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場加映一幀非6,70年代舊相, 可有高手提供線索? 我個人懷疑可能是新填地街
山頂巴士總站, 現已改建為山頂廣場
彌敦道近疏士巴利道交界處, 時維1960年代末期/1970年代初期, 香港節舉行期間
從疏士巴利道望向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
疑似是皇后大道中舊照
從干諾道中望向舊郵政總局
油麻地彌敦道舊照. 當年 7 號巴士行走尖沙咀碼頭至九龍塘, 主要經彌敦道及窩打老道. 窩打老道沿途並沒有圖中的高樓大廈, 再看樓宇情況, 不似尖沙咀區, 故此這幀照片應攝於窩打老道以南的一段彌敦道
圖左邊有個" 山東街十五號閣樓" 招牌, 故此這幀照片應攝於旺角區山東街口附近, 很可能是上海街. 圖左黑白格仔相間的交通工具不是小巴, 而是"的士", 不過不是五座位, 而是九座位. 1960年代初政府規定此類的士最多可以載九個乘客出入新界,所以又叫新界九人的士. 此類的士的車頭有一個半圓型的車頭牌,類似今日的香港的士, 上面寫著 "TAXI 9 SEATS",所以中文叫 "九座位的士". 政府規定車身要打橫鬆上一條上下兩行, 黑白格仔相間的長條. 六七暴動期間,香港不少巴士司機響應工會號召罷駛; 有見及此, 這一批本來只行走新界的九人的士乘機湧往市區兜生意. 由於市民對交通工具需求殷切, 連九座位私家車司機都擅自轉做九人的士. 發展至後期客貨車車主都紛紛改裝其客貨車為載客車,加入戰團. 香港政府因為當時環境動亂,樂於讓此等雜牌軍協助疏導交通, 因此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政策, 任由他們接載乘客. 然而由於缺乏規管, 以至百病叢生, 如恣意在各交通要點如巴士站, 電車站, 大街路口等客,往往做成交通阻塞. 另外此類的士所收的車資亦沒有一定準則,司機往往按環境開天殺價, 車費有時竟比巴士高五到十倍,令小市民怨聲載道. 1967年末,香港政府見大局平定,交通亦開始回復正常,於是步署取締九人的士. 但由於此類交通工具有一定吸引,除業界大力反對外, 香港市民亦不贊成, 認為應該發牌管制. 香港政府衡量過意見之後,終於在1969年6月13號公佈將小巴分成兩類,一類叫公共小型巴士,即今日的小巴; 另一類叫私家小型巴士. 前者可以在馬路隨意上客收錢,最多可以載客14人. 後者只可以乘載特定客人, 不可以隨街兜客, 此類私家小型巴士即今日的校巴,或者私家巴士. 這個小巴合法化計劃曾受到當時的士商會的大力反對,不過最終仍在立法局三讀通過成為法例. 自此公共小型巴士取代九人的士, 發展成為今日的16人小巴
從金鐘道往東望向灣仔. 時維1970年代末期, 警政大樓當然仍未興建, 而圖左的東亞大廈仍健在
土瓜灣馬頭圍道淅江街交界處, 圖中的"維他奶"廣告牌甚為經典
從佐敦道碼頭巴士總站望向佐敦道
60年代的荔枝角巴士總站, 背景可見到荔園. 6,70年代這里有泳灘和泳棚, 是游泳勝地, 我想知道的是: 圖中的仁兄們是否只身穿泳褲坐巴士
金鐘道近皇后大道中道處, 背景為美利道多層停車場大廈. 圖中有樹的空地即今天的遮打花園. 該地原是木球會球場,1975年該會搬往黃泥涌, 該地交回政府發展公園, 但地鐵工程展開, 乃用作中環站的地盤. 直至1980年中環站通車, 該地逐漸發展成今天的遮打花園
我估計是旺角亞皆老街近火車橋處, 時維1970年代末期. 巴士後面是珠海書院. 穿校服的應該是珠海(中學)的學生. 當時學生喜歡以Pan Am 袋做書包. 過了火車橋前面便是旺角水務署
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 相信不久的將來此處將會面目全非了
從疏士巴利道望向尖沙咀舊火車站
彌敦道一景. 圖左的安康寧藥房好像仍健在, 有誰還記得康年銀行? 康年銀行由李星衢在1921年創辦, 是一家香港的老牌小銀行. 在1980年代康年銀行因為無力償還一筆數額高達1.6億港元的船務貸款, 造成嚴重財務虧損而需要進行大幅撇帳. 香港政府遂於1986年9月宣佈接管康年銀行, 以改善其對銀行貸款組合的管理. 其後在政府的促成下, 康年銀行被林紹良旗下的第一太平集團收購, 並與遠東銀行合併為第一太平銀行, 最後於2000年被東亞銀行收購並於2002年被併入東亞銀行
中環天星碼頭往西半山的巴士站
上海街與窩打老道交界處的兒童中心 . 巴士向南駛往佐敦方向, 右邊較大金字塔頂的建築是油麻地戲院
荷李活道與樓梯街口交界處 , 文武廟在巴士的右後方
彌敦道近疏士巴利道處
彌敦道與佐敦道交界處
上海街與咸美頓街交界. 圖左的神燈菜館前兩年仍健在, 與神燈菜館相隔不遠的“德如茶樓" 則肯定仍然營業. 德如是九龍碩果僅存的幾間舊式茶樓之一, 仍備有痰罐予客人"放飛箭", 酒樓分兩層, 其佈局與多男, 得男甚為相近
60年代末期的佐敦道 , 讌賓樓和瑞香園我都有幫襯過, 估計兩間酒樓存活至80年代
非常壯麗堂皇的舊郵政總局. 因填海及擴寛了干諾道, 郵政總局需要加建一條橫橋, 將郵件輸送到海邊碼頭, 用船運到九龍的郵件中心處理
1960年代的彌敦道, 圖左的巴士死火停泊在路邊
1977年從夏愨道往東望向灣仔, 右邊是添馬艦總部, 左邊是和記大厦
從干諾道中望向大會堂. 遠處渠筒附近的空地即今天怡和大廈(舊名康樂大廈)所在地
上環港澳碼頭德星輪入閘處
60年代末期的佐敦道
60年代的彌敦道中段, 後面可看到胡社生行頂樓的旋轉餐廳 (此餐廳直至80年代中後期仍健在)
非常壯麗堂皇的舊郵政總局
60年代初的彌敦道
70年代中的龍翔道與沙田坳道交界處. 右邊的竹園村仍未清拆, 因為龍翔道尚未東延, 但已取消了交通警崗,設立了交通燈. 左邊很早就已建築了黃大仙公共屋邨. 圖右上邊已見到慈雲山屋邨一座中間走廊式的樓宇. 再看左邊半山一座長形的樓宇,位於慈雲山道與沙田坳道交界處, 是當時沙田坳邨唯一樓宇(現今重建中).
窮人捱世界, 千古不易的道理和現象
銅鑼灣夜景. 從軒尼詩道往東望向大丸百貨公司 (那是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從美利道往上望向位於花園道的希爾頓酒店(現已改建為長江中心)
60年代的黃大仙上邨. 童年時代我母親有個好友居於此, 每年總會來這裏兩三次, 所以我對這個地方有著頗為濃厚的感情
甚為閒適寬徜的遮打道一景, 可惜舊物已全非, 香港會, 富麗華酒店均已柝卸重建
從干諾道中/皇后大道中高處往東望向金鐘道, 正在興建的大厦該是統一中心. 因為力寶是後期的建築
從高處俯瞰九龍尖沙咀天星碼頭. 舊尖沙火車站, 半島酒店, 星光行和海運大厦碼頭等風光均盡入眼簾
從九龍遠眺維多利亞海港以及香港中環海傍
70年代的中環海傍, 其時雄姿英發的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各據一隅, 如今都已煙消雲散
疑似是從皇后大道中上望嘉咸街
1965年的中環遮打道. 文華酒店猶健在, 交通指揮亭則早巳被洶汰了. 後面的太古大廈巳於2003年改建成樓高30層的遮打大廈. 遮打大廈原址最早期的建築物是建於1904年的一座五層高大樓, 並於1921年起被稱為於仁行(Union Building). 該大廈於1946年被香港置地公司收購, 並於1950年拆卸改建成沃行. 沃行其後於1959年被拆卸, 重建成太古大廈. 太古大廈(Swire House)在1980年代前稱為於仁大廈, 樓高20層, 最後於1998年10月再被拆卸, 重建後成為一幢以玻璃幕牆為主體建築的遮打大廈, 失卻了原來古典優雅的味道.
1965年的皇后大道中
這張照片拍攝於1965年的皇后大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 可以看到余仁生老店在右側(它在20世紀90年代遷移到皇后大道中的左邊).有誰還記得陳春蘭茶莊? 留意那時候交通可以疏落至你可以隨意站在馬路中心拍照, 現在看來真有點不可思議
1965年的皇后大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 各位又可看到我們的老朋友三陽南貨了
1965年香港仔街景 (3). 攝於香港仔大道,照片左邊樓宇現改建成"建輝大廈"、"漁光閣"、"業漁大樓"等
1965年香港仔街景 (2)
1965年香港仔街景. 可以看到走在街上的主要仍是水上人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