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怡:平等的歷史議題

叮噹貓 於 2020-09-15 06:25:09 發表  |  累積瀏覽 314

分類:
文章轉載自香江著名作家   李怡先生的《世道人生》


平等的歷史議題



一些網友回應拙文,指美國獨立宣言和世界人權公約都提到「人人生而平等」。


實際上獨立宣言在這一句之後,講的是「造物者賦予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宣言和兩個人權公約講的是「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是權利平等而不是起點平等。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所謂的平等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結果平等(不可能的);第二,起點平等(也不可能);第三,機會平等(不完全可能);第四,規則平等(比較可取)。」


但人類的生存所需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的物質生活上,因此自古以來,貧富不均,就是人類社會最受關注的問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分配平等理論出現,1917年俄國革命的實踐,使這種平等的理想似乎可以實現了。


1920年代社會主義思潮在西方和中國風靡一時,中國國學大師王國維對此思想提出質疑,他在1924年寫道,社會主義所講的均產,是「將使國人共均之乎?抑委託少數人使均之乎,均產以後,將合全國之人而管理之乎,抑委託少數人使代理之乎?由前之說則萬萬無此理,由後之說則不均之事,俄頃即見矣。」


可惜這段睿智的話,沒有被社會注意。1945年,英國作家奧威爾說:「所有的動物都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也是同樣意思。


追求分配平等必然產生另一種「不均」和「更平等」,這種「不均」和「更平等」就是「少數人使均之」的權力。「更平等」的不是金錢而是權力——可以控制一切包括所有資源、包括人的自由和生死的權力。


社會主義宣稱生產資料公有制,但使之實現的就是權力私有制。金錢是可以量化的,貧富不均也可以量化,但權力不可以量化。當權力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操控一切的準則,分配平等就被拋諸腦後了。社會主義在任何國家「實現」之後,專政必然剝奪人民包括尊嚴與權利的所有平等,權力成為唯一競逐目標,一方面逐漸使專政走向極權和獨裁,另方面社會價值觀就將人等級化,分成十等或以上,道德沉淪。



1944年,經濟學家海耶克提出:人類追求平等的理想,實際上是「通往奴役之路」。財產私有不可怕,因為金錢會向窮人開放;權力私有非常可怕,它不可以量化,而且永遠不會向無權者開放。


海耶克說:「在這個世界上,平等待人和試圖使他人平等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總是存在。前者是一個自由社會的前提條件,而後者意味着『一種新的奴役方式』。」在保障財產私有的自由社會,儘管貧富不均,但所有人大都能夠平等待人,但在社會主義社會,或習慣了在社會主義社會生活的人,即使到了自由社會,也往往以等級觀念待人。


自從有了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繼而有「國家民族社會主義」的納粹德國,人類百多年來就被自由對抗奴役、民主對抗極權的歷史主宰。儘管社會主義的實踐在大多數國家敗亡,但社會主義追求平等的意識形態的延伸,包括社會主義民主、福利主義國家、無差別的平等、劫富濟貧、大愛精神等等仍然在西方社會意識中佔據道德高地,反歧視的平權思想催生出的逆向歧視(即從保護少數逆向為歧視多數)亦大為流行。當政治正確設下越來越多禁忌,自由也就褪色和趨於泯滅。與之對抗的是美國傳統的保守主義。這是在意識形態上,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差別和抗鬥。





          謝謝大家喜歡叮噹的小窩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26
2025
142
2024
127
2023
167
2022
162
2021
188
2020
91
2019
99
2018
149
2017
152
2016
111
2015
155
2014
134
2013
171
2012
200
2011
214
2010
顯示更多

累積瀏覽 743146

全部攻略 2288

全部回應 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