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戲院應該是現在的華明。 創業以前是創興倉和廖創興銀行,廖創興銀行當年是最早電腦化的銀行。 (70年代初) 屈地街近皇后大道西路口有間小玩具店,細個鐘意在那裡看"鴨仔飲水"。 行過啲火井以前有間"有天知"涼茶,再過啲有光明和大生文具店。 依家市政大樓以前有檔魚蛋粉,我細個果陣拿漱口盅去買魚蛋粉,看他們擠魚蛋,仲記得有次個老闆叫個女(我猜是他的女兒,約十來歲)說:"喂....."。個女就話,"喂乜野,咁大個都要人喂,你醜唔醜"。 依家山道麥記以前是金豪大酒樓,我細個住樓上,我外公在那裡做看更
* 我都係係西環長大,而家都仲係住係呢度添。 不過你講咁多間戲院,我只係記得福星戲院,細細個阿媽都係帶我去呢間戲院睇戲,最記得佢既....係佢d地方唔係好乾淨...仲有啲坐椅係爛既添....不過帶位果位朋友又可以比我地換位坐,都幾攪野。 在福星戲院門口有很多手推車售賣燒魷魚,好多零食賣
* 小時侯曾經爬上鐘聲戲棚頂,掀開鐵皮看免費粵劇, 太頑皮了
* 還記得當天下午到太平戲院看兩點半場李小龍的『精武門』,當陳真到日本人道場踢館,將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將寫着【東亞病夫】牌匾紙張塞進漢奸(魏平澳)口中時,全戲院的人都拍手掌
* 我都係住响西環架, 常常會去福星睇戲, 我記得果度有超等和堂座兩等, 當時超等才28元., 我最後一套看的電影是紅姑的"緃橫四海"
* 福星戲院及太平戲院在我的童年都佔一個很重的地位;由於小時家住吉席街,夜晚時祖母間中會帶我和弟弟落街散步;沿吉席街往爹核士街走,會途經上海商業銀行、青州英泥、到福星戲院涼冷氣,記得戲院外一定有賣涼果的手推車。 我和弟弟最喜歡拿戲院的一些小咭紙、上面印著早場會放映的戲名(如果沒記錯)。 至於太平戲院、我在薄扶林道上小學,放學時偶爾從山道走到皇后大道,就在皇后大道西近屈地街有一兩間賣玩具的舖頭、是小孩子們最愛遛連伯地方,而再過一點就是太平戲院了,我們時常會到街斜路頂的戲院大堂看劇照;雖然沒錢看電影,但看看照片也滿足
另外值得一提;是太平戲院的實際位置,之前協助製作一個有關香港歷史的片集,當中有關于太平戲院一部份,當時製作人員對於太平戲院的現今位置都有過很大的疑惑、應該是現今的創業中心還是華明中心?經過當時我們反複考証,我亦曾問我的哥哥們 (因為他們是在石塘咀長大的),相信應是現在的華明中心機會較大。而我亦於網上搜尋到有此一段文字、現供大家作參考之用: "位於石塘咀德輔道西的太平戲院是香港最早的戲院,也是當年香港最大的戲院之一。早期專門上演粵劇,曾經自組太平劇團,由粵劇泰斗馬師曾領班,上演過不少粵劇戲寶,經歷粵劇最輝煌的歲月。太平戲院於1932年重建,添置有聲放映機,放映中、西名片,令這所粵劇戲院兼具電影院的功能,見證電影由默片到有聲、由黑白到彩色的發展歷程;戲院座位增至約2千個,更設帶位員協助觀衆入座,無論設備和服務素質都大爲提升, 戰後香港電影事業發展蓬勃,粵劇電影也迅速發展,但粵劇演出則於1960年代末陷入低潮,加上電視普及、戲院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太平戲院最終於1981年停業,最後一部放映的影片爲《摩登保鑣》,戲院拆卸後改建爲現時的華明中心"
* 摩星嶺應分開為五個區; 第一區即公民村平房區,第二至五區是木屋區。第二區是由現時的垃圾處理站附近;第三區(好像叫海傍村)在垃圾處理站往西,第三區應是四個木屋區中人口最多的一個區。第四區(好像叫福源村)應在潔心幼稚園對落至海邊一帶,而在潔心幼稚園對下的域多利道的巴士站對面有一間工廠(其門口石門應依稀可見);而第五區就是由工廠後的路口開始直至到摩星嶺徑的政治部拘留所(白屋)。 摩星嶺木屋區應是在1984年五月才最後限令搬走,而引至清拆的原因 (這只是政府講的原因) 應是1983年9月9日的颱風愛倫,而消防員應是在第五區救人時殉職 (殉職消防員叫招成就)
* 六十年代 , 太白台有間思源學校 , 我就在那兒讀過兩年小學 , 體操堂就在太白台的空地上做體操了 . 還有在上七台石階的盡頭有一檔味精勁重但有非常合我胃口的車仔麵檔,放學後最愛在那吃麵,差不多30多年前的事了,現在還經常懷念那碗麵
* 我以前細個住喺羲皇台唐樓,直至佢收樓遷拆,好唔捨得啲老街坊,那裹真係一個世外桃源,街坊鄰里關係極好,個個人都可以喺屋企騎樓同對面屋或樓下街坊打招呼或聊天。晚黑食完飯啲大人又可以落樓下榕樹下同班街坊聊天乘涼,細路又可以到處跑,好安全呀,無車無壞人,住地下的街坊都習慣日間中門大開。 各街坊都來自五湖四海,平日都守望相助,仲好多潮洲人住添!實在有太多太多的回憶,好懷念以前的日子,依家都無可能發生喺香港,分分鐘住咗十年都唔知隔離樓姓乜。 如果有人發起一個懷念西環七台的俱樂部來個集體回憶就好啦,話唔定可以認返細個啲朋友仔
* 豬腸粉和雞蛋仔都是盈盈小時候最最滋味的回憶。誠如你說的,腸粉檔主(加多近街與卑路乍街交界那個推車仔的豬腸粉佬) 記性超好,而且對客人的喜好也十分清楚,晚上最美好的宵夜莫過於此,而且他一點都不介意自備雞蛋給他。盈盈家的人都愛煎得香脆的腸粉,檔主知道爸爸大人不介意等,也樂意煎久一點以配合爸爸大人。據爸爸大人所說,他住在木屋區,但腸粉檔的收入使他是好幾間物業的業主,真真正正是不為人知的富翁,也許為了回饋街坊,他仍是早晚兩次於街頭擺檔,直至離世
至於雞蛋仔檔主,媽媽大人跟他熟稔,他雞蛋仔美味的秘訣,在於牛油份量比其他的重,而且是用攪拌器而非人手攪拌漿液,不過他應該是用石油氣來烤雞蛋仔,因為火力猛,烤出來的雞蛋仔才會外脆內軟。有一件事可能你不知道,他只有在夏天在西環賣雞蛋仔,因為他跟媽媽大人說過,冬天的時候他是在香港仔賣糯米飯的,意想不到吧
* 賣鹵味的矮仔佬 . 矮仔佬很可能是吉席街和爹核士街交界那間老掉大牙的士多的老板... 那士多叫"德記"用他名字命名。 他的鹵味(不是佢老味)因不加添色素,魷魚鬚及墨魚沒有加上紅色素, 魷魚 鬚比較 韌是小時不時常幫襯他的主要原因。 仲有個金陵戲院門口賣庶既跛手佬(細個時咁叫絕無不敬之意)!雞蛋仔就係和合街口當鋪門口有得賣,夜晚當鋪門口就賣雲吞麵,真係好好食架! 仲有一檔推車賣東風螺和炒蜆, 又有一檔推車賣燴蕃薯, 另外在果欄對面金源燒味出面有一檔推車賣的車仔麵, 我食那時五亳一味餸, 然後在街邊坐橙仔食麵, 加上棘油,好味. 在加惠民道口有一間麵包店叫好像叫新生命,唔知你記唔記得呢?
* 我小時候就住係羲皇台,記得在山市街和卑路乍街交界有很多小販:賣魚蛋, 涼粉冰檔 (果陣睇住佢地才開始在那裏擺檔,直至去年仲見到他們兩公婆在,好像賣雞蛋仔. 想想都有30幾年了). 近聯威新樓有間叫高士打餅店有美味的熱狗賣
* 唔知有否記得以前近渣打銀行那裡,有個婆婆買腸粉,多數晚上先開檔,她做了好多年了,5,6年前她還有開檔,不過有個男子幫手的,但近年已經沒見她了,小時候爸爸放夜班回家都會買來給我和嫲嫲做夜宵
* 煎豬腸加鷄蛋,甜醬,再加多芝麻! 好好食,現西環沒有人賣! 以前上小學時路經域多利道口 (即亞洲士多至梁松記) 門外都很多小食檔, 我記得有一檔是賣猪骨粥,炒麵,還有糖葱餅 (一排白色通心的糖及有溥皮包着). "賣鹵味的矮仔佬", 他拿着小刀切切, 刀法很快! 以前士美菲路近厚和街, 有檔牛什檔超正! 以前是街市, 人又多站立來吃, 你會被人迫來迫去
* 我小時候返山道官小時在天橋底也吃過一檔令我難忘的糯米飯,那位嬸嬸隨了賣糯米飯之外仲買炒米粉及炒麵,學你話齋可能係加左豬油特別好味吧…個嬸嬸仲會落豬油渣添啊,正到痺. 另一網友回應: 山道的那檔糯米飯我也曾光顧過, 齋飯中有蝦米碎及蔥粒, 亦可另外加餸, 每款好像要加五毫, 選擇包括菜甫粒, 豬油渣粒, 花生, 蛋絲等. 現在回想起來, 它美味的原因應該是有溝粘米及撈豬油, 家母曾經試做給我吃, 但我只覺得很黏口, 不太好吃
* 缽仔糕呀姐後期喺美菲閣百佳隔離間涼茶鋪門口擺檔, 大約到 2002-2003 年左右就唔見佢啦,之後涼茶鋪亦倒閉,便再冇人提啦~~~~好開心你提起缽仔糕,我由小食到大~~~~!!!我記得佢有一仔一女, 後期讀中學會著住校服幫手睇舖,可能佢而家享兒女福啦~ 另一網友回應: 我都記得呢個缽仔糕阿姐, 阿媽個時同佢好熟, 好佩服從前嘅人辛辛苦苦一蚊一毫咁養起一頭家
* 我小時候 (大概出世到8歲左右) 都是住在摩星嶺, 爸爸說地址應該叫做芽菜坑村 (我也不確定....), 但記得小學乘保母車時, 會在加惠民道警察宿舍下車, 穿過宿舍, 向上行, 就是我們村了! 雖說是在山上, 但是有些石屎路及梯級, 而且大家都是獨立一戶一戶的, 有各自空間, 屋與屋之間並不密密麻麻.... 那時候, 我常與我的狗狗及鄰居到另一邊玩捉迷藏, 另一邊有很多磚屋, 總覺得住在裡頭的人應該會很有錢...哈哈! 我們村大概於92-94年左右被政府回收清拆, 十幾戶的居民也被安排上公屋..... 真的懷念小時候的日子
* 我幼稚園是讀摩星嶺的潔心幼稚園 , 唔知聖嘉祿小學的位置算唔算摩星嶺? 講起潔心幼稚園, 還記得bb班在樓上, 中, 高班在低下, 對面有間被稱作鬼屋的荒廢了的屋子, 還有另一邊, 看到一戶人家養狗的, 一些同學仔隔著鐵絲網逗狗玩. 潔心幼稚園有新舊之分。 【新】潔心幼稚園改為慈星閣仁愛服務中心, 【舊】潔心幼稚園樓房仍在
* 石塘咀仲好多野可以講架!有金豪酒樓,金陵戲院,南方國貨,火井既神功戲,太平戲院,太平對面嘅公廁仲有熱水涼沖架,等等!仲記得第一套戲都係喺太平睇 (月光寶盒,早場前座) 後來都做個好多大片,好似半斤八兩呀, 李小龍啲戲呀!真系好懷念昔日兒時嘅事!往事只能回味!
* 我依稀記得正街第三街大排檔吃云吞麵是坐在檔口的長凳的小凳上吃, 高街有牛什河, 魚旦河. 附近有咀香園麵包, 一堆一堆小朋友在等出爐, 毫半子有兩個, 好像3毫子一碗麵. 在常豐里有一牛肉叔叔, 用兩枝鐵不停地打牛肉,一粒一粒的牛肉圓就浮在木盤上, 加點冬菜, 芹菜牛肉湯, 又香又彈牙, 每次媽媽總是待叔叔完成後就叫我手提外賣壺買回家, 叔叔總是每一次多給我一粒 ,那時祗記憶叔叔手擘很粗大, 牛圓嬸嬸細細粒, 大起肚子坐在木盤上放牛圓. 我還記得牛圓嬸嬸常對我說,能有一個女兒像你就好,皮膚白白好像紅蘋果,所以祗有他們叫我蘋果妹
* 我最記得係正街多男(酒樓), 惠康門口的燒賣男和跌打師傅趙醒楠. 以前投拄站已成了大家樂, 細個時在門口涼冷氣等阿媽買六合彩.
* 我的學校就係石塘咀煤氣鼓上面, 太平戲院對面係學校嘅跳遠沙池, 小六時曾跟一個最老友嘅同學仔係中環中國街買硫磺硝石, 喺個沙池搵個菲林筒整炸彈,當然失敗, 不過無炸死, 否則無今日係度吱吱咗咗. 果陣時我校嘅師兄都唔簡單, 好多時候都會係水街打下交, 水街有幾檔賣玩具,果陣時, 冇錢,放學走去"睇"!!! 大排檔又係,! 睇住其他同學仔嘆, 口水一面流, 得個"睇"字, 諗番都"幾過癮". 家陣水街完全冇咗小時嘅場景, 搵唔到的咁多嘅痕跡!!! 旭明街都冇咗㖭!
* 以前住戰前唐樓,很窮,家家戶戶都燒柴,柴來原是地盤拾回來,啲木有時给地盤漬水弄濕,我地用柴力劈好,等太陽晒乾先可以燒,通常家家家戶戶都把柴放在樓下大街或騎樓晒,當驟雨來臨便叫大眾收衫收柴。我兒時住地方就像灣仔<藍屋>的格局! 還有,當時無廁所<倒夜香>, 沖涼同煮飯都在同一地方, 一屋三戶人家要等沖涼就有排等, 媽媽好鍾意煮完飯,當柴變成炭時就<煨魷魚>食, 但冬天熱水沖涼就會好暖。 記得呀哥出街玩到連食飯都無返屋企,呀媽用條大柴嚟打呀哥
以前生火煮食用報纸的, 家姐貪方便用小量食油起火, 媽駡個不停,易生火警。 生火好考功夫, 一不小心整屋煙霧迷漫, 咳到眼水流哂 。 劈柴會<慘>刺, 啲木有釘先要拔起啦! 好易損手,最慘回南天,煮食油煙上升屋頂,結成油屎,回南天便會滴下來,入廚房要用報纸摺帽帶上先可入內,我地會稱呼<煙屎佬開工>又滴下來了
唐樓有14幢,分開兩邊互對,中間有大空地,有人養雞,我地住二樓,在騎樓望落街睇住雞生蛋,即沖落樓拾蛋,當然雞主唔知啦 。小孩時很開心到空地跳象根繩、跳飛機、彈波子、拍公仔纸、红綠燈、何濟公等....多不可數。除此之外好有節日氣纷.....七月、中秋、新年、夏天落街瞓帆布牀看星
* 小時候穿木拖鞋 (可以自已選拖鞋底), 叔叔會即時用釘子蓋上一片膠拖鞋面, 家用炭爐算是小康之家 , 炭爐底媽媽會放上一兩個蕃薯, 一個月會開油鑊炸肥豬肉, 豬肉烤乾後,就是現在再重現的豬油渣, 我最近試食,一點也不是兒時吃的感覺, 很失望... 一年才有機會買新衣, 以前物資並不豐富, 但小朋友之友誼卻今非昔比. 鄰居是燒柴的, 他們不知是人家交來還是自己上山取來, 小時候總是看到哥哥們在空地上砍柴, 好像西部牛仔片一樣, 用柴刀破開, 遍地布滿曬乾, 一天陰就聽見鄰居大叫落雨收柴. 記得以前細個時見到差不多同年的小孩在街邊賣字花
* 有無人記得有條己消失的小街名 "其昌街", 在"爹核士街" 近聯邦新樓的一條街, 約在六十年初期消失了. 另一網友回應: 其昌街係其昌洋行貨倉嘅一條短街, 冇咗咯! 即係均益街係均益倉自己嘅短街一樣. 其昌洋行當年係香港幾大名洋行之一, 家陣唔知仲有冇喺度?
* 我係華富邨第一批職員, 我調去時臨時辦事處係西環邨, 初到華富時,還是地盤, 果陣時, 過癮咯, 朝早走落下華樂樓下面嘅海灘游水, 收工後去瀑布下面"錯"泥猛", 開村時,好多人搬咗入去因為各種原因搬番走!!! 華富邨第一間舖南山麫包店, 兩個妹妹都很友善, 華富酒樓一開始便好旺, 因為建築工人眾多, 而街市的肉食公司係姓黎嘅兄弟開嘅, 刹那間, 三十多四十年了, 跟著去了瑪麗醫院工作, 係沙宣道,午飯時走去牛欄同啲牛傾偈, 唔到你唔信, 啲牛認人嘅, 有同事就係薄扶林邨居民, 好多時都去打麻雀, 有時走去薄扶林水塘發"淆豆" 直至夜校中學考到會考,離開政府為止
* 屠房成日都好似好深鎖咁. 我細個住在觀龍樓時經常在長樓梯上望過去, 好想看下裡面係點架, 但當時一無所獲啦. 至於那在黃昏4時多就會傳來好臭味的焚化爐. 我在呂明才讀下午班時真的聞唔少. 當我離開了西環之後, 都會偶爾回去回味一番
* 我係木箱婆個孫,哈哈,你有冇行過入嚟呀!你住的後面,巷仔入面呀。我家做木箱,工場放好多木箱木板果度。我係要巷仔行入去中間, 海皮果邊都得. 嘩,原來我地近在咫尺,現在才知。 咦,咁你係邊個,你應該見過我細個喎,哈哈。 你係在士多辦館樓上,豬油廠樓上,理髮樓上,周彪國術館。 士多辦館,我買一毫子一粒糖, 廿幾年三十年啦,好大個玻璃樽,好多糖呀! 佢個新抱讚我乖女,次次比多. 【 往事並不如煙 】 老倌劉克宣,都响西豪拍過戲,拿住雀籠,談笑風生。 果陣時好轟動㗎,西環有拍戲睇。 陳李濟旁邊有倆公婆開檔買印章, 响飛髮佬門口側。 飛髮佬現還响度 飛髮。 我屋企拆晒囉,五街之中我們幢樓最大㗎, 一層一間,我家有五間房兩個廳。 嘩,我見到我家天棚呀。 我們是街坊。 食過 西 環 碗仔翅 ,廿幾年前 果個 郵局門口,哈哈
* 我記得好細個時, 阿媽帶我去多男買蛋糕仔, 以前食過最好味嘅蛋糕仔就係多男蛋糕仔, 好似個心型咁嘅,上面烤到啡色, 甜啲濕潤啲, 下面係牛油黃色,乾身啲 ... 回憶係好味啲. 健文街前好多嘢食囉~~煎腸粉 [加沙爹魷魚]、美味糯米飯加豬油加豉油沖花再加條潤腸同金銀潤添、冬天食完去返學滿足又飽暖、真係正 !!!
* 我童年住在厚和街華僑子弟學校旁, 以前厚和街多熱鬧! 因它是街市,人來人往, 現街市搬走了, 現變為SOHO食街. 華僑學校的舊址變為厚和街的地標, 應該是厚和街最舊的房子, 現翻新了, 以前所有附近的唐樓一拆而清! 而我手上一張厚和街的舊照都沒有, 可能搬家時失掉,真可惜!! 現只能回憶到以前街上密密麻麻的菜檔, 魚檔, 雜貨檔,水果檔, 燒臘檔還有玩具檔叫"權記". 印像還有一檔賣泥猛粥的很好食. 現只能靠腦子里的殘影描述出來,光陰失去便永不復還! 也不能用金錢買回來! 我跟我十五歲的女的童年比較, 我感覺得自豪, 因那時沒什麼零用錢的, 開心是要自己去找的, 跑上山捉"金絲貓", 去"沙山"玩 (現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位置,)
我現在住在西環, 真是對這地方很有感情, 西環是富有歴史性, 早期有貨運碼頭, 米倉, 魚欄, 菜欄, 屠房...,童年時在吉直街海旁看見很多苦力把在貨船上的大米, 一包一包搬到米倉里, 我現住的地方以前也是米倉, 說到陳李濟藥廠外的雲吞麵! 真是很好味!! 加一點橙紅色辣椒醬,更和味! 好像叫"單眼佬雲吞麵", 現連卑路乍街的松記麵店也結業,真可惜
* 五十年代,重未有"茶餐廳",只有咖啡店或冰室, 伙記睇數話 : 開嚟"拎你頂帽", 即係食一位早餐, 價目係$1.60全套, 老闆做收銀員, 聽到無名火起, 成日呌"拎起頂綠帽", 唯有加價一毫,就係(蚊禮拜)啦!! 各位顧客記住唔好飲"滾水雞蛋", 伙記會大叫:"一個和尚跳井呀" !!現代叫凍啡做「雪車」。 以前飲完茶,去櫃位埋單時,可能聽到伙記大叫:「開離蚊乸住,跟住又係,再離大姑娘沖涼!」 , 即是當時有三個客連續埋單,分別是1.5元及1.5元,第三個是六元 (淥雞) 也
* 70-80年代啲茶樓同酒樓, 興用女仔賣點心, 約13-15歲(叫做點心妹), 佢哋叫點心名稱{笑話}; 例如; 豉油王燒賣[事頭婆訓教], 魚翅飽[唔似貓], 鮮蝦醎水角[先生醎水腳], 跟後果個叫腸粉[兩份], 嘻嘻哈哈!!!!!因用大蒸籠莊食物賣(圓形),似呔盆, 所以叫 .[揸大巴士] , 一碟一碟咁奉送出來, 所以叫 [賀壽]!!!!!!
* 北街以前仲係街市既時候,每天送完個仔返學就會行去北街買餸! 好記得佢, 賣鯇魚個大隻佬,佢啲鯇魚特別大特別靚囉!同賣雞既小販,好nice架!大隻佬搬左上新街市,我都有幫襯佢,後期這幾年見唔到佢開檔啦! 聽到啲小道消息話佢因財務問題,已經自殺身亡,你話人幾化呢!
* [約1960年代位於石塘咀的晉成街.....整條街道亦因興建石塘咀街市而消失]. 其實在晉成街消失後, 那幅地有一段長時間係林時公園. 我記得以前在公園內, 和區內同年歲的人踼足球. 而那裏不是平地, 公園的鐵網又不是很高, 所以時常都把足球, 踼到馬路上或對面的店舖~! 試過一次踼到馬路上, 足球被車輛踩爆~! 也試過無真皮足球踼, 大家就用$3買一個, 空心硬膠波 (又稱西瓜波)踼. 後來得知聖類斯中學, 每逢星期日都會開放足球場使用, 我們就去了聖類斯中學踼, 而要在聖類斯活動, 都必要需參加讀聖經的, 讀完聖經就會到抽獎時間, $0.5買一張抽獎券, 每逢有單車或好玩具做大獎, 所有人都會買多張抽獎券抽~! 我記得我個朋友就抽中過, 單車和大大盒模型~
[水街與皇后大道西交界處的地下公廁], 應該係80年代後期才清拆~! 因為我以前在水街近公廁的地方, 在一間金漁店舖, 購買我第一個漁缸的. 我記得我有下去公廁小方便過~!
* 爹核士街公廁對面有一間樂育小學暨幼稚園,我曾在此念書,對許校長的諄諄教誨,至今未忘! 另大家可否記得在公廁旁曾出現過一間由黑布搭成的賭檔,回想當日的荒謬,真使人有人間何世之慨!
* 香香餅家兩旁有很多小山寨廠是啤膠花和膠公仔的,街口有兩大排檔賣咖啡茶多士,希望這裡有人會知道我想到的一個地方就是路口的樓房曾經有一間寄宿學校叫松鶴,是嗎? 牛房,每天早上返學時都會看見那些被拖著去屠宰的牛群,發出嗚嗚的哀鳴聲音,記憶深刻
* 我家住西環石塘咀. 記得細路仔的時代, 大廈對面還是一間舊式的士多, 同 李寶龍路的舊士多, 舖面樣貌很相似~! 不過頭頂還掛上[西瓜波]和其他玩具. 那時的可樂, 還有1公升玻璃樽裝, 個蓋是以金屬製做. 而細樽玻璃樽可樂, 是放在冰水櫃內雪凍, 玻璃樽加冰水櫃的可樂, 係最冰凍和最好飲的~! 而對面行人路的鐵攔, 還是你張蒲非路相中那種. 我時常都跳攔過對面士多瀏覽玩具 (齋睇無錢買). 有時有零用錢, 也會買雪條食(孖條或穿梭機)~! 細路仔的時代, 生活比較簡單和開心~
* 泳池的前身應該是士美菲路牛欄,佔地面積比泳池還要大。 每天早上除了用牛車送去屠房屠宰外, 中午還有時乾脆用兩個牛欄員工一前一後的拉三或四條牛踱步由士美菲路,Belcher Street去加惠文道的屠房。 那時士美菲路口是紅匣玩具廠, 養了很多工人, 所以中午時經常人牛爭路,很攪笑。 是70年代的事了, 人生就是如此, 小時候在西環有豬場, 牛房, 雞場, 菜欄,香港實業(metal), 泳池,現嘉輝花園前身煤氣豉, 小時候西環尾做假髮小型工場, 還有濃濃人情味 , 時代巨輪不停在剪除一切! 那時還是小時候, 不覺間我們已變成懷舊的一群眾
* 西環真的是一個值得懷念的地方, 蒲飛路口向觀龍樓真的有不少木屋, 兒時進去過, 山邊還有祖墓, 何氏家族的墓地, 成為我們的兒童樂園, 真的已面目全非! 還有一班小時候的朋友仔! 不知仍在否?
* 一年到晚的大時大節,舖頭都依足傳統慶賀,清明去掃幕,端午節去看賽龍舟,七月十四燒街衣,八月十五吃月餅,重九去登高,又去掃幕。我全部都 有參與, 經過幾年的經歷,我已學了傳統,成了半個八股佬。雖然時代在變,我仍然樂於回味往事
最樂於回憶的,正是新年的大日子,舖頭在十二月十六做了「尾禡」,就開始收拾,趕貨的就趕,結賬的就結,過了一星期,又要「謝灶」,所謂<官三民四>,人人都想做官,所以大多家庭都選擇年廿三「謝灶」。那日開始,理髮店就加價 50% 至雙倍。再過幾天,太子就會拿著賬簿,帶著我們幾個小的去紙行 ( 供應商 ) ,去鑄字廠 ( 也是供應商 ) 等店舖做年結。付欵時,他就把我們推出來,並教我們伸手向供應商討<炮金>,那相當於今天的回佣了。我們知道,我們當時都只是在演戲,最後的「炮金」都沒 有落入演員的袋裡
年卅晚開始,舖頭一連休息四天,伙頭在早上已開始準備團年飯,這是一餐很重要的飯,也是最齊人的,就算要返鄉下的師父,也得先吃完這餐,才能起行。通常在吃飯時,街上已開始有人放爆竹,(其實太子的炮金應該是給我們放爆竹的,可惜.....),此後一直到過了年初二才靜下來
雖然舖頭關上門,但在這幾天却比平日更忙更旺,因為以往在這裡「出入」的伙記都會回來拜年,有些更帶著家眷回來。沒㩗攜眷回來的,都是借拜年為名,賭錢為實,圍在舖內長期開局,賭足三日三夜。那時的我,很少出街,因為我要做「收租公」,大發「利是財」,當時五毫子的利是已算是「大封」了
年初二的早上就是「開年」,應該算是「頭禡」,中午的一餐又是大魚大肉,伙記吃飽了,要趕下場的就走,要賭的繼續賭,伙頭就夠忙了。 如此這般就過了年
網友補充: 本地人也是十六做禡的,初一、十五是齋期,初二、十六是葷期。以前有句話,「初一、十五伙頭粥,初二、十六事頭肉」。以前我在舖頭時,逢初一、十五早上,伙頭都煲了大煲粥給師父吃,又裝香給地主。逢到了初二、十六晚飯,就有雞有燒肉加餸。我事頭是廣州人,所以我相信不分潮州、廣州,做禡都是在每月的初二、同十六。 四,五十年代廣東人的鋪頭初二,十六做禡就時常見到大扇雞, 牛白腩和豬肉湯, 扇雞就是閹了的公雞, 童年時常在街頭見到閹雞, 用網將雞網住, 用些(燒酒)迷暈就閹, 很快就做完, 用酒搽搽傷口, 便放牠入雞籠, 可能傷口細, 很快就無事, 劏雞劏魚都是殘忍, 但一直都是無人管的, 後來有人建議先將魚扑暈才劏, 但魚是否已完全昏迷, 誰曉得, 日前有人做手術, 病人未完全麻醉便劏, 同劏魚無乜分別. 至於謝灶,古語說「官三、民四,發瘋五、疍家六」,言內之意,廿三、廿四、除了廿五,就算廿六都有不同的人謝灶,過了廿六,灶君老爺就返天庭述職了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