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玲瓏西湖瘦,春風古橋垂楊柳。
江南春色 (二)
揚州瘦西湖,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勝地,清乾隆盛極一時。它得名於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詩人汪沆一首感慨富商揮金如土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美在蜿蜒曲折,以「瘦」為特徵,湖面時寬時窄,兩岸楊柳青蔥,嬌花嫵媚,亭台古雅。
瘦西湖本是一條河流,經過歷代修建,遂成現時風光如畫的模樣。清康熙、乾隆都曾到揚州,當地豪富便大造園林美景,迎接聖駕。
瘦西湖的御碼頭,相傳乃乾隆登船遊湖之地。乾隆遊湖時,曾在湖中的「吹台」垂釣,所以吹台又名釣魚台。釣魚台是個方形亭子,三面臨湖,每面皆有一圓洞,從每個洞看風景,就像三幅不同的畫,這就是巧妙的「借景」手法。
因著古詩詞,揚州有一廣為人知的名勝──二十四橋。橋在瘦西湖西段,由漢白玉砌成,四周栽種芍藥,故又名紅藥橋。相傳隋煬帝曾在月夜命宮女二十四人吹簫橋上,故得名二十四橋。唐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南宋 姜夔《揚州慢》最後數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些著名詩詞,為二十四橋平添傳奇色彩。
我們乘坐古雅小舟在湖中觀光,眼底下春光似海,兩岸盡是綠意盎然的楊柳,自然想起北宋 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在水波搖曳的聲音引領下,不知不覺蕩進詩情畫意中。
【附錄】
何園,原名「寄嘯山莊」,主人從陶淵明《歸去來辭》的「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取意,是揚州園林的代表作。乃由同治年間,道臺何芷舠在清乾隆年間雙槐園舊址上改建,作為何宅的後花園,故稱「何園」。園中通過布置假山,造成層巒疊嶂的觀感。這個號稱「晚清第一園」的庭園,佈局與細節都是一絲不苟,觀賞價值頗高,果真是名不虛傳。
開始凋謝的玉蘭
別緻的雕欄
露天茶聚
鎮江的金山上,有一座因「白娘子水漫金山寺」傳說而名聞遐邇的金山寺。寺院始建於東晉,原名澤心寺,唐朝時稱金山寺。清朝康熙帝登山時,見四周江天一色,故御筆賜名「江天禪寺」。雖然寺名多變,但自唐以來,人們都通稱金山寺。
金山寺建築風格獨特,依山而建,將金山包裹,山與寺渾然一體,而
慈壽塔矗立山巔,故以「金山寺裹山,見寺、見塔、不見山」的風貌享譽中外,加上白蛇傳的故事,更讓其成為鎮江著名景點。
慈壽塔
感謝 samshum 提供以上資料
個人日誌: http://samshum819.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