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兒能休息在園中,心靈必得享安慰。
或許每一個人心底裡也有一個秘密的花園,花園內可能藏著很多鮮為人知的秘密,有快樂的回憶,也有傷痛的經歷,亦有冰封已久的情感。日常的生活遭遇,偶然會牽動花園中的一事一物,為我們帶來不同的情緒,是喜是悲,是苦是樂,如人喝水,冷暖自知,委實不容易與他人分享,就是別人產生了共鳴也不過是他們明白了故事的經歷,然後給予我們適度的安慰而已,最後留在園中獨處的還是自己一人。
毫無疑問,獨立自處是一門藝術,對很多人兒來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它如同提著鏡子看自己一樣,好的、醜的無所遁形,一概看得清清楚楚。正因如此,「獨處」也被城市人形容為痛苦的經驗。很多人誤解「獨處」就是遠離繁囂,不問世情,安靜下來的生活。事實上,就叮噹的個人經驗來看,「獨處」的生活可以非常豐富,因為獨處中,她的感官變得敏銳,從前無法感受的事物,如今一一看見了。同樣,「獨處」的生活豐潤了叮噹的人生,啟廸了她如何與周邊的大自然結連與交流。這一種因「獨處」而來的力量改寫了叮噹與自己建立親密關係之餘,也學會愛惜和敬重別人。
人們常常看待與別人「相處」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很多人會認為不擅交際是一種遺憾,然而不耐孤寂可能是人生裡更嚴重的缺陷。因此叮噹特別節錄了涂茂興先生在「感悟人生」中的分享,文章很有意思,她除了借文字來勉勵自己之外,也期盼其他正在「獨處」中掙扎的朋友也會透過他的文字得著點點的啟示。
「獨處是一種能力,並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具備這一種能力並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而在於安於寂寞並使之具有生產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於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這時候,我們獨自面對自己和上帝,開始了與自己的心靈以及與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對話。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和別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典,那是閒聊和討論;唯有自己沉浸於古往今來大師們的傑作之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和別人一起遊山玩水,那只是旅遊;唯有自己獨自面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時,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獨處的愛好與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只是無論他怎麼樂於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來,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當然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了。
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世上正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最怕的就是獨處,讓他們和自己呆一會兒,對於他們簡直是一種酷刑。只要閒了下來,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消遣。他們的日子表面上過得十分熱鬧,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極其空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法避免面對面看見自己。對此我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連他們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頂沒有意思的,再無聊的消遣也比這有趣得多。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沒有了自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