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夫子前輩感歎“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呢?因為“禮樂”制度它包含著儒家學派德化社會、德化民眾的治國理念。儒家學派倡導“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克己複禮”,孔夫子前輩的國家觀就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他認為一個國家只有通過“禮樂”制度的恢複,才能出現國泰民安的盛景,德化社會的最高標准是“禮樂”,德化民眾的最高境界是“仁義”。孔夫子前輩並且是第一個提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人生境界之高度,筆者拙釋為智者之樂水,是閱盡看破了大千世界之萬物榮敗、名利、榮辱,其心態能夠像流水一樣順其自然之悠然、淡泊;仁者之樂山,就是仁者積蓄下深厚的“仁義”,學問、修養、道德、品質就像大山那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當曆史車輪駛入二十一世紀的征途,在祖國更加堅定地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著民族複興的偉大目標奮勇前進之時,已經把中華民族“禮樂文化”之“規矩”,升華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古代留下來的仁愛孝悌,它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極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部分,永遠是中華民族一種固有的不會過時的民族精神。
古人遺傳下來的家訓,其實就是“禮樂文化”交響樂中的一個音符。家訓是家族興旺發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家庭長輩對子孫後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立下的教誨和規矩,它對家庭成員的學習、教養、道德、品質、言行都有著重要的約束和引導作用。要做到是一個愛國守法的好公民、好家庭,那就必須有一個的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