 邊個多我就跟邊個” 的建議. 兩人在心愛的亞姑面前當然 “唔衰得”, 遂有競燒銀紙的荒唐之舉.競賽當日, 二人各自帶同公證到場. 王大少的隨從挽兩個大皮喼, 打開全部一百元紅底, 而何大爺動用四名咕喱抬了個金山木槓, 內裡全是十元和五十元. ..一聲令下雙方公證開始數錢, 但數目過於龎大, 雙方公證 ”數到手軟” 都只點算得甚少部份. 此時王大少感到不耐煩, 竟提議 “鬥數銀紙唔好玩, 不如鬥燒銀紙”. 美人之前何大爺當然不能失威, 只好和議 “好! 燒銀紙就燒銀紙吧 “. 消息傳開, 整個塘西像一鍋燒至沸騰的開水, 亞姑和恩客都紛紛趕來, 一時間坐無虛席, 連附近商户也來湊熱鬧. 酒家抬上兩個巨大聚寶盤. 聚寶盤本是人家用來燒冥鏹的, 如今竟用來燒真銀紙, 情况可謂甚為詭異. 此時廳內各人都屏息以待, 雅雀無聲等睇戲. 只見王大少燒一張紅底, 何大爺就燒十張青蟹, 在公證人眼下開始鬥燒銀紙. 在埸的人, 有些看得目定口呆, 也有些暗罵”折墮”; 其時一般打工仔的人工只是三四十元一個月, 眼看他們一揮手已燒掉普通人的兩個多月人工, 那能不搖頭嘆氣. 燒銀紙遊戲由深夜一直持續至早晨, 何大爺的金山槓已所餘無幾, 但王大少還有半喼紅底, 眼見勝負已分. 正當王大少得意萬分, 以為勝券在握之際. 此時只見何大爺掏出支票簿, 大筆一揮, 他的跟班馬上趕往 ”班水”, 就在何大爺快要彈盡糧絕, 槓中的銀紙所剩無幾之際, 跟班抬著一個大木槓匆匆趕到. 王大少一見即面如土色, 因其老家遠在新加坡, 鞭長莫及, 此時再找救兵也為時已晚, 就這樣眼光光目送何大爺挽著楚雲揚長而去. 其實塘西風月史中, 為亞姑燒銀紙的傳聞版本甚多, 我聽過的還有用銀紙煲綠豆沙 (女主角名花生桂). 此外亦有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故事; 如紅牌阿姑洪文閣, 做到六十歲猶要濃妝艷抹, 最後只能流落在街頭手持寫滿曲名摺扇, 向石塘咀一帶飲客攬歌渡日. 另一位被譽為「塘西之花」的鳳仙, 在阿姑中罕有地能操流利英語, 不少買辦以至洋人皆甚為賞識. 然而她竟最終淪為乞丐, 流落銅鑼灣一帶, 專向外籍人仕討錢, 晚境淒涼可想而知. 此等故事聊搞搏一粲, 也平添了我們對塘西風月的憑空懷想. 另一個廣為流傳的塘西故事是一代名妓花影恨的為情自殺. 花影恨是二十年代塘西名妓, 曾在花國選美中獲選為花魁, 又在籌款義唱中獲冠軍, 有 ”愛國歌姬”之稱. 「九一八」 事變以後, 她與塘西歌姬聯合舉行大型的獻金救國運動, 令尋芳客們十分感動, 紛紛慷慨解囊, 連不少本地報章也特別撥出版面, 為她作免費宣傳, 令她成為個人募捐的冠軍. 故此她雖然身為風塵女子, 卻廣受社會人士敬重. 然而紅顏薄命, 花影恨的情路卻甚為悲苦, 她熱戀紅伶馬師曾, 豈料有一次在太平戲院卻碰上馬老大與另一位寨中姐妹親熱, 她大受剌激之餘, 回到香閨竟狂吞鴉片自殺, 一代名花就此香消玉殞. 當時塘西曾為她舉行盛大追悼會, 而電影公司更借其一生故事拍成影片《一代名花花影恨》. 塘西是英雄地, 不少人在此處散盡家財, 潦倒終老. 塘西除了提供色之外, 還有賭和毒. 很多二世祖睡到日上三竿後, 先往酒樓歎下午茶, 等妓寨開門. 惟午日畫長, 惟有呼朋引類聚賭遣興. 當時塘西酒家都設有牌局, 麻雀, 天九, 排九等一應俱全, 牌局之外還有烟局, 即抽鴉片烟, 通常在飽餐之後, 召妓之前最為合時, 一槍在手, 吞雲吐霧, 直不知世間為何物. 故此, 嫖賭飲吹, 是為當年塘西的四大娛樂. .除了高消費的大寨外, 塘西也有低廉的妓院, 專供些月入幾十元的低下層工人洩慾的細寨, 俗稱二四寨(又稱炮寨). “二四寨” 之名因與錢有關. 清朝時以銀兩為貨幣, 細寨妓女日夜接客, 日間每嫖一次為二錢, 夜則四錢, 故有二四寨之名. 塘西時代的二四寨嫖妓的肉金當然不止二四錢, 但相比大寨, 小寨的消費仍然便宜得多. 二四寨的守衛較大寨森嚴, 原因是寨內的妓女大多都是欠債被賣到此, 不能予以太大自由. 為了防止她們逃跑, 故此二四寨僱有 '看雞佬' 看守. 嫖客光顧此等妓院大多是速戰速决, 此類二四寨多位於近海旁一帶, 係一般苦力, 工人的洩慾之地. 塘西老舉階級分得甚為清楚, 妓女若在炮寨做過, 大寨是永不錄用的.二三十年代塘西的烟花歲月可謂達至頂峯, 雖然當時中國仍然是內戰連年, 水深火熱, 老百姓們的生活是朝不保晚, 但香港這個東方的卡薩布蘭卡卻是夜夜笙歌, 醉生夢死. 然而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凡事總有結束的一天; 1933年英國實行禁娼, 香港作為英屬殖民地也要相應追隨. 當時港督貝璐爵士頒布法令, 敕令所有洋妓在六月三十日全面停業, 但由於華人妓女數目眾多, 所以給予三年寬限期, 到期後完全禁娼. 順帶一提當年有很多洋妓集中在中環荷李活道, 雲咸街, 灣仔春園街一帶”揾食”. 政府一聲令下, 立刻廢娼, 一時群鶯亂舞, 怨聲載道. 據當時華民政務處的資料, 1933年香港的華人妓女有萬人, 如果即時禁絕, 政府怕她們會立刻失去生計, 加重社會負担, 所以予以三年時間, 讓她們另尋出路. 在這三年期間, 停止發新牌給妓女, 又不許她們跳槽.其實在禁娼令頒佈之際, 塘西曾有六間著名酒樓聯銜上書港英政府, 指陳酒樓業早年對促進石塘咀以至香港的繁榮曾作出過重大貢獻, 禁娼令一旦實施, 巿面的繁華勢將逆轉, 因而籲請當局設法維持, 其文曰 ”用是臚舉石塘咀所以繁榮之概史, 及該地居民生活之關係, 與乎商業前途之顛危, 懇憲台體察下情, 矜憐人民生計, 據呈轉達政府, 其或可以給予一線生機, 稍能維繫敝且業將亡者, 則感恩戴德, 正不僅商數家字號而已矣, 為此僅呈華民政務司”. 此份陳情書可謂情理俱備, 但要政府收回成命只是一廂情願的希望, 塘西風月註定要殁於煙渺之中. 1935年石塘咀娼妓業正式落幕, 三十年花國的繁榮艷亦告曲終人散. 自1905年從水坑口遷徙到石塘咀剛好三十年, 但這段浮華綺麗在香港開埠的百多年的歴史中, 佔著一席極其重要的位置. 有幸能曾親歷昔日塘西金粉而今天還在世者, 最少應在八十歲以上. 所謂難記興亡事, 花月總留痕. 這些花國韻事, 曾沉醉在温柔鄉者豈會忘記?當然, 娼妓不會因為一紙禁娼令而成絕響, 只不過轉為地下發展. 她們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將”服務”包裝, 實行掛羊頭賣狗肉. 政府也不會真正趕盡殺絕, 畢竟黃業有其存在價值, 只要不大張旗鼓, 政府一般都會以網開一面的手法處理. 時至今天, 娼妓還不是依然存在? 只是形式和性質與時俱進而已. 其實在香港淪陷時期, 石塘咀的烟花事業曾再度風光過一陣子. 那時日軍總督部頒令所有華人妓院要遷到石塘咀的「娛樂區」, 規定夜度資為軍票十元. 由此之故這虛假的塘西風月在三年零八個月的悲慘歲月裏曇花一現. 其時的石塘咀被易名為「藏前區」, 那陣子著名的大酒家都相繼復業, 那時的新寨名為「新香港」、「華麗都堂」、「天香館」、「天外天」、「百花樓」、「西廂樓」等, 連名字都充斥日本味道. 1942年在日治下的香港, 領有牌照的妓院竟有五百多家, 然而在艱難的歲月, 有能力上妓院的僅有一批日憲密偵, 而在物質極度貧缺的社會, 不少婦女在餓死與溫飽之間, 選擇躑躅街頭, 故此幾乎可以說滿街都是流鶯, 當時有個悲哀的說法是人肉比豬肉更要便宜. 補白: 不知你有沒有留意, 今天我們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俚/俗語, 其實源自塘西, 且讓我舉幾個例子說明: * 鹹濕 - 鹹濕一詞為1920至30年代石塘咀妓女所創. 當年妓女頗多接待附近碼頭苦力, 該等男人終日勞累而流汗, 且受海風吹拂, 皮膚結鹽, 惹來一身鹹水味, 故稱該等上門尋芳之急色男子為「鹹濕佬」. * 叫雞 - 即「召妓」的意思. 從前的廣東人普通話不靈光, 將普通話的「召妓」講成粵語的「叫雞」, 久而久之, 叫雞便變成了召妓的俗語. * 一蚊雞 - 此典故出於香港上個世紀初之塘西風月, 話說塘西飲客們在酒家擺花筵, 召妓陪酒, 初步手續是先寫一張 “ 花箋 “ (或叫 “花紙”/ “局票”) , 交由酒樓雜役帶去妓院. 那些阿姑接箋之後, 便應召出局. 妓女每次出局收一元, 而廣東人稱妓為雞, 既然一蚊可以召來一名妓女(雞), 後來就索性叫一元為一蚊雞, 或一雞嘢.* 老舉 - 妓女是一個不光彩的職業, 客家話把妓女說成“老妓嬷”﹐由於客家話的“妓/舉”同音﹐被翻譯為廣州音的時候唸成“老舉”. 談起“老舉”, 我想起一個典故; 話說廣東有名秀才上京考舉人, 友人帶他到妓院作樂, 其間友人介紹娼妓堂前表演, 並大聲呼叫舉人的名字, 這名秀才當堂嚇了一跳., 如此一來至豈不成了舉人扯皮條? 表演既罷雙方見面, 原來表演者是名妓鄭舉舉, 但已年老色衰, 且榮升為媽媽生了. 由此之故, “老妓” 和 “舉人” 兩詞混在一起, 在廣東流傳至今塘西一帶, 俗稱以老舉一詞代替妓女. 戰前港英政府發給塘西亞姑的營業執照亦稱為 “老舉牌”.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