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經營目的是使企業的經濟價值最大化。然而,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問題耗費了大量資源,無形中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成長。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肖亞青指出,社會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沃土,企業因其對社會的奉獻精神而具有發展價值。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要對利益相關者和環境負責,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統一,有效承擔社會責任。
要提高企業和公眾的認識。他認為,實現“綠色發展”是確保民生穩定、政治穩定和經濟穩定的前提。“一旦地球消失,人類的生存是不可持續的,更不用說商業了。”
隨着在亞洲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而珠三角地區發展速度之快亦令人瞠目結舌,促使社會各界進一步關注企業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以數年前中國政府提出的「十二五」規劃,已明確將長遠商貿發展,與環境保護緊扣在一起。然而,區內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正努力掌握企業社會責任計劃的實踐門徑及其價值,但過程中難免有所混淆,以為只要符合法規和曾作出慈善捐獻,便已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該突破性技術是企業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世界各地的布料是不是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核心是一個巨大的技術障礙,張徐顯明說,“相關企業加快自主創新,無疑是最直接促成了更多的綠色建築樓”。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實現“技術與產業專業化”目標的最佳途徑,努力解決這一領域存在的社會問題,同時獲得商業利益。
林提醒說,政府政策和社會環境的鼓勵和支持是企業發揮社會作用的重要激勵因素。“如果一家公司在汙染環境,政府應該提高稅率,消費者應該拒絕購買其產品,”他解釋道。相反,如果它有助於可持續發展,就應該得到獎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