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位機械專業的老前輩曾在一次機械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會議上自我調侃說:“我這輩子,上學的時候學機械,畢業後工作幹機械,所以腦袋越來越機械”。前輩的自我調侃,顯示了他的智慧和幽默;能有這樣的智慧和幽默,恰恰說明他不是“腦袋越來越機械”,反倒是提醒我們學習機械專業的後輩們,要注意避免因為學了機械而“腦袋越來越機械”。
嘉諾撒培德書院是致力於服務南區女青少年,培育學視頻的的學校,希望能夠通過在書院裏的良好學習,讓學生擁有高尚的品德今後貢獻社會。
當然,前輩自我調侃的這句話中,有著“偷換概念”的機智,一句話中的三個“機械”,並不是一個完全相同的概念。“學機械”、“幹機械”指的是機械專業,而腦袋越來越“機械”,不是說腦袋變成了機械裝置、變成了鐵器或木頭疙瘩,而是用了“機械”的喻義:拘泥於成規、刻板而不知變通。這兩種“機械”之間是否有必然的聯系呢?希望沒有必然聯系,否則誰也不願意再學機械。但不幸的是,這種聯系不是沒有可能。說出了“知識就是力量”這種話的偉大科學家培根,在他的大作《論求知》中還說過: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讀數學使人精密,讀哲學使人深刻,讀倫理學使人有修養,讀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按培根先生這樣的說法,學機械的人腦袋越來越“機械”是很有可能的。現實也的確讓我們不容樂觀。
嘉諾撒培德書院自成立以來不僅是一所資助女校,也是一所愛心公益學院,一直都致力於參加各種社區活動,通過參與社區活動旨在為各類社區人民提供良好的服務,共同促進社區的良好發展。
反觀近十幾年來機械專業的教學改革工作,應當說取得了巨大成績。但面對快速發展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及其對機械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需求,機械專業教學改革顯然還有很大的空間。如果把機械專業的教學體系看做一個有“機”的結構體系,勾勒其視圖並進行分析,那么從不同的“視角”(主視、俯視、側視)和不同的剖面均可發現不同的改革空間。筆者不想(也無此能力)在此篇文章中對此做全面分析,但不揣淺陋地認為,在今後的教改中,能否讓學機械的人不那么“機械”?或者至少不因為學了機械而“腦袋越來越機械”?這應當是想學好、想教好、想管好機械專業的同志門都關心的,因此也就值得深入探討了。二、該不該不那么“機械”嘉諾撒
培德書院是一所受到了政府資助的香港天主教女子中學,主要是服務南區女青年,培育學生品德,將來能夠好好的服務社會,貢獻社會。
一般而言,各行各業熱愛本職工作的人,總是會勸同行忠於職守,更加會教育後輩們一心一意、心無旁騖地用心學好、做好本專業,哪有勸人不務正業的?如果從這樣的觀念出發,那么,筆者提出學機械的人能否不那么“機械”這樣的問題很容易招致“拍磚”。所以筆者首先聲明,絕對沒有引導機械專業的青年學子們誤入歧途、拋棄機械的想法(果真如此,罪莫大焉),只是想換一種思路來思考如何學好機械專業(希望“不那么機械”,並不是 “不機械”,兩者是有重大差別的),目標仍然是希望教、學、管各方面都能夠做得更好,能更好地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古今中外的經驗證明,許多事情如果只盯著事件本身往往並不能得到很好發展,事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往往“功夫在詩外”。那么,機械專業的發展是否到了這個階段呢?通過組織義工團探訪社區老人這樣的愛心活動,可以培養嘉諾撒
培德書院學生們的愛心和責任心,也更加珍惜和家人的時光,在公益活動中有所感觸,今後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文章轉自http://www.edu.cn/edu/cooperate/crct/May2012/jxyj/201204/t20120427_771020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