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香港的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不少人一家幾口都是擠在七,八格階磚内, 晚上全家都睡在幾尺丁方的碌架床上, 黑白粤語片年代曾上映過一部名為[一家八口一張床]的電影, 即是昔日居住在板間房的寫照. 以往的香港寸金尺土, 能住得起板間房的家庭, 其經濟條件已算是勉强過得去, 但家庭的大部份收入已經用作繳付租金, 其他方面便需要盡量節省了.我在西環的最初的六,七年是住在板間房的, 有一段時期甚至是睡在冷巷的碌架床上, 那個年代人人都是如此, 也不覺得怎麼樣的辛苦. 先解釋何謂板間房, 顧名思義, 板間房是以木屏風間格而成的房間, 一般面積是60 到80平方呎, 所以絕大部份的板間房只能容得下一張碌架床和一個衣櫃, 其情况簡直可以用[轉身唔落]來形容. 碌架床很多時候是包租公自制的, 所以頗不堅穩, 但在那個公屋仍未全面興建,包租公橫行的年代, 小租客焉敢有異議?我仍然很清淅地記得那些住板間房的日子. 我們全家從中環搬到西環, 是因為漁市場西移, 而父親的工作卻要在清晨四,五點鐘便返到市場, 所以必需要住近西環漁市場. 初到西環時,父親的老板將寫字樓的部份地方以木板間出幾十呎的地方以供我們暫住. 這個房間比一般的板間房還要小, 然而卻擠住著我們一家五口. 我還記得那三層碌架床, 父母睡下層, 我們三兄弟睡中層, 上床及床下底則用來擺放雜物. 由於房間異常獈窄, 碌架床成為了我們幾兄弟的遊樂場, 披上毛巾, 手執藤條即可變身成為大俠, 轉眼間互相扭打, 又成為摔角好手馬蘭奴, 總之想像得出來的, 我們都玩過. 然而由於我們是寄人籬下, 所以日常生活上有很多顧忌, 譬如說板間房一點都不隔聲, 所以我們玩耍的時候不可以高聲喧嘩, 以免騷擾人家工作. 另外因為房間的外面便是魚欄的辦公室, 在辦公時間母親禁止我們走出大廳[其實即是魚欄的辦公室]. 這在平時倒沒有甚麼, 但到了星期六,日放假的時候, 從早到晚的被困在方圆不足80平方呎的板間房内, 那種煩橾和鬱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其後父親的工作較為穩定, 我們便從爹核士街搬到吉席街, 父母住板間房, 我們幾兄弟則睡在冷巷的碌架床, 我和弟弟睡下格床, 大哥睡上格床. 雖然如此, 活動空間已經比住魚欄的辦公室大多了, 最起碼我們可以用客廳作為遊樂場, 摔角場, 閒時趁我大哥不在家, 可以爬上上格床, 偷偷的玩他的東西, 如唱機, 魚竿, 甚至偷看他的日記. 有一次被他發現, 著著實實的揍了我一頓. 我還記得住在吉直街的後期我們成了二房東, 把其中兩間房分租了出去, 其中一間租给了一對不太年青, 但女方有些[十三點]的夫婦. 由於住的是板間房, 他們有時候晚上打情罵俏的聲浪會遍及全屋, 弄得我父母頗不高興, 最後還是讓他們搬走. 七十年代初, 父親在北街置業, 我們板間房的生涯至此便告一段落.吉席街的舊居現已拆建成西環豪宅地標- 泓都. 每次我走過這裏都會駐足憑弔一番, 回想那時候魚市場, 建文街熱乎乎的情景, 真有些[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的况味了.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