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香江著名作家 李怡先生的《世道人生》
保守派與自由派
上世紀6、70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反越戰運動和歐洲反建制運動風起雲湧。那時我還年輕,看到西方思潮有自由派和激進派之分,大概中老年多自由派,青少年多激進派。當時沒有人自稱保守派。好像公認社會應該改革,保守有不思進取的含意。直到1979、1981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和美國列根總統相繼上台,推行保守主義政策並獲成功,英美政治才回到傳統。但民權運動帶來的平等追求,卻一直在西方學術與傳媒成為主流意識。
美國兩黨競爭,一般認為共和黨是保守派,民主黨是自由派。當然彼此間也有相互滲透和影響。
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沒有公認的標準解釋。反映的是社會思潮,和從政者的政治實踐。
自由主義大致有四個觀念:一,承認社會中存有無法逃避的利益衝突和信念衝突;二,對權力的不信任;三,相信人會進步,並主觀上要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四,不論人的思想、身份、種族、性別、性向為何都予以尊重,接納多元和對少數的包容,追求平等。
保守主義絕非反對自由,戴卓爾夫人和列根都是自由最堅決的捍衞者;保守主義不否定權力,但強調對權力必須監督、制衡。
在福利政策上,自由主義追求平等、保護少數權益、保護弱勢族群、提倡和增加社會福利,因增加福利使政府開支增加,故需加稅。保守主義並非忽視弱勢族群,而是認為除了在上帝和公平的法院面前,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必須先承認人的類別有各種差異,不顧差異追求一律平等,就會造出新的不平等。若最終走向社會主義的分配平等,就是使人民走向奴役之路。保守主義不反對福利,而是認為幫助社會弱勢要慈善團體、教會、民間團體或基金會去做,政府只適宜從旁提供政策協助,若由政府主導福利,勢必造成政府過大、干預過多和代價昂貴,須增加稅收,導致通貨膨脹。美國立國精神之一是每個人都自食其力,有謀生能力的人長期依賴政府福利,反而使人們過着沒有自尊的生活。
自由主義從反歧視、反差別,追求機會平等並進而求取分配平等,是步向社會主義之路。保守主義不求急進,認為要遵從習俗、慣例和延續性。古老的習俗讓人們得以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破壞習俗者所毀壞的,超過他們想要破壞的一切。文化大革命就是革文化命。保守主義者並不反對社會進步,但進步不會從天而降。當一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發展,通常其他方面就在衰退。健康的社會既要「持久」也要「發展」。社會要經久不衰,就要有持久的信念,如果無法持久,正義的源泉就會崩潰。
為了不干預人民的自由,保守主義主張小政府,對管制鬆綁、減稅,盡量創造有利於私人企業經營的環境。列根當選前,社會經濟陷於困境,美國人希望列根上台可以挽救經濟,但他在就職演說中卻說:「不要期望政府可以為你們解決問題,政府存在本身才是最大的問題。」他的鬆綁、減稅、不作為,反而振興了美國經濟。
儘管主張小政府,但歷任共和黨政府,從列根到小布殊到特朗普,都增加軍費,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而民主黨的奧巴馬要對極權國家包容而削減軍費。列根發展星球大戰計劃,特朗普發展太空軍,因為他們相信民主制度和極權制度,不是人民對不同制度的選擇,而是人民選擇還是掌權者強加給人民的制度,是正義與邪惡的區別。沒有中間路線,沒有道德相對主義。善良必須要成為強者,否則邪惡法西斯主義就會蠶食、控制和最終打敗你。
God Bless America
天父佑花旗
累積瀏覽 742691
全部攻略 2288
全部回應 2470