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場加映 11 –1930年代中環砵甸乍街
同場加映 10 –1950年代上環荷李活道
同場加映 9 –1897年荷李活道庇理羅士官立中學照片
同場加映 8 –1897年中環歌賦街皇仁書院校舍
同場加映 7 –1894年上環普慶坊疫症善後工作
同場加映 6 –1933年上環普仁街東華醫院前祝孔子聖誕牌樓
同場加映 5 – 1975年上環文武廟旁東華三院小學
同場加映 4 – 從荷李活道經善慶街下望歌賦街
同場加映 3 - 城皇街士丹頓街與必列者士街交界舊照
同場加映 2 - 得男茶室舊照
同場加映 1 - 樓梯街舊照
太平山街 12
太平山街 11
太平山街 10
太平山街 9
太平山街 8
太平山街 7
太平山街 6
太平山街 5
太平山街 4
太平山街 3
太平山街 2
太平山街 1(5) 太平山街從必列者士街再往右便走是太平山街, 太平山街是一條滿載名勝古跡的街道, 它位於港島中西區太平山山腰, 在荷李活道上環段與卜公花園之間平行東西走向, 東起四方街與居賢坊的交匯點, 接必列者士街交界, 西至上環普仁街東華醫院, 全長約300米, 是一條單線單向行車的直街. 太平山街的架構頗為奇特, 由於街的中部近廣福義祠有一排樓梯分隔, 所以你若駕車到此, 駛至差館上街時必須右轉, 才可以抵達荷李活道和樂古道南端的太平山街街口. 太平山街與19世紀末香港所爆發的大型鼠疫的那段歷史我在“舊中環風情畫 (1)”中已談了很多, 這裏不再贅述, 我倒想在這兒談談長洲打醮與太平山區的關係. 傳說當年太平山區發生鼠疫造成多人死亡, 此時該區有一位海陸豐居民將在家中奉祀的北帝神像拿到街上膜拜祈求瘟疫停止, 其他居民亦跟隨著上香禱告, 不久疫病潮退卻; 自此以後居民每年在太平山街舉行打醮, 以期消災解難, 超渡亡魂. 後來政府因為太平山區木屋過於擠逼, 打醮所燃點的香燭容易引起火警, 遂禁止在該地區舉行打醮, 輾轉間每年一次的打醮便移往最多海陸豐人聚居的長洲北社街舉行. 若此傳聞屬實, 那麼發生瘟疫的時間不是在清中葉 (一如長洲人所稱), 而是清末;而發生瘟疫的地點不是在長洲, 而是在太平山區 (這一點倒是無可置疑的).
西街 2
西街 1
水池巷 2
水池巷 1
東街 2
東街 1 (6) 東街和西街 東街和西街是連貫着上環太平山街與荷李活道的兩條小街, 讓我在這裏考考你, 位於東街和西街中間的是什麼?? 答案是, 山溪! 當然, 現在已變為街道了. 分隔東街與西街的是一條叫水巷的小街, 原來百多年前水巷原是山泉流經的溪澗, 是開埠早期居民取水的之處. 開埠初期還沒有自來水供應, 聚居在太平山的居民就在這小河溪取水, 住在河溪東面的就稱自己住的街道為東街, 西面的就叫西街. 後來街道鋪設有街喉, 山泉即被封閉填平, 而附近的山坡亦被平整建屋, 從前的溪澗流經的地方也建成街道, 即為今天的水巷. 東街、水巷和西街由太平山街起平衡而下, 由於地區發展的關係, 只有東街能保持早期的地理形狀穿過荷李活道直達當年的海傍皇后大道西, 而水巷和西街因受市區重建影響, 只能通到摩羅街和樂古道.
百姓廟 6
百姓廟 5
百姓廟 4
百姓廟 3
百姓廟 2
百姓廟 1 (7) 廣福義祠/百姓廟 百姓廟舊稱廣福義祠, 位於太平山街的末段, 建於19世紀50年代, 其最早的功能是用來供奉遠道來港謀生而客死異鄉的華人靈位. 祠內主祀地藏王 (民間相傳是地藏王是救渡地獄中受苦鬼靈眾生的大菩薩), 其本意是希望亡魂得以安息. 其後政府解散義祠組織, 贈醫施藥的工作交由東華醫院統辦. 時至今日, 百姓廟正殿除供奉地藏菩薩外, 亦供奉濟公活佛 (故此百姓廟亦稱為濟公廟), 其後殿則是坊眾的百姓祠堂, 因奉祀著各種不同姓氏的靈位而又稱百姓廟.
同場加映 - 太平山街觀音廟舊照
觀音堂 9
觀音堂 8
觀音堂 7
觀音堂 6
觀音堂 5
觀音堂 4
觀音堂 3
觀音堂 2
觀音堂 1(8) 觀音堂 觀音堂位於太平山街百姓廟隔鄰, 水月宮對上約百步之遙. 觀音堂的創建年代不詳, 但肯定年代甚為久遠, 因為觀音堂在光緒年間已然重修過, 其修築年期可想而知. 觀音堂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修葺及加建, 本來觀音堂的廟門對正現在的太平山街, 其一列長石級本可直登廟門, 後來因為要開闢太平山街才把廟前的石級拆去, 把登廟的入口處改在旁街. 觀音堂門懸有一對對聯: 慈悲遍灑楊枝露, 善信同蒙雨澤恩. 廟的入口很窄, 連兩個人並排而入亦嫌擠逼, 但廟的規模卻很大, 廟內 供奉了一座望海觀音. 由於觀音堂的歷史悠久, 故此香火極盛 (相傳觀音借庫的習俗是由此間觀音堂始作俑者, 不知是否屬實). 以前在窩打老道與界限街交界處有另一間觀音廟(又名水月宮), 現已搬到旺角山東街, 由東華三院管理.
水坑口街 3
水坑口街 2
水坑口街 1(9) 水坑口街水坑口街位於香港上環, 南接地勢較高的荷李活道, 正北接文咸東街, 西北連皇后大道西, 東南連皇后大道中, 是香港最早期的街道之一. 水坑口街的最早期的中文譯名是“波些臣街”, “波些臣”是直接從英語Possession (佔領)翻譯過來的. 1841年英國的義律 (時為英國駐華商務總監) 與清朝的琦善訂定“穿鼻草約”, 海軍軍官卑路乍已急不及待地率領英軍乘軍艦登陸香港, 英國海軍測量人員早已測定香港西面有一片突出的高地, 既平坦又臨海, 可用作軍旅紮營, 於是命令工兵開闢從海旁到這片高地的道路, 此處當時是山澗入海之匯聚點, 當地人管叫作水坑口(坑口). 由於此地為英軍登陸港島的上岸地點, 故此順理成章地將該處的中/英文名為佔領街 ( Possession Street) , 也就是今日的水坑口街. 後來華人感到甚為侮辱, 向政府抗議, 才把中文改為水坑口街, 惟英文則仍保留佔領街的原名. 這片高地即為今日位於水坑口街西的荷李活道公園一帶 (未建公園前是香港第一代的 “大笪地”). 1850年代開始英人落實以中環為根據地, 但又不想華洋雜居, 所以把原先在中環居住的華人西遷, 至今天永利街和儒林台附近的太平山區. 由於剛開埠, 港英政府需要大量工人, 所以吸引大批國內華人前來香港找尋工作機會, 而港島第一個華人社區就此形成. 水坑口街本來設有妓院, 至彌敦任港督期間 (任期由1904年-1907年4月), 把妓院西移至石塘咀, 然後將此地改建民居. 水坑口街最使我留下深印象的倒不是它的歷史, 而是那條橫跨街兩邊的懸空過街橋.
荷李活道 37 - 舊中區警署
荷李活道 36 - 舊中區警署
荷李活道 35 - 舊中區警署
荷李活道 34 - 舊中區警署
荷李活道 33 - 舊中區警署
荷李活道 32 - 舊中區警署
荷李活道 31 - 舊中區警署
荷李活道 30 – 荷李活道東端, 可見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
荷李活道 29– 荷李活道上現存另一個最舊的老舖之一; 公利竹庶水
荷李活道 28– 荷李活道上現存另一個最舊的老舖之一; 公利竹庶水
荷李活道 27 - 荷李活道與伊利近街交界的著名大牌檔玉葉甜品
荷李活道 26 - 荷李活道與伊利近街交界的著名大牌檔民園麵家
荷李活道 25 - 荷李活道舊警察宿舍的樹牆
荷李活道 24 - 荷李活道舊警察宿舍的樹牆
荷李活道 23 - 荷李活道舊警察宿舍的樹牆
荷李活道 22 - 荷李活道舊警察宿舍的樹牆
荷李活道 21 - 荷李活道舊警察宿舍
荷李活道 20 - 荷李活道舊警察宿舍
荷李活道 19–街頭賣畫者
荷李活道 18–從文武廟旁往東望
荷李活道 17 –文武廟旁的樓梯街
荷李活道 16 - 荷李活道上隨處可見的古董舖
荷李活道 15 - 荷李活道上隨處可見的古董舖
荷李活道 14 - 荷李活道上隨處可見的古董舖
荷李活道 13
荷李活道 12 – 梁津煥記可說是荷李活道上現存最舊的老舖之一
荷李活道 11 - 位於水坑口街對上/荷李活道交界的差館上街
荷李活道 10 - 位於水坑口街/荷李活道西附近, 甚具特色的三角樓
荷李活道 9 - 位於水坑口街/荷李活道西附近, 甚具特色的三角樓
荷李活道 8 - 位於水坑口街/荷李活道西附近, 甚具特色的三角樓
荷李活道 7 - 位於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交界的荷李活道公園
荷李活道 6 - 位於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交界的荷李活道公園
荷李活道 5 - 位於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交界的荷李活道公園
荷李活道 4 - 位於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交界的荷李活道公園
荷李活道 3 - 位於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交界的荷李活道公園
荷李活道 2 - 位於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交界的荷李活道公園
荷李活道 1 - 位於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交界的荷李活道公園 (10) 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 亦稱作荷里活道, 位於香港中環至上環的中半山區, 是香港開埠後興建的第一條街道. 很多人以為荷李活道得名自美國加州電影工場荷里活, 其實路名源自早年荷李活道一帶種植的冬青樹(Hollywood), 故此將此道路名為 Hollywood Road, 中文則音譯為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築成時, 美國的荷里活尚未出現. 荷李活道早於1841年英國人登陸香港島時便開始興建, 當年荷李活道位於太平山山腳, 尚未填海前很接近海邊, 經過百多年來中環不斷填海, 現在已遠離海傍甚遠. 荷李活道自開埠早期起已經是華人聚居地, 主要都是以低下階層為主. 如上所述, 開埠初期港英政府需要大量工人開路起樓, 所以吸納了大批國內華工前來香港工作, 並以太平山區為落腳及集結地. 荷李活道最著名的名勝古蹟, 當數屹立在荷李活道與樓梯街交界的文武廟. 文武廟早在香港開埠前已落成, 二十世紀初是香港平民處理經濟糾紛的地方, 那個年代華人之間的紛爭不作興以英式法律解決, 所以當華人之間發生糾紛, 雙方寧可往文武廟斬雞頭起誓, 以代替往法院興訟. 奇怪的是今天看來如此非理性的傳統在當時的華人社會郤受著普遍的接受和認同. 荷李活道的另一個著名的古蹟是位於荷李活道中環部分的舊中區警署. 中區警署早在1864年落成, 1919 年進行過擴建, 今日亦被列為法定古蹟. 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我們特首童年時代住過的荷李活道舊警察宿舍 (前中央書院遺址), 其向西及北面的石牆, 長有數棵細葉榕, 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幾處樹牆之一. 荷李活道是著名的旅遊地點, 香港人來此是為了尋幽探勝, 而外地遊客來荷李活道主要是以購買中國古董為主 (附近的摩羅街亦是著名的古董和懷舊物品集中地), 希望可以淘上一兩件珍貴文物. 問題是此地的古董文物的貨源一直備受爭議 (說穿了是很多走私貨), 所以香港政府推廣旅遊活動中較少提及荷李活道的古董買賣. 今日的荷李活道深具香港中西文化合璧的特色. 由於早年統治香港的英國人聚居荷李活道一帶的半山區, 中環荷李活道南邊一段被統稱為蘇豪區, 英文名字 [Soho], 除了取源於英國倫敦蘇豪區外, 也是有 [荷李活道的南邊] 的英文縮寫 [South of Hollywood Road]之意. 今天的蘇豪區遍佈著不少充滿外國情調的餐廳和酒吧. 荷李活道東端連接蘭桂坊, 而連貫中環與半山區的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 亦途經荷李活道, 因此荷李活道東西端晚上成了強烈的對比; 西端晚上死寂, 東端晚上則笙歌不輟.
嘉咸街 12
嘉咸街 11
嘉咸街 10
嘉咸街 9
嘉咸街 8
嘉咸街 7
嘉咸街 6
嘉咸街 5
嘉咸街 4
嘉咸街 3
嘉咸街 2
嘉咸街 1(11)嘉咸街嘉咸街南起中環蘇豪區的士丹頓街, 經荷李活道中段之後, 向下直落結志街以至皇后大道中. 從結志街開始, 即為街市的所在地.嘉咸街是香港最古老卻又最具活力的露天街市, 位於中環的心臟地帶, 潛藏在市集內是無數精彩絕倫的人與物、別具性格的店鋪與攤檔、以及沉澱著舊中環的歷史. 街市每天供應市民及周邊食肆最新鮮的食材, 沿街途有不少街邊賣濕貨的小商販, 包括賣鮮魚蝦蟹的、糧油雜貨、雞鴨鵝、蛋、菜、瓜、生果、豬牛羊肉, 有新鮮的, 也有凍肉, 滿足普羅大眾最基本最原始卻又最重要的生活需求.嘉咸街衆多特色的老店中, 以屹立廿多載的夜冷店 [勇利行] 最著名, 原因很簡單, 因為它洋溢著最濃的人情味. 從外面看來, [勇利行] 予人以十分凌亂的感覺, 但只要進內仔細參觀, 即會發覺所有東西其實亂中有序, 不同種類的貨品均用透明塑膠袋包好, 分門別類的整齊地放在貨架上. [勇利行] 內幾乎甚麼東西都有, 從不鏽鋼暖水壺、古舊的碗筷、咖啡杯, 舊明信片和四、五十年代明星相, 以至紫砂茶壼等應有盡有, 多年來是不少「有心人」的尋寶勝地. [勇利行] 的鎮店之寶其實不是甚麽貴重的貨物, 而是店主Annie姐李展韻; 她開朗好客的性格著實使人如沐春風. 那天我跟她閒談, 她告訴我 ”做女嗰陣時”有個男孩子追求她, 因為知道她喜歡儲電車票, 經常送一些幸運號碼電車票給她, 說是在電車站檢獲, 後來她才發覺那些幸運號碼電車票是男孩子是用錢買回來的, 看著她如此”得戚”的模樣, 逗得我開懷大笑起來. 面對嘉咸街活化重建, 搬遷在即, 真不知道此後可往那裡找她聊天.
石板街 17
石板街 16
石板街 15
石板街 14
石板街 13
石板街 12
石板街 11
石板街 10
石板街 9
石板街 8
石板街 7
石板街 6
石板街 5
石板街 4
石板街 3
石板街 2
石板街 1 (12) 石板街 皇后大道中與士丹利街中間的一段砵典乍街, 因為以石板砌成, 故此俗稱石板街. 那些石板是由廣東五華石匠採用大麻石精工修築而成, 風格奇特. 石板街位於中環黃金地段, 加上形態與眾不同, 因此聞名中外. 石板街從前兩旁是一些以售賣各式飾物、衣服針線,打造鐵器、修補皮鞋等小型店舖為主. 現時大部份傳統的舊商店已然結業搬離, 惟街道依然終日行人如鯽, 吸引著居住在半山的居民和外國人到此流連, 生意很紅火. 路面石塊雖經百年歲月沖刷和人為踐踏, 麻石至今依然光亮、平滑, 仍舊散發出不滅的歷史光影, 彷彿向途人訴說過去百年滄桑的人和事.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
中環夜景
釜山水族館
Thormork 冰島高地
六義園(東京)
中環街市
藝里坊
珠璣巷
數碼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