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天涯皓叟 (下稱"皓叟兄") 瀏覽過區區的 "那些不是離我們太遠的事" 網誌後,掀起感觸,給我發了封頗長的電郵,訴說其頗不平凡的人生. 皓叟兄既以電郵形式回覆在下,想必是不想將其平生公諸天下,有見及此,我不打算此發表此篇電郵. 皓叟兄在縷述其跌宕人生之餘,亦旁及他的觀點及看法,尤其是對於近年人心不古,社會環境大變(如恐襲頻仍, 極端政治組織及人物抬頭) 甚爲擔憂, 其結論是對現今世界的未來走向頗為悲觀. 閱畢後思潮起伏,本想以電郵回覆,惟考慮再三,仍決定將其中幾個重點抽出來,以網誌形式回答,順道拋磚引玉,正好收集各方君子的意見,誠為一舉兩得之便也. 皓叟兄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現今社會不獎勵,或者保護勤儉, 努力工作的人?如此下來,這世界還需要傳統上的堅守工作崗位,或者安於現狀(在他眼中是傳承和穩定社會基石)的人? 皓叟兄説得對,這年頭, 消失得最迅速和最徹底的,莫過於勤儉可以致富,起碼可以達致小康的傳統觀念. 六七十年代不缺只要是死慳死抵,不怕吃苦,便會有機會出頭,甚至可以累積到一定數量的財富的個案. 八十年代我剛出身到社會做事時,仍不時聽到老媽子買完餸返來說; 街市某某賣菜婆/賣魚佬買咗樓. 那年頭買樓對一般人 (包括藍領和小販) 來說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事,只要肯捱,不亂花錢 (絶對不能去日本旅行,一笑), 狠狠地儲他三, 五, 七年錢,應可以夠錢付首期,然後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只要隨着通脹增長,負擔亦會隨之而慢慢減輕,再過幾年儲夠錢, 一次過將貸款餘額清還, 即便無債一身輕. 我們的父輩很怕欠債, 覺得揹債心裏很不踏實, 有能力一定要還清債務, 讓銀行的資產呈現藍字內心才感到安穩. 還記得嗎?那時候講的是勤儉可以興家,那是社會的集體信念; 恒生銀行那首唱到街知巷聞的廣告歌 "小莫小於水滴, 匯成大海汪洋 , 細莫細於沙粒, 聚成大地四方"所宣揚的正是這個理念. 即使九十年代的匯豐廣告,賣的除了溫情外,仍然不改儲蓄可至安心的道理. 我最深印象的其中一輯廣告,是兩位老人家打開存摺,頃刻間萬度金光從存摺內射出來,這個廣告要傳遞的訊息簡單直接,你所儲存在銀行裏面的錢讓你感到安心愉快,但今天誰還會跟你談儲蓄呢?套用一句俗語, "講出嚟都被人笑". 今日電視最多的廣告是慫恿你借錢的財務公司, "幫你清咗啲咭數又可以放心消費", 今天的主調已從儲蓄, 謹愼理財變爲"先使未來錢", 為何如此? 下文再詳述. 今時今日,銀行的利息似有若無, 金融風暴後, 各國央行爭相放水,使錢越來越不值錢,其效果不就是打劫你口袋裏面的錢? 一般老百姓為了自保,被迫去做各式各樣的投資,手頭寬裕的投資者的首選固然是磚頭 (此所以香港樓價不論經濟環境如何惡劣,仍是高踞不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龐大的資金去買樓,於是乎,炒金,炒股, 買基金成了保值的另類途徑,但這兩三年股市大上大落,有多少人實際能從中獲利,又有多少人輸得焦頭爛額,相信散戶們都心知肚明, 此所以部份無錢/懶得投資的人恣意消費, 反正錢不斷貶值, 早一日花掉它, 比遲一日花掉它更划算, 能借錢消費則更妙, 今年借一百塊, 相等於明年還95塊, 何樂而不為(利息則不在他們考慮之列)? 扯得太遠了,敝文其實旨不在與評論經濟或金融局勢,只是有感於現代人的悲哀; 在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國央行大力推行貨幣寬鬆政策的 "魔掌"下, 勤儉致富的想法依已不切實際,甚至已然死亡, 這是金融新常態所導致的恆常問題,且已成了全球的風土病. 退休人士(若無持有與通脹掛勾的資產如樓宇)拿着的現金每年實際以5至7%的速度縮水, 可謂欲哭無淚,但又能怎麼樣?以日本為例,首相安培晉三剛宣佈其最新的超級放水計劃,打算動用逾二十萬億日元增購資產, 美其名為加碼量寬,其潛台詞為量寬已到極限, 所以要推出量寬2.0版,然而從過往歷史得知, 超低息(日本是負利率)和量寬根本解決不了經濟停滯不前的困局,那末,何時又會來個加碼量寬3.0 , 4.0版? 問題很明顯, 所加印的錢其實只是用來增購資產,包括擴大每年買債數量,以及投資在金融產品 (如ETF)上. 銀行體系内的資金無疑是增多了,但整體經濟仍然疲弱,銀行不敢借錢予中小型商戶,只會投放在金融市場上,其結果是不管放水量有多大,實體經濟得益甚少,而真正得益者是那些懂得, 有能力以OPM(他人的錢)方式在各衍生工具大賺特賺的 Market Maker. 最終的結果?錢流入強者手,造成富者愈富, 貧者愈貧的不公平現象,這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近幾年反建制,反政治正確, 反精英的政治人物風頭越來越盛的主因. 老實說, 誰不想有個穩定而熟悉的政治環境?只是人們在溫水煮蛙的政治生態中活得太久,也越覺得水太沸騰,是時候要跳出這熱鍋了。現在民怨已達致tipping point,不想不願也也得求變,觀乎美國大選,特朗普和桑德斯的崛起,正正是民族主義和貧富懸殊這兩個問題發酵成熟所致, 今次不論誰當總統, 也再不可能迴避這些問題(桑德斯的支持者在民主黨代表大會的哮叫, 希拉莉可以充耳不聞嗎?) 隨之而來是個很理所當然的問題;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我沒有水晶球,沒資格也沒這個能力去回答這個問題,我想信夠膽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那些蛋頭經濟學家,或誇誇其談的政客. 在當前如此縱錯複雜的攻經大氣候下,恐怕神仙也無法解決到多如牛毛的問題,何況是人? 我常在想,從前問題是通往改善環境的大門, 今天問題卻是通往九曲十三彎的迷宮的起點,從前我們揑在手中的是各式各樣的資產,有希望, 有勇氣,也有守望相助的精神,這些武器讓我們披荊斬棘,越過高山越過谷,達至彼岸. 還記得六七年的暴動嗎?那時候人心之惶惶,社會信心之虚怯,較諸今日可謂過之而無不及,但大災過後,政府帶頭檢討問題,尋且在某個程度上承認錯誤,不足,從而推出一系列利民政策,安撫人民,社會逐漸安定下來,進而開展七, 八十年代的黃金歲月. 我無意將當年港英政府的施政和legacy 與今日特區政府作比較, 這樣做很????公平, 有道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當年的港英政府可以實行行政主導, 幹起事來得心應手,社會反彈度甚低,相對於今日凡事政治化,政府推行政策時, 每毎受到立法會和民間團體的制肘,故此兩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想以香港相對上比較簡單的政治環境來闡述以下這個道理; 現今世界不管是社會,政治,抑或是經濟問題已經從可解決, 演變為很棘手以致進化成為今天不可解決的局面. 在解決問題上政府的態度和取向固然重要, 關鍵是,問題結構的複雜性如細胞分裂般增長,以致一早超越了體制手段所能解決的範圍. 我這樣說不是危言聳聽,試問一句,歐美恐襲的問題能解決嗎?歐日經濟呆滯濟不前的問題能解決嗎?全球䁔化的問題能解決嗎? 只要不是鴕鳥, 誰都知道這些問題永遠解決不了, 這些死結除非來一次灌腸式的大清洗,如大衰退,如戰爭,方可徹底改變問題的現狀(我没有説解決問題, 問題是永遠解決????了, 即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剷除了法西斯主義, 卻又引發了東西方的冷戰 ). 所以,結論是,文明世界的藥方,只能把問題拖垮,讓問題越演越烈(民主制度讓政客上場主政四至五年, 換屆後爛㰙子與前執政者無關, 現任執政者則可將問題歸咎前任,總之各????相干, 苦的卻是一般老百姓). 話太離題了, 還是回到為什麼現今社會不獎勵勤儉, 努力工作的人的題目上. 也許該公平一點地說,在現今資訊和科技如此發達的社會,不要說是從事勞力的藍領,即使是管理階層,抑或是專業技術人員如工程師,設計師等, 都將逐漸被越來越聰明的科技如自動生產線,人工智能等替代,於是乎, 不管你是誰, 不論你從事那種行業, 勤勞己不再是你的工作和前境的保障, 這是大氣候使然, 誰也不能怪責誰. 今天"勤"的定義與我們父輩所理解的"勤力"可謂差之千里,今天的勤應該是勤於動腦筋,以敏銳的市場觸覺去發展與現今世界(主要是與互聯網,資訊網絡, 用户消費模式)有關的業務, 這個勤才可望有回報 (其中成功的表表者, 遠有 Bill Gates, 近有Mark Zuckerberg) . 傳統的勤己被淘汰,不管你工作有多努力,多肯吃苦, 只要你没創意, 都只會逐漸沈澱下去. 放眼世界,中產生活質素日漸下流化,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收入被超級量寬蠶食,以至根本追不上真正的通脹,(不要信政府的通脹數字. 與你荷包息息相關的開支如樓價,午膳,子女學費等才反映真正的通脹, 問問自己, 這五, 七年間這些開支增長了多少? 你的工資和收入又增長了多少?). 傳統上他們是最勤奮的一群,在七,八十年代,這班人只要克勤克儉的捱個二,三十年,今天應已上岸,問題是今天的八, 九十後,他們錯過了香港甚或是全球(除了中國)的黃金歲月,其收入難以大幅超越開支, 在高消費的環境大,只得在社會上浮沉,找不到着力點. 此中成因多籮籮,歸根結底仍是金融和經濟結構泡沫化,實體經濟萎縮,虛擬經濟(有時候水份太多) 又不能支撐整體大局所致. 在實體和新經濟(又稱虛擬經濟)未取得平衡之前,我想這個情況應該會繼續,甚至惡化下去. (我想不到新經濟如何能夠提供足夠工作崗位予現有的勞動人口, 那些被淘汰的人如何轉型? 其情况和工業革命後大量工人失業如出一轍. 唯一不同之處是, 那時候科技仍未發達, 很多東西仍未發明, 這些東西如汽車, 雪柜面世後需要大量人手生產, 從而吸納了大量工人, 今天不論民生和商用的"用具"已發展至至極, 加上自動生產線越來越普及, 勞工市場著實不容樂觀). 這是現實,不管你喜歡或接受與否, they are here to stay,但,起碼,我樂於見到新一代的 "勤奮者"(即勤於用腦,敏於洞察時勢)能成功, 這比那些靠政府放水炒賣致富的,讓人服氣得多了.
============================================
感謝 西環的黃金歲月 提供以上資料
西環的黃金歲月的網誌: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