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碩果累累。勞作了一年的農人們開始期冀豐收。一天,好友韓慶祥先生打來電話,邀請我和愛人前去濟南南部山區遊玩。
盛情難卻,欣然應允。週末的一天我驅車戴著妻子和老韓兩口子向南部山區進發了。轎車穿過南外環,一路向南,越過了臥虎山水庫大橋,按照韓老先生的指引,徑直向東駛去。
“老李,今天咱們要去的地方叫太甲山。那裏風景優美,還有一些歷史遺跡,值得一看。”老韓在車裏對我說。
說來慚愧,屈指算來,在濟南定居已經有20多年了,或許平時忙於工作,難得有閒暇遊玩,對濟南的旅遊景點知之甚少,連太甲山這樣的地方景點竟然茫然不知。
上午十時許,我開車來到山腳下。遠遠望去,一座約200多米高的山頭矗立在眼前。
“走吧,那裏就是太甲山。”老韓指了指眼前的山頭說。
我們四人拾階而上。起先,還有些山路可走,走著走著,竟然沒路可走。此時,山半腰有一農家人正在田間勞作。我們便上前與老人搭訕起來,並詢問去太甲山的路徑。
按照老農指引的方向我們開始攀援而上。起初,我自認為身體尚好,可是攀著攀著竟然開始吃力起來,倒是年過七旬的韓老先生竟然毫無累意。老韓見我攀登有些吃力,便停下說:“咱們休息一下吧。”
我們一邊休息,一邊聊著。老韓說:“太甲山有七個山峰,最高的山峰就是太甲陵,今天我們要上去看個究竟。據《史記·殷本紀》載:‘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文中所記載的伊尹放太甲的故事,也叫桐宮之囚或桐宮自悔。桐宮位於何處,喜歡附會的人都說桐宮就是仲宮,其實大相徑庭。桐宮乃商湯所葬之地,位於今天的河南偃師西南,當地人稱湯墳為湯塚。商雖多次遷都,但其活動中心還是在河南,當時交通不便,太甲無論是流放還是死後安葬,都不可能選擇仲宮。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民間傳說附會不足為證,關鍵看歷史考證。”我附和著說道。
關於太甲山名稱的來歷,我有些好奇,於是查閱了相關資料得知,太甲山衍自古曆山。《後漢書·郡國志》注《皇覽》雲:“太甲有塚在曆山上”,並附於“濟南國曆城”之下。 《通典》 亦謂:“曆山有太甲塚。”後來古曆山消失,民間又轉移傳說,將陵墓安在了“曆城南四十餘裏”的太甲山。太甲,乃是成湯的孫子,第四位商王。即位後縱酒過度,被伊尹放逐桐宮。後來悔過自新,重新即位。
在太甲山上有一座南泉寺, 南泉寺的歷史當追溯到元代以前。今太甲山有隋唐時期的造像三尊,當可證明此說。後來該寺依舊屢興屢廢,綿延不斷。清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十五日,附近村民集資修葺,作《重修南泉寺碑記》 說:“葛而莊東南……有泉名為南泉,此泉居七十二泉之首。泉北有大雄寶殿,東有協天大帝……殿前有古柏二株”,稱該寺為“錦繡川之大觀也”。南泉迤南百餘米的山間小徑邊,又有永清泉。泉自石壁縫隙中流出,水量很大,匯為一池。泉池為塊石壘砌,全封閉,作為周圍居民生產和生活的水源。池壁有1965年“永清泉”石刻,當與南泉同時疏浚。如今南泉寺僅剩一座鐘亭,質樸端莊,上鐫對聯為“ 聲偕六律達三界 韻葉五音徹九霄”,橫批“贊和”。寺之內外,大山上下遍植梨樹,春季花開爛漫時節,猶如白雪紛飛;秋季楓葉泛紅層林盡染,頗有詩意。
太甲山的山頂稱康王頂。山南麓珠山,有明寧海王墓。1969年,門牙村的村民偶然發現了這座湮沒久遠的墓葬,墓中出土的《德府寧海恭和王壙志銘》,糾正了《齊乘》的記載錯誤。《齊乘》等歷代方志均以為,這裏是德莊王庶三子濟寧安僖王朱祐桪的墓葬,事實上濟寧王因早死,被附葬在了五峰山其父親德莊王朱見潾的陵墓之中。
上午十一時,我們一行四人終於登上了太甲山的山頂,果然看到了一座陵墓。說是陵墓,說白了就是由一個開鑿的山洞裏安放著墓主人。這裏有朝拜者供奉的祭品,陵墓懸掛在岩石上,一般人上不去。在這裏我們還看到了太甲山石窟造佛,造像共3尊,最大高2米,寬1.25米; 最小者高0.9米,寬0.7米,均系高浮雕,刻工細致,面龐端莊。據佛像的服飾及髮髻看,具有隋唐代風格。
太甲山山頂崎嶇難攀,有條小道只能容一人過去,甚是驚險。當年人們是怎樣開鑿太甲陵的,令人歎為觀止。
站在太甲山頂向山下望去,近處一片片樹木和灌木交織在一起,不時地掩映著裸露的山石;遠處村舍井然,山風不時地沁人心脾,讓人流連忘返……
我們一行四人大約遊覽了兩個小時,此時已近中午時分。
“餓了吧,走,咱們下山吃飯去。”老韓說道。
此時我早已經饑腸咕嚕,便跟著老韓一同下山。在山腳下的一個飯店裏,我們吃上了蘑菇燉雞、炸藕盒、還吃上了新鮮的炸鯉魚……
此次秋遊,受益匪淺。由此我想,有機會到濟南周邊逛逛,亦不失為一種生活情趣,既愉悅身心,又能長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
-
- 攻略日期:N/A
- 攻略地點:觀塘
-
- 攻略時間:N/A
- 是次消費: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