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一個 Prologue, 網誌的標題沒有錯字,我只是借用近期的潮語"入饌"而已.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覺,近年來香港的公眾人物,以致傳媒都充斥着很多無意義的口頭禪,這些助語詞乍聽起來無傷大雅,甚至頗能豐富內容,但聽的頻率越高,便越覺得不妥. 不妥的地方在於此等詞彙邏輯錯誤和紊亂,意謂在那特定情況下根本不應該用這個詞語,其效果是會讓人覺得不合理, 感到不舒服. 也許你會認為我吹毛求疵, 矯枉過正,香港的官方文字和發言越來越西化,已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英文文法邏輯結構性較強, 用於官方文稿並無不可,問題在於囫圇吞棗,公眾人物和發言人很多時候想也不想便以某些特定(很多時候是英語中譯)的詞彙來入稿, 從不深究其真正意思, 以為可藉此增強説詞和說服力,可惜效果卻適得其反,讓人感到突兀,不自然,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覺. 下面幾個是我個人覺得最莫名其妙, 俗語説是"梗耳"的例子,且看你的感覺如何.
(1) 大家都知道/眾所周知
這是我最反感的助語詞, 但不知何解很多公眾人物在演辭或者解說一些政策時開首都會先來這一句, 也許他們覺得這個說法會拉近聽眾/受眾的距離,讓群眾以為他們是參與者,持份者; 但簡單的邏輯告訴我說, "大家","眾"涵蓋了每一個人(包括在場以及不在場的人),但發言者能肯定他/她所言及的事情真的每個人都知道,了解,明白嗎? 可笑的是有時候發言者所指的是可能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 譬如荃灣區搬遷小巴站,或者大嶼山應否開放自駕遊地區等事務, 這些事情我可能連聽都未聽過, 更遑論清楚箇中的來龍去脈,怎麼忽然成了發言人口中已"知道"的大家, 或者"周知"的 "眾"? 我明白當前的公衆人物要面對太多互為因果的社會情況,發言的周延既廣, 很難字字晶瑩, 句句珠璣,然而基本的法道仍是要守的,那便是 "請不要隨便將唔關事嘅我拉落水",說得嚴重一點那是有被霸王硬上弓的感覺. 請記著, 大家是一個全民衆數,不是隨便可以用的.
(2) 唔排除
唔排除這個語彙相信直譯自英文 "cannot rule out",我記得最初聽到 "唔排除" 這個語彙是警方發言人在發佈案件進展時的用語, 其意思是經過初步調查後對案件作初步的分類,如 "唔排除本案涉及他殺",或者"唔排除有故意放火的可能性",於是我的認知是 , 用唔排除這個語彙必須經過嚴密的調查和分析,方可作初階段的推論. 惟幾經異化後,"唔排除" 這個術語你都可在不同場合,聽到不同身份的人如念口簧般說出來,財經評論員會說 "唔排除美國今年內會加息兩次",政客會說 " 唔排除某某會參選特首",我覺得奇怪的是,既然有唔排除,那必定會有排除,那誰來排除和唔排除呢(一笑)? 我其實想說的是,我很討厭如此冷冰冰,不經大腦的說法,你若 "唔排除某個可能性", 是否已經做過很嚴謹的分析和調查? 唔排除其實只是帶鋼盔行騎樓底的講法,一旦預測失敗,那講者便可以說, "我只是不排除這個可能性, 沒有說它一定會發生/不會發生呀". 修辭學告訴我們說,此等雙否定,即"唔" 加 "排除"等於某程度上的肯定,是一種很令人煩厭的說法. 其實講者可以用較為人性化的說法,如有可能,有機會,有有跡象顯示等等,一個正面的用詞,永遠優於反面的用詞,尤其是"排除"這些很科學/數學上的技術用語.
(3) 分享
分享本來是個很溫馨的詞語,我的理解是用於把自己開心和興奮的事情告訴人家,讓別人也可以感染到自己的快樂. 童年時看到這個詞語,便會聯想到送朋友禮物,或者寫信給同學,暢談旅遊趣事,樂事等. 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是否因為政治正確的關係,分享這個詞語竟成爲訴苦說難的動詞; 某人身患癌症,訴說治療時所受的痛苦,報導會説 "病者 分享抗癌歷程",這真有點黑色幽默的況味了. 我相信病者一點也不享受被病魔折磨的苦痛,讀者看後亦只會同情,無論如何也不會享受去閱讀人家被癌病熬煎的經驗,起碼在心理上不會產生任何愉悅的反應罷,這個"享"字真不知從何說起. 個人而言,我只覺得 "享"是對苦難者的不敬,無助於安撫正在受苦的人,甚至有點火上加油的反效果. 其實簡簡單單的 "病者縷述/談論其抗癌過程"便可,若要感性一點, 可以說 "病者詳述其抗癌的艱苦歷程". 上面任何一種說法,相信都會比 "分享"更貼近患者/讀者的心情吧.
說起用詞不當, 近日有個健康食品的廣告,其用詞也真讓我摸不着頭腦; 螢幕上扮演病人的演員說,"患上頑症也可以很幸福",聽後我覺得很奇怪,撰稿人有沒有想過,没有患上頑症的病人會幸福的,他們其中最幸運的只會康復,但從患病到康復要經過漫長的療程,怎樣看也說不上是幸福吧. 我相信病者看到這個廣告真會啼笑皆非,甚而憤懣, 我不懂廣告撰稿,但直接一點說 "舒緩病情,增強體力" ????就可以嗎? 再技巧一點的可以說, "患上頑症唔使擔憂, XXX可以幫到你, 因為佢可以如何如何 ", 也許吸晴力沒那麼強,但絕對不會引起不良反應以致反感罷
.
囉囉嗦嗦的談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闡明一點,公眾人物說話/傳媒稿件都是溝通的一種,其首要的任務是讓人清楚,舒服,準確無誤地接收到你要表達的信息 (聯儲局的聲明例外,一笑). 那末,在發言/發稿前,請審視一下稿件,肯定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起碼不要人云亦云, 語病連篇了.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