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風吹在雲龍山

henricat 於 2018-10-18 14:40:15 發表  |  累積瀏覽 314

分類: ;地區:馬鞍山
徐州的雲龍山,不高大,不險峻,不挺拔,也不長,如果平常人不了解的話,覺得它只不過是一座很普通的山。而一旦真地深入其中,便覺得它就不是一座簡單的山,而是一座底蘊非常厚重的山了。

這個秋天,我去徐州參加桐城徐州文學藝術交流會,有幸見識了它。一開始進入徐州,經過一座山,我很淺薄,不知道是雲龍山,後來在一處山前看見雲龍山的石牌坊,才知是雲龍山。而當時,也僅僅知道山名而已,並不知其深處的故事。

真正踏訪雲龍山是在回程的上午,那天秋陽高照,雲龍山恰好在舉行秋季登山比賽。進山時,比賽還沒開始,警戒的線條沿山道蜿蜒向上,宛若是條蜿蜒的長龍親子活動。山道上游人不是很多,我們在徐州市文化藝術交流協李繼玲會長的帶領下,離開有警戒布條的山道,拐上另一條山道去尋訪蘇東坡的醉臥石。山上樹木茂密,使得山道上林蔭密佈,走在其中,便是墜入了寧靜曠遠以及詩情畫意地境界裏,心境變得豁達和遙遠。而當秋風吹動樹梢,那些嫵媚地秋光一路追著我們落下,斑斑駁駁,似是剪碎了一段又一段的時光。

循著秋風,看見山道上走來了蘇東坡,他風度翩翩,器宇軒昂,竟與我擦肩而過。我不去追,也不用去追,我知道我正在走的山道上,以及整個的雲龍山,都有他當年走過的痕跡,時光不可能一下子將它抹去。

宋朝時,文人隱士張山人在雲龍山隱居,他在黃茅岡上築有草堂,躬耕南園,有“讀書北窗外,釀酒南園水”的佳話。他愛詩書,善鼓琴,閑時蒔弄花草,或去山後采藥,這樣的閒適生活,脫離了世俗和官場,清淨有為,好不逍遙自在。

蘇軾某一年在徐州當知州,他是文人,定當去尋找徐州的文人,談論文學和人生。某一個日子,應該就是秋天裏一個吹著詩意秋風的日子,蘇東坡上雲龍山采風,竟然與張山人相遇。那一日的相遇,是一種文人的相逢,是內心與內心的激情碰撞脫毛優惠,必定會留下一段佳話。現在的我以為,當年張山人和蘇東坡的相遇,除了純潔、樸素和真誠外,應該還有一種純真的文人的情懷。張山人得知蘇東坡不僅是一位值得信賴和百姓敬仰的知州,而且還是一位詩人,喜出望外,端出美酒,兩人一醉方休。蘇東坡醉後搖晃著步子在雲龍山行走,忽地看見山道邊有一塊巨石,以為是床,隨即臥了上去。酒後醒來,意猶未盡,立馬又吟了“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雲天茫茫,歌聲落穀秋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而張山人是否也即興吟了詩,現在不得而知,但我臆想,既然都是互相傾慕的文人,肯定也留了詩,只不過他是隱士,內心裏並不想出名。

蘇東坡臥過的醉臥石還在,也就是文化的歷史擺在這裏,文化的積澱沉在上面,摸一摸,我似乎還能感覺到當年蘇東坡留下的餘溫,還有依然飄在空中的蘇東坡呼出的酒氣。而這些都是一些妄想,因為在當今,人和事都隨時光遠去了。撫今追昔,物是人非,讓回味更加地綿長。

張山人的故居在醉臥石下麵不遠,這是後人依據史料重新修繕的,原先的故居早就被洪水摧毀了,如今再也找不到昔日的一點蹤跡。它的大門緊閉,在徐緩的秋風之中,我多麼希望它能哪怕開一點點縫隙,好讓我窺視下張山人當年隱居的時光,或者欣賞下蘇東坡與其一起談笑風生的場景。然而陣陣地秋風無語,靜悄悄地吹來,又靜悄悄地吹過。

同樣雲龍書院也是大門緊閉,秋風不停地推門,愣是推也推不開。但在一陣又一陣地秋風裏,我似是聽見了一陣又一陣地朗朗書聲,其音親切,其音激揚MD senses 好唔好,其音有力,想跟著學幾聲,卻是跟不上節拍。有遊人打門前經過,驚醒了我的幻覺,一看書院前後左右樹上的樹葉,都在秋風的鼓動下,發出著一些美妙地聲響。

那年的大洪水退後,張山人將屋子建到了故居的東面,每天登山,在山頂都會看到美景,他便在那上面建了一個亭子,又養了兩只溫馴的鶴,每天早晨放飛它們,傍晚兩只鶴又回來,如此重複,樂此不彼。忽一日,蘇軾想起張山人來,就攜帶人員來此拜訪,見此處有優雅寧靜的環境,也有張山人恬淡安適的生活,頓時覺得張山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隱士,便欣然提筆為之作《放鶴亭記》,今在亭前不遠,後人立有此文的碑刻。此篇也被當作佳篇被收入《古文觀止》之中。

秋風之中,站在碑刻前,十分激動地吟誦此篇,當時蘇軾和張山人一起交流的情節,瞬間就滾湧著過來,仿佛一切都還沒結束,一切都還剛剛開始。恍惚裏,似乎我聽見了亭前的蘇軾說,“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其聲洪亮,響徹了整個的雲龍山。聽了,不知不覺就醉了,似乎我又看見了張山人的兩只鶴,在祥和的光裏,翱翔在雲龍山下面的雲龍湖。

而山下的雲龍湖,時過境遷,早已不是當年的雲龍湖了,時代已將之賦予了新的內涵。那個蘇堤還在,它不同於西湖的蘇堤在湖中,它在湖岸,如今已是溝通交通的動脈了。某種意義上說,蘇堤也是蘇東坡為抵禦當年大洪水而築的,它的存在,就是當年他領導徐州軍民抗洪救災的見證。日久彌堅,徐州的蘇堤,已經被歷史永遠記住了。現在被我看來,它就是一道很深地烙印,不僅烙在雲龍湖,也烙在很多人的心中。

迎著秋風,懷著敬畏和敬仰的心情,欲和蘇軾和張山人握下手。但一陣朗朗地聲音打破了我的幻覺,我猛地醒來,一看,原來又有一位遊客正在用標準的普通話在吟誦蘇軾的《放鶴亭記》呢!

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自然的萬物莫不如此。在秋天登臨雲龍山,我既收穫,也在品味雲龍山秋天的況味。在悠悠地味裏,我還尋找到了許多以前我所不知的東西,比如,這裏是活了八百歲的彭祖的故國,漢高祖劉邦的故里,項羽的故都,九朝皇帝徐州出的地方。還有出了一位後唐皇帝和詞人的李煜,唐朝的詩人劉禹錫等等。而這裏更是抗日戰爭時期臺兒莊戰役的戰場之一,是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的主戰場之一。還有很多很多,可惜我不能將它們一一列來。於是,我以為在徐州,上一趟雲龍山,就可以鳥瞰徐州,握住整個的徐州,因為,這個雲龍山就是整個徐州的精髓所在。

所以,雲龍山的秋風還會一直地吹下去,一直地吹到地老天荒。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馬鞍山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中級探險員
簡介:

累積瀏覽 8826

全部攻略 41

全部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