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場盼望已久的大雪,終於飄飄灑灑如期而至。下了雪,孩子們高興,大人們也高興。孩子們對雪的鍾情都表現在了打雪仗、堆雪人上;而大人們則熱衷於在微信朋友圈發雪景照片,雖然拍攝照片的地點大多在門前的社區,有的甚至連下樓都懶,就在自己臥室的陽臺上就地取材,把所拍的雪景放到朋友圈,以表達自己在這個冰雪世界的存在感。
下雪的日子很冷。因此,我瞎想著:從暖烘烘的被窩裏鑽出來,去陽臺拍雪景照片的朋友,還是勇敢的。至於他或者她拍完照片,再鑽進暖烘烘的被窩以後又做了些什麼?我想無非是兩件事,一是發朋友圈,二是繼續睡覺。
這讓我想起來我們小時候遇到下雪天的情景。那時候沒有手機,更沒有微信朋友圈,因此,我們能做的,很多時候就是“繼續睡覺”,躲在被窩裏取暖。
確實,生活在南方的我,總覺得小時候的冬天特別冷。那時候的家不保暖,清末民初的老房子都是透風的板障,瓦楞也十分的通風,又沒有北方人的暖氣和熱炕。因此,家裏不僅陰冷,而且是嗖嗖的冷。而且沒有現在這樣的取暖設備,什麼空調,什麼地熱,什麼熱水袋、暖寶寶、電熱毯、電熱器,統統聽都沒有聽說過。又而且,我們的衣服比現在單薄,更不用說滑雪衣、保暖鞋之類了。
記得我們家的取暖設備是一只黃銅的火缸,那是已經七十多歲的太奶奶暖腳的專用品,還有一只太奶奶烘手用的小暖爐,陶制的內膽,外面是竹編的小籃子。我小的時候,一到冬天,就常常到太奶奶身邊蹭點熱氣,火缸裏的木炭紅紅的,我搬個小凳子坐在太奶奶對面,一雙小腳擱在太奶奶那雙“小腳”空隙的火缸蓋子上。後來,我慢慢長大了,我的腳也長得比太奶奶的小腳大許多了,也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喧賓奪主了,蹭熱氣的事情就再也沒有發過。
離開了太奶奶的火缸,再以後的冬天,我的取暖主要靠冬日晴天的太陽了。太陽一出來,村子裏每一個朝陽的背風處都有人,男人們曬著太陽抽煙聊天,女人們在太陽底下納鞋底,我們小孩子多數時間是靠著牆排成一排站著,基本上以負責發呆為主。
當然,對我們來說,還有一種取暖的方法,那就是在道地上奔跑。都說南方的冬天,人們“暖身靠抖,暖腳靠走”,這是一點沒錯的。不過,在北風凜冽的屋外,無論我們怎樣奔跑,清水鼻涕還是要流的,那時又沒有餐巾紙之類,流了鼻涕就隨手用衣袖一擦,於是,我們每個孩子的衣袖都有一塊硬邦邦油亮亮的地方。
那是有太陽的日子,那麼,下雪天和沒有太陽的日子裏,我們又用什麼辦法抵禦寒冷呢?據說山裏人很幸福,他們有燒不完的木柴,冬天都圍在火爐子旁邊,上面掛一只燒開的水壺,冒出的蒸汽抵消著火爐的乾燥,那種舒服據說現在還有許多人在懷念。我們南方平原水鄉人家可沒有條件這樣奢侈,但終究還是有辦法的。比如,媽媽會給每個孩子做一個棉袖筒,冷了就把兩只手伸進袖筒裏,雖然走路時人人都有點老態,可畢竟也是一種取暖的辦法。
還有就是用鹽水瓶暖手。鹽水瓶就是醫生用來掛點滴的那種玻璃瓶,用它灌滿熱水,不僅可以暖手,還可以暖被窩。不過,那時候要搞到一只鹽水瓶並不容易,因為那時候的醫生不亂輸液,鹽水瓶也不是能隨隨便便搞到的。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
-
- 攻略日期:N/A
- 攻略地點:火炭
-
- 攻略時間:N/A
- 是次消費: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