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1、12月視聽印象(16年11月及12月)由書店女孩到校對女孩

豁出去漫遊 於 2016-12-22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189

分類:


 



近期《逃恥》大熱,但我卻更喜歡石原里美的《校對女孩》,而稍早前又看了去年稻森泉的《戰鬥吧!書店女孩》,再加上再早一點看完兼且喜歡得不得了的《重版出來》,哈哈!想來想去,就像出版界女子三部曲,由校對到編輯到零售,一脈相承,這樣去看這幾齣日劇,又增添了一點兒趣味。

我觀看的次序,是先《重》後《書》再到《校》,但播出時序來說,則是先《書》後《重》再到《校》。有趣的是,不知是否故意,在《戰鬥吧!書店女孩》其中一名店員,在《重版出來》也是飾演店員(還升做店長了),有時會想,三齣劇集角色Crossover,不知會有甚麼效果呢?


看完三齣劇,倒想到以下幾點:

1:一本書的靈魂,自然是原作者,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他人的貢獻也不能輕易抹殺,編輯作為統籌兼把關,為原作者提供意見;校對是文字的清道夫,為作者掃出一條康莊大道;書店員工是前線的推銷員,是讓讀者認識新書的門戶。少了他們的付出,無論作者名氣多大,要成為暢銷書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職業、任何崗位,都有其作用。所以我很討厭那些醫生開口埋口說醫生工作是救人,很有意義云云!我很想問:你樓下看更的工作沒有意義嗎?替你整水電的人工作沒有意義嗎?做人,不要自視過高,但同時,也不要妄自菲薄。





2:三齣劇,都講述一名充滿幹勁新人加入後,對原本「生活淡淡似是湖水」的機構,帶來甚麼影響,世代交替意味甚濃,渡邊麻友、黑木華和石原里美是新世代的代表,稻森泉、小田切讓和江口德子大概就是舊世代的人物,不同世代有不同價值觀,擦出火花自是難免。
有些時新世代像鯰魚效應般為老一輩帶來衝擊,這在《校》中最明顯(最後人人都學女主角般出去實地考察了),但有時新世代也會撞板,反過來明白那些行之有年的做法自有一定理由,這在《重》中最顯著。無論新又好舊又好,世事從不是非黑即白的,也絕非像木村的劇集那樣,木村永遠是對其他人永遠是錯,新與舊,不!應說人與人之間,本應是互相學習,而不是一味單向的。只可惜新舊漸行漸遠的香港,有多少人看得懂這道理呢?

3:三齣劇集,都以職場為背景,卻沒有像香港職場劇集那樣(例如《潮流教主》,例如《律政強人》),只有辦公室政治,只有爾虞我詐。三齣劇集,除了《書》之外,幾乎沒有壞人,就算《書》中少數的衰人木下鳳華,也只是人到中年怕失業而自保而已,至於高層出於經濟理由想關閉書店,更只是出於現實考量,而不是存心害人。至於其他兩劇,角色之間縱有衝突(沒有衝突就沒戲了),都只是站在不同立場而有不同的看法而已,沒有對錯更沒有好壞之分。
個人認為,人總是脆弱的,面對危機之時為了自保而作出防衛也是人性的本能,但更多時候,大部分人都只想安安定定做好手頭工作而已,害人其實是一件很累的事,無端白事去陰人其實可能比想像中少,只是大家看得港劇多,總覺得職場也像後宮那樣,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吧!

4:由《書》到《重》,都提出一個令人有點無奈的問題,就是愈來愈少人看書了,出版業漸漸成為夕陽行業了(老實說,我自己也少了買書呢),但那也沒有辦法,大家只有出多一分力,畢竟,即使少了人看書,不等於沒有人看書,只是大家不可以再因循老路,而是要多想一些點子而已。路要何走下去,便得繼續打拚,沒有退路,這就是現實!換個角度看,就像《書》那樣,稻森泉工作的那家書店最終結業,但她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用自己的專長開了一家小書店,只要大家不困坐井中,路其實又可以很闊的。



 

5:一個永恒的問題,大家總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但問題是,人人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那些厭惡性工作誰來做?像《書》中主角,喜歡書又在書店工作自然是好事,但像《校》那樣,女主角朝思夜想就是當潮流雜誌編輯,但最終卻來到「死氣沉沉」兼備受輕視的校對部,她也沒有失去鬥志,而視為對將來發展的準備,就像她所言:為某類書當校對,學識了某些事情,其實也可以是對將來當潮流雜誌編輯有幫助。只是,擁有這種鬥心的人,又有多少呢?


============================================

感謝 豁出去漫遊 提供以上資料

豁出去漫遊的網誌: http://lamlam0930.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484949

全部攻略 1255

全部回應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