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學書以來,陸陸續續臨過一下。
下面選貼一些。
順便作點註釋。
↑《郗司馬帖》
釋文:
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具,示覆數字。 意譯:
十七日這天信已寫好了,本想請郗司馬帶去,還未啟程,當天就得到您的來信,甚感安慰。要說的的話已都寫在先前的信上了,這裡只簡單寫幾個字作為答覆。
《郗司馬帖》解讀:《郗司馬帖》是《十七帖》叢帖的第一通尺牘,3行,26字。
郗司馬,王羲之妻郗璿幼弟郗曇(字重熙)。
《晉書》卷67「本傳」載:
「簡文帝為撫軍,引為司馬」,故有「郗司馬」之稱。
郗曇之女道茂為王獻之前妻,後獻之與其離婚,娶新安公主。
↑《十七帖》中第一、二通尺牘,《郗司馬帖》及《逸民帖》。
↑《十七帖》叢帖的第二通尺牘,《逸民帖》。
釋文:
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 意譯:
我上次東行,略見當時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隱居當逸民的想法已經很久了,您
(逸民:古代稱節行超逸、避世隱居的人。)
↑《逸民帖》,之二。
釋文:
足下何以等覆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歎,書何能(悉)。 意譯:
您怎麼又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簡直像夢話一般!沒有機緣見面,甚為感歎,書信中何能盡表我的心意。
《逸民帖》解讀: 《逸民帖》是王羲之《十七帖》第二通尺牘。4行,39字,草書。
文意顯見隱逸之志,字勢轉顧多姿。
文中「吾前東粗足作佳觀」一句,應解讀成「我前段時間向東略行(至金庭),構築置辦了一處可心的住所」為宜。
《逸民帖》的書寫時間或晚於355年(永和十一年)。
從「吾為逸民之懷久矣」看,羲之逸民思想其實早在340年(咸康六年)推遷不拜護軍將軍時就流露出來。
文中「吾前東,粗足作佳觀」,當指《晉書》本傳所載「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這事。
《逸民帖》乃於「山水之遊」之後所寫。因與東土人士作為下官後的盡情暢遊不可能是短期行為,應有一二年時間,《逸民帖》書寫時間置於357年(昇平三年)較為合理。
在《逸民帖》中,王羲之申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
由於友人(周撫)來函勸其再次出仕,所以王羲之在覆信中說:
「您怎麼又這樣勸說呢?對我來說,這簡直象聽到夢語一般!」
↑《龍保帖》釋文: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
《龍保帖》解讀: 《龍保帖》為王羲之《十七帖》叢帖第三通尺牘。
草書,3行,20字。是王羲之與朋友互敘親情的一封信札。
《龍保帖》中的「龍保」為王羲之的幼輩。
「甚遲見卿舅可耳」的「遲」,《廣韻》解為「待也」。為期待、盼望之意。與王羲之《瞻近帖》裡的「喜遲不可言」同義。
「至為簡隔」意味疏遠間隔太久。
↑《十七帖》叢帖的第四通尺牘,《絲布衣帖》。
釋文:
今往單衣財一端,示致意。 意譯:茲送上絲布做的單衣一件,聊表一點心意。
《絲布衣帖》解讀: 《絲布衣帖》為《十七帖》叢帖第四通尺牘。
草書,2行,12字。
為王羲之贈送絲布單衣衣料與友人的簡函。
「絲布單衣財一端」中的「財」指財物,多為日常生活必需品。
「端」是量詞,為古代布帛的長度單位。
《絲布衣帖》文意略同《藥草帖》。
《藥草帖》是王羲之徵詢周撫是否需要藥草,若需就來信告知,當會寄去。
《絲布衣帖》則是直接寄送上絲布單衣一件。
「單衣」與「絲布」
「單衣」,晉人見尊者之服,江南人士交際時穿的盛服,又稱為「巾」,僅次於朝服。
羲之所送的衣料為「絲布」,據《鹽鐵論.散不足》謂:
「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
東晉是門閥政治時代,貴族衣絲當不受嚴格的年齡限制。
羲之和他的朋友多是「服食」(煉丹服藥)之人,一旦藥性發,恆熱,冬月猶着單衣。
由於發熱,皮膚毛孔膨脹,着粗服容易擦傷皮膚,為此,須穿質地細膩柔軟的衣料,而且尚寬衣緩帶。
↑《十七帖》叢帖的第六通尺牘,《服食帖》。
釋文:
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 意譯:我煉丹服藥雖久,功效還是不怎麼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來,大概還是差強人意的。您自己保重珍愛為要。
↑《十七帖》叢帖的第六通尺牘,《服食帖》。
釋文:
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
意譯:比起往年來,大概還是差強人意的。您自己保重珍愛為要。寫這封信時,有無限的惆悵。
《服食帖》解讀:法帖之中「吾服食久」的「服食」是指服五石散,始於曹魏的何晏。
「五石」,葛洪所述為「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也」。
《世說新語.言語》載:「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因五石散性大熱,服後要吃冷飯、洗冷水浴,在寒冷處休息,故俗稱寒食散。
此散在漢代是用以治病的,因服後禁忌太多,有併發症狀,因此使用較謹慎。
經何晏提倡,不懂藥理的便作為健身藥,紛紛服用。
「大都比之年時」的「大都」為大概、大抵之意。
文中「可可」意即稍許、輕微。
《右軍書記》錄王羲之雜帖有云:「大都夏冬自可可,春秋輒有患。」用例略同。
↑《十七帖》叢帖的第五通尺牘,《積雪凝寒帖》。
釋文:
計與足下別廿六年,於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後二書,但增歎慨。頃積雪意譯:算算日子,和您分別至今已廿六年了,雖時常有書信往來,卻難以舒解久別思念的情懷。讀您先後寄來的兩封信,只更增加心裡的喟歎和感慨。最近積雪未消
《積雪凝寒帖》解讀:
《積雪凝寒帖》為《十七帖》第五通尺牘。草書,6行,64字。
此信寫於王羲之五十七、八歲許。
收信人是一位闊別二十六年之久的老友,益州刺史周撫。
二人雖時有書函往還,由於山河阻隔,書信聯繫並不便當,故信中說:「希望明年夏秋之際,能夠再得到您的來信。」
這樣的聯繫,當然不解「闊懷」。
「闊懷」即遠懷之意。
↑《十七帖》叢帖的第五通尺牘,《積雪凝寒帖》。
釋文:
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
意譯:最近積雪未消,天氣嚴寒,是五十年來所未曾見的景象。想您近況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間,或能再得到您的來信。
感謝 懷舊堂主 提供以上資料
懷舊堂主 的網誌: http://kfwong2013.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