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保育古漢語,不容中共摧毀廣東話

叮噹貓 於 2020-05-22 11:08:10 發表  |  累積瀏覽 239

分類:

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拉(Adolf Hitler)曾公開表示「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她的文化;要瓦解她的文化,必先消滅承載她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先從他們的學校下手。」


然而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七十五年,殖民統治香江的中共獨裁者與當年的納粹屠夫沒有兩樣,自一九九七年香江主權轉移以後,中共大力改革香江教育,為的是要瓦解香江人的語言和文化,先有推行校本課程,兩文三語, 取消中國歷史科,加入通識教育,然後引入國民教育等等措施,企圖全方位給學生進行洗腦教育,以達到鉗制新一代自由思想的發展。


幸好,教育界未因教育改革而全面失守,致令新生一代在資訊流通的香江,仍有建立獨立思考的空間。可恨那些賣港求榮的傀儡官員依然不肯放過任何一個配合中共控制香江人的機會,他們不斷在制度上打壓學校,假借課程和教學語言的改革來滅絕香江人。


當今教育局局長楊潤雄(Kevin Yeung Yun-hung)大言不慚說全世界學習中文均以普通話(國語)為主,質疑香江人繼續以廣東話(粵語)來學習中文的成效。他又聲稱長遠來說,粵語將令香江學生喪失優勢。事實是否如此?講粵語的學生以母語學習中文就喪失優勢?


長久以來,香江人都是以粵語作為學習中文的媒介,為何主權移交之後,突然喪失優勢?這一種言論不單叫人摸不著頭腦,更是前後矛盾。事實上,不少研究說明學生以母語(廣東話)來學習中文是有其好處,成效亦不比國語學習中文遜色。畢竟粵語是傳承幾千年歷史和文化的漢族語言,它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痕跡,以其作為學習媒介更能領略正統中文的神髓。


回顧歷史,宋朝被蒙古匈奴所滅,外族執政,漢族名存實亡。隨後滿清滅明,入主中原,腐敗政權雖最後被革命推翻,可是遺留下來的「官話」卻走進了學校,成了新中國的語言。誠然國家需要統一語言來進行交流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倘不因帶有政治考量的話,掌權者又基於什麼原則在眾多方言中,只選滿清「胡語」而非漢族「漢語」作為國家語言?


叮噹曾觀看一個由香江教育局製作的小學六年級中文科教育電視(ETV)節目,製作組以深入淺出,簡淺易懂的方式向學生說明廣東話(粵語)是一種古雅語言,它與古漢語非常接近。國語,大陸稱為普通話是現代流行的中文語言,以其為寫作文字皆因它是一種民族通用和規範使用的語言。同樣地,古人創作詩文也會使用民族通用和規範使用的語言,這一種語言便是古漢語。


有人稱粵語是古漢語,雖然兩者不盡相同,但粵語和古漢語之間,的確具有很多相似和接近的地方。若以粵語來朗讀古代詩詞,更會產生原汁原味的效果。現列舉一些粵語和古漢語在「詞語」、「音調」和「聲韻」相近的地方來說明粵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古雅語言。


「詞語」的例子



古漢語/粵語: 使用單音節詞

眼   耳   口   鼻



近代國語:使用雙音節詞


眼睛   耳朵   嘴巴   鼻子



 

由此可見,香江人日常隨便講的口語(粵語)已經是非常文雅的古漢語,又例如「然之後」、「於是乎」、「卒之」、「姑勿論」、「畀你睇」、「打甂爐」的甂和「九大簋」的簋等等…全是古漢語的詞語。此外,不少口語(粵語)詞語亦與古代詩詞相應。



七十年代,不少語音專家在香江推行「正音正讀」運動,提倡「正音正讀」的語音專家都以宋代政府刊印的《廣韻校錄》作為參考標準。《廣韻校錄》的「廣」是指增廣和推廣的意思,而不是指廣東話或廣東省的韻書,書內更記錄了宋代中原等地漢民族的共同語音韻書。


《廣韻校錄》

的而且確,以古代韻書糾正粵語發音被受爭議的地方很多,不過有一點共通就是粵語音韻與唐宋音韻相當接近。誠然粵語的語音系統與古代語音系統非常類同,相反,國語與古代語音系統卻發生很大變化。故此,人們以粵語來朗讀古代格律詩往往乎合音律聲韻之要求,但以國語來朗讀古代格律詩則較難合韻。


「音調」的例子



此外,古代詩人對格律詩的「平仄」要求非常嚴格。「平仄」是指「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平」是指平聲,「仄」是指上聲、去聲和入聲。「平仄」要求同句逢雙的字,必須「平仄」相間,但在一聯兩句之間,「平仄」又必須相反。唯有這樣,人們在頌讀格律詩的時候,聲調才會出現抑揚頓挫的效果和具有音樂的美感。因著國語不存在入聲,而粵語卻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入聲,故也解釋了以國語來頌讀古代格律詩,很多情況均不乎合「平仄」格律之嚴謹要求。 


「聲韻」的例子



以上所有例子均說明了人們若要體會古代詩文在「詞語」、「音調」和「聲韻」各方面的特色,無疑以粵語來頌讀唐詩宋詞最能保留原文韻味。除了唐詩和宋詞,還有不少成語是出自唐宋以前的歷史典故,它們不單保留了很多漢、晉、唐、宋音韻的粵語,亦讓粵語表達起來鏗鏘豐潤。如此看來,為了保存古漢語,捍衛粵語更是刻不容緩,否則終有一天,香江如同大陸的深圳和廣州一樣,粵語將淪為被迫害的語言,那就太遲了。


今天會講粵語的朋友,敬請大家繼續珍惜這一種古雅語言,因為人死了,還有後代,但文化死了,無法重生,語言消失,更是一去不返。古漢語與粵語一脈相承,語言和文字以外,還承傳了人性,人品和人情。不會講粵語的朋友,你們又是否考慮學習粵語,好領略一下古漢語的古雅呢?且讓我們一起攜手保衛粵語,為延續古漢語而努力!



古漢語小資料:



歷史上只記載「廣東話」和「閩南話」是古漢語。「廣東話」的發源地是中原地區,「閩南話」則源自南方閩越地區。「閩南話」比「廣東話」發展遲,而且是一種吸收了中原「廣東話」文化以後才形成的方言。由於「閩南話」沒有完整的語言和文字系統,亦沒有「廣東話」的精、雅、明、動和幽默,所以「閩南話」一直只視作地區方言。


自蒙古匈奴侵略北方,對宋人進行大屠殺,中原人士從北方避難到了南方,大批南宋貴族和官兵走難到了香港,而北宋的貴族和官兵則走難到了廣州。歷史更記載曾有幾十萬名中原官兵駐守廣州。受政治因素影響,「廣州話」又稱為秦音,承傳北宋文化,而「香港話」則承傳南宋文化。兩地發展出來的「廣東話」各有差異,別具特色。


中原人士逃難南方生活期間,大批講「廣東話」和「閩南話」的人混集一起生活,形成了一種結合方言「客家話」。此外,元朝建立以後,蒙古人為了方便統治漢人,主動學習中原語言,可惜掌握不好,結果污染了蘇浙和上海一帶靠北城市的語言,這一種不倫不類的語言更成了明朝的「吳語」。


「吳語」雖近似「廣東話」保留了九音,但字意和詞彙已經蕩然無存,只有極少詞彙的發音仍然保留古文廣東話的風格。「吳語」成了元、明兩朝的「北京話」,後來更演變成為另一種方言「上海話」。滿清入主中原,外族再次為了方便統治漢人,將明朝的「北京話」從九音簡化成為四音的「官話」。從此「國語(普通話)」影響了不同省份的語言發展,也成了國家通用語言。


在追溯古漢語的發展,我們必須先了解宋代文化的優美。雖然外族入主中原,殺滅漢人,但流亡南方的中原人士努力地將華夏文化保存下來。例如第一本廣東話拼音的字典是在廣州刊印,還有不少著名的香港填詞和作曲老前輩大部份都是來自廣州。過去一百多年以來,香港通過「廣東話」這一種語言,持續發揮了保存華夏文化的角色,讓古老語言、文字、醫學和飲食文化等等承傳下來。「廣東話」嚴如古漢語,是各種方言的祖宗,我們必須捍衛「廣東話」,繼續推廣這一種古雅言語,好讓「廣東話」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謝謝大家喜歡叮噹的小窩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27
2025
142
2024
127
2023
167
2022
162
2021
188
2020
91
2019
99
2018
149
2017
152
2016
111
2015
155
2014
134
2013
171
2012
200
2011
214
2010
顯示更多

累積瀏覽 745465

全部攻略 2289

全部回應 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