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月視聽印象(16年8月)比海還深 感想不絕

豁出去漫遊 於 2016-08-22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192

分類:



是的,早在兩個星期前已看完這齣電影,很想快些寫下來,但看後有太感想,千頭萬緒,一時之間也不知如何下筆,上一次可以令我如此多感想的電影是哪一齣?一時之間也想不起了。
是枝裕和、山田洋次、家庭
不知何解,我很遲才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對,我到今天還是沒看過《誰知赤子心》的,第一齣就是去年的《海街女孩日記》,然後才補看《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和《橫山家之味》,再然後就本作,講易入口,當然就是《海》片了,講深刻,感覺上《橫》和《比》又更勝一籌!是枝裕和,就像不少日本導演那樣,作品都很有連貫性,以上四作,都在談論家庭,都在談論血緣,都在談論上一輩對下一輩的期望,連演員也有很多重覆的,比如阿部寬,比如樹林希木,比如真木陽子,當然還有近乎御用的Lily Franky。
他的作品很生活化,但也很細緻,細緻得就像跟片中人一起生活,一起哭與笑那樣,我就是喜愛這種實感。
正是這種家庭的主題和生活化的處理,他的電影總讓人想起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特別是後者,看完《嫲煩家族》再看本片,就對家庭關係有進一步的體會,有趣的是,在《嫲》片當父親的橋爪功,也在《比》片客串,在《嫲》片中橋的妻子對小說班的導師有好感,橋在《比》片中卻成為古典音樂班導師,反而引到師奶起痰,兩者就似遙相呼應。
兩齣電影,無論是悲是喜,都在訴說一件事:家人就是這樣,不可能永遠和諧相處,總會鬥鬥嘴甚至吵起上來,但正如《嫲》片中蒼井空所言,很喜歡這種感覺……正如《比》片中,偶爾與兒子到公園玩耍,偶爾與母親夜中詳談,偶爾與姐姐鬥嘴,那是阿部寬失意人生的心靈歸宿,只是,我們口裏總是不肯承認而已。
電影中,颱風夜的對談佔了很多篇幅,想起來,我也很喜歡在颱風夜的感覺,假如與家人談話,似乎也談得特別深入,外面風大雨大,但「躲」在家中,便很有安全感,這時候,就是家發揮最大功用的時候了。

成表、失望
電影的點題之句,就是「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任何成年人一聽到這句,都難免會有點感觸,看時我也不禁問,我曾經希望自己是哪種人,我記得,曾經想當足球員、導演、編劇、作家,結果統統做不了,我曾經希望自己是個說話風趣,輕易討得人家歡心的人,現實中是剛剛相反。
更可悲的是,我們還要像主角那樣,承受其他人給予我們的期望,而我們失敗了,其實也是令他們失望,正如電影中,父親因為兒子良多(阿部寛飾)獲得小說獎而感到光榮,還四處向人炫耀,我便感同身手,雖然我不爛賭沒欠債,但每次聽到家父誇獎自己,還是覺得無地自容的。





回憶、味道
人,是由回憶所建構出來的,良多本來對家人不太關心,但分開後反而不捨,正如片中母親的家,就是類似香港的公屋,沒有了《海街女孩日記》那種古舊但浪漫的小屋,變了有點狹窄(當然已經心香港公屋好得多)有點亂,但良多回來居住,還是有種熟悉的感覺,就如那個遊樂場,雖然殘舊,但他卻帶着兒子,重溫當年與父親打風時到遊樂場「冒險」的滋味,這就是回憶,而回憶是無敵的。
當然,回憶還包括味道,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總離不開味道,廚房成為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街女孩日記》便最明顯,而在《比海還深》中,第一個鏡頭就是母親在廚房燉煮日式蒟蒻煮,尾端又煮出一大鍋咖哩,幫兒孫暖胃。是的,無論多麼辛苦,多麼不如意,人總是要吃的,吃一口熟悉的味道,就是辛勞的代價吧。

愛情、人生
總覺得《比海還深》的片名好老土,看過電影才知道,那是男主角和母親在颱風夜詳談,突然收音機播放鄧麗君《別離的預感》時,母親便有感而發說:「我從沒愛過任何人比海還深。」
這也是電影的其中一個命題吧,正如男主角的女同事所言:「(女人對待舊情)情況比較似油畫,新的感情只是直接蓋在舊的感情上面,就似新的顏色遮住舊的顏色,不代表舊感情不再存在。」
然而,即使如何有感情,人是要生存的,是要考慮現實的,正如前妻對良多說:「我們來到這個年紀,只有愛情,生存不到。」這就是人生吧,不可以愛情飲水飽,正如電影尾段,男女主角當然沒有復合,但,路還是要走下去的,就如良多的母親,嫁錯了人,一生都在捱苦,但還是笑對人生,喜歡自嘲享受生活。




============================================

感謝 豁出去漫遊 提供以上資料

豁出去漫遊的網誌: http://lamlam0930.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514925

全部攻略 1255

全部回應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