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龍樓與西環邨是西環的兩大屋邨, 在六,七十年代平均每三個西環人當中便有一個是住在這兩個屋邨內. 我雖然從來都没有住過觀龍樓或者是西環邨, 但跟它們的淵源卻甚為深厚,而且可說是有著一重濃得化不開的感情.先說觀龍樓. 觀龍樓(英文名: Kwun Lung Lau), 位於堅尼地城龍華街20號, 落成於1968年, 是香港房屋協會早期興建的出租屋邨之一,俗稱「廉租屋」,也是最後一個受政府資助興建的屋邨. 觀龍樓由司徒惠(Szeto Wai,CBE,1913-1991)及Michael Payne(房協建築師)合作設計, 整個屋邨建立在陡峭的山坡上, 共有7座20層高的樓群組成, 合共2,073個單位, 人口接近13,000人. 由於缺乏平坦空間, 公共設施如社區中心, 居民委員會辦公室,圖書室, 幼稚園, 運動場等都被安排設於各塔樓的屋頂(這這早期公屋的特色).當初為減輕成本, 全邨只有一組共6部電梯供居民上落之用, 每隔四層才設出口, 樓與樓之間利用走廊互通. 房協於2000年耗資2700多萬元增建一座客運升降機大樓, 方便居民出入. 另外亦於同年決定重建觀龍樓, 採取重建和復修的混合方施工, 並預計全部工程將於2009年竣工.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1994年7月23日的一場豪雨中, 觀龍樓的護土牆倒塌, 釀成一場5死3傷的慘劇.對我來說, 觀龍樓没有西環邨來得親切, 原因是它距離我住的地方比較遠, 加上觀龍樓的面積比西環邨大, 內部設計比西環邨更九彎十八拐, 這對一個仍是小學生的小孩子來說做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和抗拒感. 無論如何, 在那個社區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 觀龍樓頂樓的小童羣益會內各種玩具和圖書對我的吸引力, 仍足夠使我每隔2,3個週末往那裏跑. 曾經有一段時間, 大富翁遊戲甚為盛行, 每逢星期六,日午飯後便匆匆趕赴觀龍樓, 希望能有機會玩但個夠, 但十居其九都只能呆呆的坐在那兒看著人家玩, 因為太多小孩子比我去得更早. 玩不到大富翁, 我喜歡走出去, 往外面的籃球場跑. 那時候西環還没有甚麼高樓大厦, 站在最高點往遠處眺望, 可以清楚地看到對海九龍西岸的風景, 以及大片蔚藍的維多利亞港, 當然還有高聳入雲的焚化爐的三支煙囪和作為背景的青州. 那光景, 藍天幾乎觸手可及, 街景近在眼前, 視線可以伸延到很遠, 思想亦可以飛越空間, 飄浮在九霄雲外. 有時候我會沉醉左在如此賞心悅目的景緻中, 以至忘掉了時間, 直至冥色四合, 才踏上歸途.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