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接待處往北,是一處正在建設中景區建築。雖然靠近路邊小橋亭台已然成形,但四周仍然散布著些許沙子石料,亂糟糟地無人看管,我迅即折身而入。我在偷偷怯怯裏三轉兩轉,竟尋到一條通往湖區深處的隱蔽的小路,可謂是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瞬間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種光景,心底自是暗暗竊喜。
過小橋幾十米是一所左右分置開來的樓所建築,中間有廊。穿過廊庭不遠,一片綠楊包圍的所在赫然出現一處古院落。門庭上覆紅褐色琉璃磚瓦,五脊四阿,瓦當嚴整,下嵌黑色橫匾,上書“五賢祠”三個金黃大字,只是如朱紅色門板一樣,因經年風雨的洗禮之後,色彩已經斑駁翹起,倒是門前的一對石獅子氣勢猶在。所謂五賢者,從門旁的石碑看,包括諸葛亮、蘇東坡、魯仲連、顏楚及轅固五位先賢,但坊間的傳說卻不盡如此,但看五賢祠鐵將軍把門,顯然是不能進去探個究竟,至於事實還是傳說就不去管他了。
五賢祠東牆的外側是一條小河,河兩邊是鱗次櫛比的垂柳。東牆和小河之間是行人踩出的崎嶇土路,土路的盡頭便接上了環湖柏油路,向南望可見立於五賢祠院落裏的東西兩處灰瓦朱牆的小樓,想是陳列五位先賢的所在。小樓北側有青丘,據說志士文人徐夜曾隱居於此,於滿漢戰亂紛起之時仍能安心吟詩賦詞,郎朗之聲,倒給整個湖區增添了不少書香氣息。
環湖前行,水域間多有石質廊橋相連。所謂石質廊橋,就是在一座多空石拱橋的中央位置加蓋一座類似於涼亭的建築,石橋有多空,橋面兩側有仿大理石的石質欄杆;而所謂的廊則是複頂建築,屋頂四角高高翹起,頂覆灰色瓦當,廊下八根紅色立柱,挺闊寬敞。這種集南方廊橋之婉約和北方石質拱橋之硬朗於一身的建築,可謂觀景建築史上腦洞大開的一種創新,令人耳目一新,全沒有一點突兀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