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紅燈區舊貌
灣仔紅燈區舊貌
灣仔春園街舊照.
春園街舊照. 街坊們仍會懷念華樂園的糕點, 街頭街尾的大排檔, 新鮮熱辣的油炸鬼, 街尾的雙丸麵, 以及中間厠所旁的炒螺
昔日皇后大道東郵政局. 「舊灣仔郵政局」建於1912至 1913年間, 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郵局建築物, 坐落於港島灣仔峽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處. 初期此地曾用作警署, 其後於1915年3月起正式啟用作為郵局, 直至1992年8月取代它的新郵局在旁邊的胡忠大廈落成啟用為止. 舊灣仔郵政局提供郵政服務歷時近80年, 成為見證香港郵政發展歷史的珍貴文物. 該建築於199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亦是香港目前唯一的「法定古蹟」郵局建築. 1993年12月經翻新再利用, 成為政府環保署屬下的「環境資源中心」, 又名「環保軒」. 其內部保留了原郵局的櫃檯、郵政信箱及郵票售賣機, 並掛有多幅郵局當年運作期間的歷史相片, 市民和遊客到此參觀瀏覽, 可順道緬懷舊日郵局好時光. 舊郵局融合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 平面呈L形曲尺狀, 山牆部分頗具江南建築特色, 而屋頂鋪設又屬嶺南建築做法, 牆身及門窗則採用英國殖民地建築形式. 由於建在斜坡上, 所以建築沿皇后大道東的正立面坐落在一人多高的石台基上, 有一石梯階通往正門, 使這座只有一層的建築頗有居高臨下的氣勢. 相對中環郵政總局, 舊灣仔郵政局可說幸運得多了
1960、70年代灣仔區交通亭. 圖為軒尼詩道與莊士敦道東端的交叉點
1960、70年代灣仔區交通亭. 圖為軒尼詩道夾菲林明的交叉點
1960、70年代灣仔區交通亭
1960、70年代灣仔區交通亭. 圖為軒尼詩道夾與分域街的交叉點
1960、70年代灣仔區交通亭. 圖為軒尼詩道與莊士敦道西端的交叉點
1970年代皇后大道東與金鐘道和軒尼詩道的交叉點
1960、70年代灣仔區交通亭. 圖為皇后大道東與金鐘道和軒尼詩道的交叉點
1960、70年代灣仔區交通亭. 圖為皇后大道東與金鐘道和軒尼詩道的交叉點
1977年HK104.
1977年HK104. 重新裝配裝後鬆上中巴1970年代前中期的橙紅色, 中巴視為鎮山之寶. 1980年代後期HK104被改鬆成古老深紅色
德輔道中舊照. 我對勞英群依稀有點印象, 原因是母親曾經幫襯過他. 勞子開醫館在皇后大道中央戲院背後弓弦巷. 舊日居於皇后大道中的勞子開老中醫診所﹐門外只掛「勞子開寓」的木牌﹐不但華人信任﹐且有印度人﹑葡籍人前往求診. 他是享譽甚隆的中醫之一. 後因商業中心轉移之故﹐他的診所便遷到中環舊恆生銀行樓上. 勞英群該是勞子開後人. 留意原來50年代的人是叫『飯麵粥粉』 , 不知何時變了現在的『粥粉麵飯』
1950年代後期德輔道中舊照
馬鞍山舊照
北角英皇道舊照. 照片中左面的建築物是在1952年12月11日晚開業的北角英皇道【璇宮戲院】
北角英皇道. 圖左為皇都戲院, 亦早已拆卸了
小西灣是英軍軍營, 殖民地時代屬於情報科;其後英軍將整個軍營移至舂坎角後,政府將此地撥給海員訓練學校;若干日子後又將此地劃為越南難民營. 最終變成了現在的大型屋邨
1973年灣仔碼頭廣場
1970年代前期的灣仔碼頭巴士總站. 站頭橫放了一輛茶水車. 原是一部1949年出牌的 Tilling Stevens 退役巴士. 屬當年的 「 長陣白水箱 」 型號
1970年12月至1971年1月的第28屆工展會. 當年灣仔新填地平日人煙稀少,只有每年的工展會才人流多最右邊可見那輛單層巴士是巴士總站的茶水車. 而那輛雙層巴士是中巴 #5B 特別派車
昔日皇后大道東郵政局
洪聖古廟舊貌
修頓球場旁邊貝夫人健康院
1970年代中期從軒尼詩道與盧押道交界街角處望向修頓足球場,巴士站背後小石屋售賣汽水零食
1950年代分域街照片﹐黃色向高士打道的建築物是 Peugeot 的 Service Station
1950年代分域街, 從北向南望. 左邊中間白屋是東城的前身
灣仔國泰戲院. 位於灣仔道與普樂里交界
國民戲院, 原位於駱克道與馬師道交界
國民戲院, 原位於駱克道與馬師道交界
1926年7月天災後的灣仔聖佛蘭士街
1957年從分域街碼頭向東看灣仔海旁,大樓是昔日六國飯店
1957年灣仔海旁,大樓是昔日六國飯店
1974年灣仔新填地,自從年初工展會完結後,港灣道便跨建在原工展會場地
1972年啟用後不久的海底隧道出口
1972年啟用後不久的海底隧道出口
1972年灣仔新填地天橋網. 海底隧道快將啟用
灣仔酒吧景
1965年至1968年間,中巴8 號全線使用紅番頭長龍新巴士行走至舊灣仔碼頭,這款長龍巴士,長約三十六呎,在當時是世界級超長度的單車廂巴士,長巴士當然是轉彎要小心
灣仔渡輪碼頭有兩個. 往佐敦道小輪碼頭位於史釗域道北端, 而往紅磡碼頭對正杜老誌道
1950年代灣仔告士打道海岸線遠觀
1970年代前期的高雅大酒樓, 積臣餐廳和廣州大飯店. 其後高雅位置轉為紅屋餐廳
1960年代馬師道金國酒樓
莊士敦道廣來冰室
莊士敦道廣來冰室
龍鳳臘味酒家新舊相對照
已消失了的灣仔大茶樓, 原位於軒尼詩道與史釗域角
戰前大佛口原址相片,皇后大道東夾舊軍器廠街口. 戰前舊軍器廠街口有一間日本舖頭名「大佛洋行 DAIBUTSU」, 舖外豎有一佛像, 這是大佛口名字起源
1920年代前期的舊軍器廠街,當時電車路是雙彎角 S 形路線,右方可見東洋 DAIBUTSU 大佛洋行,其後舊樓拆卸,電車路拉直重建成現在軒尼詩道及軍器廠街口模樣
1926年7月天災, 堅尼地道一帶災場情景
石水渠街位處山谷底, 是山洪暴發的天險地帶. 1926年7月連場豪雨山洪暴發, 皇后大道東與春園街交界災情嚴重
石水渠街與慶雲街交界
石水渠街與皇后大道東交界
1966年6月連場大雨, 港九各處山泥傾瀉大水災. 灣仔石水渠街是重災區之一. 石水渠街上段, 遠處可見堅尼地道聖雅各堂
1960年代灣仔海旁味之素廣告招牌下舊景
1960年代前期灣仔海旁味之素廣告招牌下夜景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