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最頭痛的莫過於居住問題, 有些人窮此一生都是為房屋貸款而[捱世界], 國內現在也有[房奴]的名稱 ,聽起來真箇觸目驚心. 香港在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前大部份人的收入仍是很微薄, 西環的街坊大多是從事勞動行業, 工資比平均水平更低, 估計月入恐怕不會超逾二,三百塊, 以這個工資去養活一家幾口實在甚為吃力, 所以在那個年代, 不少西環人是住在木屋裏, 由此之故, 六十年代的西環是不缺木屋區的, 而據我所知五,六十年代的西環起碼有以下幾個木屋區: * 福利山, 即現時西環街坊福利會後面. 戰後曾建有超逾100間木屋, 每間的面積都很小, 最大的不超過10呎乘15呎 *士美非路近明愛中心一帶有十多間木屋, 而明愛中心對上的何東山更有200至300間 * 摩星嶺近青年旅舍的附近最誇張, 全盛時期有近3000間木屋 * 豬毛山, 其位置大概在觀龍樓到瑪麗醫院一帶, 曾建有超逾200間木屋 * 厚和街的冷巷也建有不少非法僭建的木屋, 這些木屋建在兩座樓宇之間, 底部懸空, 地下留作行人通道之用, 頗類似於廣州的[過家樓], 很有地方特色. 這些木屋可租可買, 租金大約為每月30至50元, 售價則介乎2000 到4000元不等, 按面積大小而定. 其實很多人喜歡購買這些木屋, 原因在市區一個板間房的月租也要百多元, 買一間木屋才2000多元,兩房一廳, 既開揚通爽, 又可避免和其他人同住惹麻煩, 故此木屋在那時候很受低收入家庭的歡迎. 西環的大部份木屋在70年代中期己清拆掉, 只剩下小部份摩星嶺近海傍的木屋, 居民稱之為摩囉棚木屋, 原因是這些木屋大都建築在海邊, 以竹棚將木屋底部承托在海面之上, 像大澳棚屋的缘故. 後來在70年代中期颱風愛倫襲港, 天文臺懸掛10號風球, 摩囉棚受不住强風吹襲而倒塌, 居民墮海. 當時有一位英勇的消防員為了拯救墮海居民而受傷, 最终導至雙脚殘廢, 這位英勇的消防員即是後來勇奪傷殘奥林匹克運動會劍擊金牌的張偉良. 風災過後政府派員視察災場, 認為摩囉棚有結構性危險, 不旋踵即下令將從巴士總站的第一區至政治部的第五區的木屋全部清拆掉, 從此木屋便完全從西環消失.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